分享

聪明的老年人,常常沉默

 布衣粗食68 2022-01-13

01

沉默,是看淡从前,无怨无悔。

有人说,人生的智慧在于:年轻的时候不要犹豫,年老的时候不要后悔。

印度有一位哲学家,饱读诗书,富有才情,很多女人迷恋他,一位勇敢的女子主动向他表白,请求做他的妻子。

哲学家一边欣喜,一边却陷入了结婚还是不结婚的抉择中,有一天,他终于决定结婚。可却被女人的父亲告知,因为这个决定迟到了,他的女儿已于十年前嫁作他人妇,如今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了。哲学家听闻此言,追悔莫及,以至于不久之后便抑郁而终了。

很多人从这位哲学家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人越是年纪增大,越是发现,过去的一些人,自己未能留住;一些机会,未能把握住;一些事情,未能做得圆满。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定然会多一份珍惜,多一份尽心,结局就会少一些遗憾了。

只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叹息。生命是一场无法重来的单程旅行,选择了其中的一条道路,便注定与未选择的路上的风景只能擦肩而过。

在这漫长的旅途中,历经的坎坷,来之不易的成功,以及与此关联着的点点滴滴,就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悔又何益呢?

真正聪明的老年人,懂得看淡和放下,既不会屡屡提及“当年勇”,更不会耿耿于怀“当年耻”。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当一切都尘埃落定,便与之从容告别,把握好每一个今天,才是幸福生活的起点。

02

沉默,是苦不悲,喜不言。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根本没有办法告诉别人的,而有些事情即便告诉了别人你也会马上后悔的”。

人老了,有太多的故事,可真正能云淡风轻说出口的,实在太少。反之,太多的人身不由己,苦不堪言,只能自己咽下。

这两天,一个刷爆朋友圈的故事让许多人泪目:江苏如皋一位老母亲,为了给意外去世的儿子还债,花甲之年的她出去打工,用10年时间还清了所有债务。

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承载五十多万元的巨额债务,承担年幼孙儿的抚养义务,这位老母亲在困难与责任面前,不允许自己沉溺在无尽的悲伤中,她和老伴一起,默默地开始行动。

儿子的死亡赔偿金、一些到账的工程款、亲戚给予的援助,她和丈夫东拼西凑先还清了银行贷款和部分零散欠款,但还有儿子欠别人的工资。

于是,老人每天凌晨3点半就起床打理菜地,白天去饭店洗碗、洗菜,晚上10点回家后,还要继续到地里干活儿。

还完欠款的老人,如释重负,却依然没有停歇。言传身教,她要用行动教育孙儿如何做人。

苦而不言,是不做无意义的抱怨。喜而不语,是一种淡定的从容。经历了大喜大悲,熬过了大苦大难,沉默便是一种风度,一种独属于老年人的雅致。

03

沉默,是享受独处的清欢。

人到晚年,人生开始慢下来,生活也开始“静”下来。

看清了很多人,明白了很多事,越来越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愈发展现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

面对人际交往,从前困扰于心的恩恩怨怨,都已经变得不再重要。再也不会强迫自己去融入某个圈子,去寻求某种认可。按照自己的活法,做自己想做的事,问心无愧就好。

面对孩子,纵然还有无尽的期待,也不乏种种担忧,可他们毕竟已经成年,有独立的想法和生活,不如放手成全,自己只在远处,遥遥地观望。

面对朋友,人越老,朋友之间的联系也就越少了,只要知晓对方身体康健、衣食无忧,就是值得欣慰的结局了。

面对亲戚,各自有各自“难念的经”,帮忙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如各自安好,这才是对亲人之间相互牵挂的最好回应。

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悦纳自己。

在冬日的暖阳下,一杯清茶,一张躺椅,读书看报,看猫儿狗儿打架。在寒冷的夜里,一炉炭火,一壶老酒,一首老歌,暖胃也暖心。

行走在田间小路,公园的林荫道,老街的马路旁,可以慢慢悠悠,看风景,也看行人。

这份恬淡、洒脱、自若,不正是长久以来可望而不及的吗?

04

结束语:

人老了,不如做个沉默寡言的人吧。

太多的事情,看一眼,就知道是好是坏,是对是错。但是,真的没有必要早早地揭晓答案。

就像人们去拜佛,面对芸芸众生的喜乐哀愁,佛祖总是拈花一笑,答案永远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命运也同样如此。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