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二妙散,扫尽天下湿

 图书 馆员 2022-01-13

一张二妙散,扫尽天下湿!

中医方剂二妙散。

先给大家讲一张真实的医案故事。

患者是一名59岁姓黄的女性。
有一段时间感觉四肢麻木,疼痛。
后来发现四肢出现了瘫痪症状,感觉几乎丧失了。
到某医院的神经科就诊。诊断为“高位截瘫”。
经过一系列治疗,症状有所好转,知觉有所恢复。但是下肢肌肉麻木、酸胀疼痛,难以忍受。
图片

后来在别人的劝说下,决定求中医治疗。
刻诊,左下肢麻木,疼痛特别明显,而且是灼痛感。脉滑,舌苔黄腻,舌质偏暗。
医家开了一张方子。
配伍:苍术10克、黄柏10克、当归10克、秦艽10克,生地15克、龟板15克、木瓜15克、牛膝15克,白芍30克,山栀6克,甘草3克。
结果患者一共用药60多剂,左下肢的麻木和灼热疼痛基本消失了,能够下床自如活动,生活自理。医家又根据患者一些症状加减调治,最终康复出院。
这张医案故事曾经在1986年,刊载于《湖南中医杂志》头。
患者脉滑,苔黄腻,是典型的湿热症候。脉滑是主有湿。苔黄是主有热。苔腻是主有湿。说明体内有湿热。湿热下注到双腿,热邪灼伤筋脉,导致左下肢就疼痛,灼热。
患者是属于典型的湿热下注,伤及左下肢筋脉,在治疗时要清化湿热。
医家的方子里苍术和黄柏构成了全方的基础,就是大名鼎鼎的二妙散。
二妙散出自《丹溪心法》。基本构成是黄柏和苍术各等份儿。现代中医教科书一般写作“苍术15克、黄柏15克,水煎服”。又叫做苍术散。
这张方子是治疗湿热下注证的。针对症候是筋骨疼痛、足膝红肿热痛,下肢萎软,舌苔黄腻,小便短赤等。
苍术可以运脾燥湿。黄柏可以清热坚阴。两者配合,湿热自去。

这张方子成为人们治疗湿热证的基础方。在二妙散的基础上,医家又陆续拟就了三妙丸,四妙丸等方剂。都是从二妙散那里演化来的。

现代中医临床经常用这个方子治疗湿热之邪下注,引起的痛风、关节炎、骨质增生。特别是治疗下肢关节红肿热痛,就是热痹,效果很好。譬如苍术,牛膝,银花各12克,黄柏15克,薏苡仁30克,连翘20克,海桐皮10克,豨莶草15克,治热痹很实用。这是1995年云南中药杂志上刊发的。

当时医家在二妙散基础上,用当归和生地可以养阴血、活阴血,用秦艽可以祛风除湿,用木瓜可以疏解经脉,用牛膝可以通经活络,用龟板可以辅助滋阴养血,白芍重用30克,可以止痛。栀子6克,可以清热。

图片患者湿热消失,经脉重新得到阴血滋养,整个情况得到很大的好转。

现在饮食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湿热之邪郁积于体内,长期以来又流注下肢,引起湿热痹痛的情况很多。二妙散在这方面的治疗效果很理想。主治症候是下肢局部红肿热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特别是关节红肿痛,同时又烟酒不断,嗜好肥甘厚味的人,应该反思,及时调养纠偏。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丹溪心法》、《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我说,中医能治病,能救人。而且有时候,它还能治那些几乎被认为治不好的病,可以把人从绝望的深渊里解救出来。

我说这话,绝对不是夸张,是有事实根据的。现在,我给你说一张真实的医案故事。

老早年,我在学习中医方剂二妙散的时候,听说过这么一则故事。

患者是一名女性,姓黄,当时是59岁。

有这么一段时间,他就感觉自己四肢麻木,疼痛。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后来,她就发现,自己四肢出现了瘫痪症状,感觉几乎丧失了,连被针扎一下都不知道疼。

这可把她吓坏了。她认为自己从此可能变成了植物人。

后来,她到某医院的神经科就诊。诊断书下来,白纸黑字儿让她更加绝望。因为诊断结果“高位截瘫”。

当时患者才59岁呀,难道自己接下来这小半辈子,就得在轮椅上,甚至是在病床上度过吗?难道就这样,不断连累家人和亲友吗?

她不甘心,所以尽力求治。经过一系列治疗,症状稍有好转,知觉有所恢复。但是,有一点始终改变不了,这就是下肢肌肉的麻木、酸胀和疼痛,令他难以忍受。

由于酸胀、麻木、疼痛,他的生活依然受到很大的影响,几乎失去了自理的能力,时刻离不开人。

后来,在别人的劝说下,她决定求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左下肢麻木,疼痛特别明显,而且是灼痛感,疼得火烧火燎的。如果用冷水来刺激,会好受一些,不然的话真如烈火烧身。

此外,该患脉滑,舌苔黄腻,舌质偏暗。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苍术、黄柏、当归、秦艽各10克,生地、龟板、木瓜、

牛膝各15克,白芍30克,山栀6克,甘草3克。

这张方子,患者前后一共服用了60多剂,左下肢的麻木和灼热疼痛之感,基本消失了,能够下床自如活动,生活可以自理。后来医家又根据患者的一些症状加减调治,最终令患者康复出院。

这张医案故事,曾经在1986年,刊载于《湖南中医杂志》上头。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翻阅查看。

你看,一个近乎瘫痪的人,一个几乎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在经过中医调理之后,重新收获了生活下去的能力和勇气。这就是中医助人、救人的体现。

现在,我来帮你梳理一下。

你看,这个人脉滑,苔黄腻,这是典型的湿热症候。脉滑,主有湿。苔黄,主有热。苔腻,主有湿。这个舌脉提示我们,患者体内有湿热。湿热下注到双腿,热邪灼伤筋脉,患者左下肢就疼痛,灼热。

总之,这个人属于典型的湿热下注,伤及左下肢筋脉,因此,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就要清化湿热。

怎么实现?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时医家用到的方子:

苍术、黄柏、当归、秦艽各10克,生地、龟板、木瓜、

牛膝各15克,白芍30克,山栀6克,甘草3克。

这里,前两味药,你可能特别熟悉,这就是苍术和黄柏。它们构成了全方的基础,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二妙散。

二妙散这张方子,出自《丹溪心法》。其基本构成,就是黄柏和苍术各等份儿。现代的中医教科书,一般写作“苍术、黄柏各15克,水煎服”。它又叫做苍术散。

这张方子,本是治疗湿热下注证的。针对症候,就是筋骨疼痛、足膝红肿热痛,下肢萎软,患者舌苔黄腻,小便短赤等。

其中的苍术,能运脾燥湿。黄柏,能够清热坚阴。两者配合,湿热自去。

这张方子,千百年来成为人们治疗湿热证的基础方。在二妙散的基础上,后世医家又陆续拟就了三妙丸,四妙丸等方剂。这都是从二妙散那里演化来的。

现代中医临床,经常用这个方子治疗湿热之邪下注,导致的痛风、关节炎、骨质增生。尤其是治疗下肢关节红肿热痛,即所谓热痹,效果很好。譬如苍术12克,黄柏15克,牛膝12克,薏苡仁30克,连翘20克,银花12克,海桐皮10克,豨莶草15克,这样的配伍,治热痹就很实用。这是1995年云南中药杂志上刊发的。

总而言之,一张二妙散,扫尽天下湿。

回到上文医案。当时,医家在二妙散的基础上,以当归和生地来养阴血、活阴血,用秦艽来祛风除湿,用木瓜疏解经脉,用牛膝通经活络,用龟板来辅助滋阴养血,白芍重用30克,可以止痛。栀子6克,能够清热。

等患者后来湿热消失了,经脉重新得到阴血的滋养,整个情况就会得到很大的好转。

怎么样?这就是用二妙散,来治疗顽症重症的一个经典案例,通过它,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医的伟大和魅力。它确实是在为我们中国人的健康保驾护航,谱写了一篇篇、一段段传奇的医学故事。

我认为,二妙散这张配伍,值得我们全体中国人去牢记。尤其是现在,我们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湿热之邪郁积于体内,长期以来又流注下肢,导致湿热痹痛的情况非常多。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痛风患者。二妙散在这方面的治疗,可以说屡建奇功。其主治症候,你记住,就是下肢局部红肿热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有这方面困扰的人,应该及时就医,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合理借鉴应用二妙散。尤其是关节红肿痛,同时又烟酒不断,嗜好肥甘厚味的人,更应该反思自己,及时调养纠偏。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中医界有一张治疗痛风的小方子,只有两味药的“二妙散”

朱丹溪最初创立“二妙散”这张方子,主要是用它来解决湿热下注的问题。

  湿热这种东西总是喜欢沉积到下面去,它沉到哪,哪就出问题。沉到前阴,或湿疹,或瘙痒;沉到胞宫,胞宫就处于潮湿的环境,就好比一根木头放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时间久了就会发霉,所以好多妇科疾病都和湿热脱不了关系;沉到下肢,下肢关节就会红肿热痛。痛风常常发生在脚趾和膝关节附近,都是人体下肢,不也是湿热下注的结果么?

二妙散方药
黄柏、苍术,各15克
用法
水煎服;或者二药各等分,研成细末,每次服用3到5克。
主治
湿热下注。痛风的早期或急性期症状。
疗效
几乎所以治疗痛风的方子里都有它们两个的身影,所以即使不加别的,二妙散也能治疗痛风,不过,实事求是的说,这个方子对于早期、急性期的痛风比较有效,如果病程日久,就要另当别论。
方解
       黄柏是四大苦药之一,清热的作用相当厉害,古人说,黄柏清热从头至踵。上到头顶,下到脚跟,不管热毒蕴结在身体的哪个部位,黄柏都能毫不客气地给它请出去。
        苍术在这里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健脾,一个是燥湿。黄柏和苍术,一个清热,一个祛湿;一个性寒,一个性燥。清热而不助长湿气,温燥而不助长热性,二者相辅相成,两味药,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把你的痛风给征服了。
出处
温暖中医
…………………………………………
二妙,原指同时以才艺著名的两个人。比如晋代的卫瓘、索靖,学问深博,俱善草书,时称一台二妙。宋朝的艾淑、陈容,善画,时称六馆二妙等。
中药界也有个二妙,由黄柏和苍术出演,元代朱丹溪导演,具有一“清”一“燥”之妙。燥湿清热界但凡有个演出,少了这二位就妙不成,什么三妙,四妙,都此基础上得来,故为中药界大名鼎鼎的“二妙”。
黄柏和苍术的妙处表现在哪里呢?
黄柏:
性味苦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是有名的清热解毒、清热燥湿药,所以,就算没有苍术,它已经能除不少湿热了。由于它性利下而能除湿,也为肾经主药。所以,如果人体的湿热下注到肾和膀胱,用黄柏是最妙不过了。
苍朮:
苦温燥湿,为治阴分之湿热痿证的妙药。湿热下注,流于下肢,使筋脉弛缓,则两足痿软无力,而成痿证。
李杲说它:“除湿发汗,健胃安脾,治痿要药。”《珍珠囊》称它:“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
注意,这两味药的药效里,都提到一个词:湿热下注,什么是湿热下注?湿热下注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饮食上吃过多油腻、甜食,阻止水湿运化,导致水湿内停,湿气久留不除,会化成湿热。
身体的湿热多了,会如大夏天有个热水袋加身。起初,这个热水袋还可能停留在中焦脾胃,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牙周炎等。
随着地心引力,以及身体自身的吃不消,湿热开始下注,肾和膀胱便沦了陷,成了它们的驻扎地,导致肾与膀胱气化失常,盆腔炎、泌尿系感染,阳痿、结节性红斑、慢性湿疹、痛风性关节炎、慢性前列腺炎,四肢痿软等病症便产生了。
就拿痛风来说,痛风患者因内分泌失调的原因,比一般人更易发生湿重困脾的情况,继而引发湿热下注、湿热淤阻,影响尿酸排泄而使痛风发作,关节红肿热痛。
对于阳痿来说,阳痿一证大多源于肾虚,湿热下注,也会影响到肾脏功能,导致湿热阻滞在下焦,筋脉失养,日久即出现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以阴茎萎软,阴囊潮湿、下肢酸困,小便黄赤,苔黄腻等为常见症的阳痿证候。
治法应苦寒坚阴,清热利湿,并清淡饮食。
二妙丸中,黄柏为君,取其苦为燥湿,寒以清热,其性沉降,长于清下焦湿热。臣以苍术,辛散苦燥,长于健湿燥脾。二药相伍,清热燥湿,治标又治本。实当得“二妙”之称。
制作上,苍术和黄柏均为炒用,用量各500克,将其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中药房有卖。
二妙丸加入强腰膝的牛膝,就成了三妙丸,能强腰利肾,治腰膝关节疼痛。再加入清热利湿的薏苡仁,就成了四妙丸,对湿热下注型痛风,关节肿痛有辅助治疗作用。
…………………………………………
尿酸高无痛感--四妙散
名医专家仝小林:尿酸高的克星!降尿酸的方法,快速降尿酸不反复
四妙散:
(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
黄柏:清下焦的火。
黄莲:清心火。
黄芩:清肺火。
苍术:燥湿祛湿气的。
牛膝:下肢疼痛,下肢微软无力,两腿没劲都可用。
所以在四味药在一起搭配得非常好。既能祛湿热,还能够对两个脚麻脚疼有一定作用。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 强筋壮骨
用于湿热下注,两足麻木筋骨疼痛等。
夜里下半身出汗,只因一团湿气!用一张方子,除湿止汗,令人回味
我告诉你啊,我的耕耘,首先为了我自己。我要对前人的经验,进行总结学习,温故知新,因此就用文字的形式,将我的心得加以归纳、梳理。

其次,如果幸运的话,这些文字,可以让非专业的读者朋友,了解更多的中医道理,也能让中医同道,受一点启发。如果能实现这一目的,就是万幸了。

现在,我给你讲一则有趣的医案故事。关于什么呢?就是睡觉的时候,下半身冒汗。

对了,就是夜里睡觉冒汗。而且,专门是下半身出汗,上半身没事儿。

这是啥怪毛病呢?

1996年的《四川中医》上,刊载过这么一则医案故事,我收藏至今。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姓叶,当时才32岁。

这个人啊,两年以来,每到夜里睡觉的时候,下半身就出汗。这个事儿,虽然谈不上多难受,但是两年来总是如此,他也十分苦恼。到医院去看,也发现不了啥问题,治疗不见效果。

后来,问题越来越严重。除了出汗以外,此人夜里下肢皮肤还有灼热之感,这就严重影响睡眠了。

咋办?他就去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象沉涩、舌淡苔白腻。

患者回忆说,最初发病,是在那一年的夏天。当时,天气特别热,他吃了很多冷饮。稍后不久,又和朋友吃饭,摄入不少滋腻之品,也就是大鱼大肉、生猛海鲜之类的。从那以后,就发病了。

而且,最近这两年,四肢愈发疲乏,容易累,食欲不振,小便短黄,皮肤发痒。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桂枝、茯苓、白术、苍术各15克,猪苓12克,黄柏、厚朴各10克,泽泻、川牛膝、薏苡仁、忍冬藤各3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结果如何?用药5剂以后,患者感觉诸证大减。两年来的顽疾,如今已经缓解了十之八九。接着,再用5剂,诸症全部消失,而且随访3年,没有复发。

这里头是什么学问啊?我给你捋一捋。

你看,这个人,舌苔白腻。白腻苔,主什么?稍有中医诊断学常识的人就知道,这主的是痰湿。对不对?

痰湿,源于脾胃。是脾胃运化津液之能虚弱了,才有了痰湿。

这个人的脾,弱不弱?从全身症状来看,确实很弱。两年来,他食欲不振,可见脾胃不强。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乏力。另外,你别忘了,此人最初发病,是因为大吃冷饮、过嗜肥腻。这个,也是伤脾的。脾一时之间受不了,才发病的。

痰湿,属于阴邪,它天然地喜欢往属阴的地方走。人的下肢,相对于上肢而言,属阴。所以,痰湿就来到双腿。

痰湿之邪在下肢蕴积久了,就容易化热。化热之后,患者下肢皮肤就灼热难耐。小便,也跟着短黄。

到了夜里,人体阳气相对虚弱,于是属阴的痰湿,得以进一步聚合。这样一来,下肢湿热之邪迫津外泄,就形成了夜里双腿出汗。

我这么一说,你懂了吧?患者的问题虽然看似复杂,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痰湿蕴结,日久化热,形成了湿热之邪郁积双腿所致。

那怎么办啊?很简单,就是把下肢的湿热之邪化散掉。中医做这个事儿,还是比较拿手的。我们再来看看医案里的配伍——

桂枝、茯苓、白术、苍术各15克,猪苓12克,黄柏、厚朴各10克,泽泻、川牛膝、薏苡仁、忍冬藤各30克。

这个配伍,很显然,是五苓散和四妙散的合方。我一点一点带你看。

你记住啊,桂枝、茯苓、白术、猪苓、泽泻,这五味药配合起来,就是五苓散。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能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它就是化散痰湿之邪的。茯苓健脾利水,白术健脾燥湿,泽泻和猪苓利水渗湿。另外,痰湿作为阴邪,得阳则化,所以加一个桂枝,来温阳化气,辅助水湿的排泄。

另外,你记住啊,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这个叫四妙散。四妙散,是用来清利湿热的。苍术燥湿,黄柏清热,牛膝通经活血,降泄湿浊,薏苡仁利水除湿健脾。

五苓散和四妙散合在一起,恰好可以起到卓越的化散下焦湿热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用厚朴行气除满燥湿,用忍冬藤清化经络间的湿热之气。如此一来,就能解决半夜双腿出汗的问题了。

我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能否看懂。看不懂,没关系,再看一遍,肯定就懂了。

说起来啊,夜里睡觉出汗这个事儿,原因还是很多的。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和痰湿有关系呢?未必。上文医案里这个人,显然有这方面的典型表现,故而才以湿热论治。有些人睡觉出汗,源于阴虚生内热,迫津外出,有的源于气虚不固,津液外泄,还有的源于阳气不足,津液不化。这就要求我们以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应对。所以说,非专业读者,如果对我前面所讲的方药感兴趣,应该在中医师的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不宜盲目尝试。

关键是,我希望你能通过文字,对夜里睡觉半身出汗这个现象,有一个理解。哪怕只是其中的一个角度,也好。这里头所蕴藏的中医思维,非常宝贵。我们如果能多掌握一些中医的思维方法,和辨证方法,受益将是无穷的。它可以让我们想明白很多事情,少走很多弯路。比如说,晚上睡觉爱出汗,同时又兼具脉滑濡、苔白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现象的,你一定要注意健脾了,务必在饮食上多节制。因为这提示我们,很可能病在脾胃。不在生活和饮食习惯上调节,问题就无法彻底解决。

汗脚,阳虚!说一张方子,补肾阳,除湿热,治汗脚,让人开悟

我常常跟人讲,研习中医,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修行。

你要通过长期的积累,练就一双洞悉世间百态的眼睛。

如果你的眼睛里,没有充足的阅历,就不可能看透人间的病与苦。

这种积累,不仅就疾病而言,还包括变幻莫测的人生。

来吧,我给你说一个简单的医案故事。你看完,就懂了。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45岁,医案记载姓黄。

什么毛病呢?脚爱出汗,而且从膝盖往下,都不热乎,发凉。

这个现象,已经持续一年了。

后来,她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医家。

刻诊,见患者面色萎黄,身体倦怠,头部阵阵眩晕,舌淡,苔薄黄,脉象濡缓。

一开始,医家并没有把它当作难题,认为这仅仅是寒湿侵袭下肢所致。下肢凉,说明有寒。总是湿漉漉的,说明有湿。外界寒湿,困阻患者下肢,导致这个局面。这似乎不难理解吧。

但是,投用散寒除湿的方药以后,患者毫无改善。

这怎么回事?没办法,换招吧。

换什么招?医家想,会不会是体内湿邪下注,阳气困阻,导致自汗和肢体发凉呢?

想到这里,医家果断用上了肾着汤。

啥是肾着汤啊?就是《金匮要略》里头的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基本组成,就是甘草6克,干姜12克,茯苓12克,白术6克。其中白术苦温燥湿,茯苓健脾利湿,干姜温阳散寒除湿。

这回总该可以了吧?结果,还是无效。

两次试手,都寸效未取。这让医家多少有些下不来台。患者,也有一点心灰意冷了。

医家决定,最后努力一次。

他发现,患者虽然脉象濡缓,下肢发凉,脚汗不已,而且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淡,看上去一派虚疲、湿蕴的状态。但是,仔细瞅,患者舌苔却有些黄。

舌苔黄,代表有热。而濡脉,又可能主湿。那会不会是湿热之邪在作乱呢?

于是,医家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患者可能属于肾阳不足,同时兼有湿热。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必须一边清湿热,一边温补肾阳。这个思路,是之前从未尝试过的。如今在山穷水尽之处,不妨尝试一下。

于是,医家书方一首,但见——

苍术10克,牛膝10克,当归10克,熟地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鹿胶10克,黄柏3克,川芎6克,肉桂8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三剂以后,患者足部出汗的现象大大缓解,下肢开始有些温热。原方不变,再用三剂,患者诸症悉平。

缠绵了一年多的顽疾,终于得到解决。

这张医案故事,记载于1982年的《浙江中医杂志》。迄今,已经整整40年了。

你别看这故事有些老,但是它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我给你再从头说一说。

你看,这个患者,下肢凉、爱出汗,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脉缓,这完全可以辨证为肾阳不足,对不对?阳气不足,温煦失常,所以肢凉。阳气不能固护肌表玄府,所以爱出汗。气血不足,所以面色萎黄。阳气不能养神,所以神疲乏力。

但同时,此人舌苔发黄。发黄,意味着有热。再加上脉濡,可主湿证,故而可以判断,患者有湿热在体内。

湿热之邪,有趋下的特性。它往下走,就来到下肢。湿热蕴于内,迫津化汗而出。

与此同时,患者阳卫之气不足,不能固表,所以汗液就肆无忌惮地流出来。

你看,这就是事情的原委。

但现在的问题是,阳气不足,又怎么和湿热内蕴,同时存在呢?

这个说起来,也不难理解。肾阳不足,一身水液代谢就失常。水液在身体里困积,形成痰湿。痰湿郁久,就会化热。这是湿热的由来。

可以说,肾阳不足,是树根。湿热之邪的出现,不过是这棵大树上,意外结出的一个果。

我这么说,你懂了吗?

这个时候怎么办?当然要补肾阳,化湿热。

来,看看医家当时用的配伍吧——

苍术10克,牛膝10克,当归10克,熟地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鹿胶10克,黄柏3克,川芎6克,肉桂8克。

这里头,苍术、黄柏、牛膝,是三妙散的化裁。苍术和黄柏搭配,燥湿清热,是解决湿热问题的常用药对。加一个牛膝,导湿热下行外出,同时补肝肾、强筋骨。

其它的,就是要温补肾阳了。肉桂和鹿胶,补命门之火,大补肾阳。熟地,补肾阴肾精,于阴中求阳。党参和茯苓,健脾,增进气血生化。当归和川芎,用于养血、活血。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它基本上遵循补肾阳和清湿热并道而行的思路。

关于汗脚,前几天好像刚和大家谈过一次。当时介绍的调治思路,我记得是健脾益气,调和营卫。

中医就是这样,患者不同,症候不同,认识的方法和治疗的思路,当然也不同。像上文医案里患者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比较多见。我希望有此类问题的读者朋友,能好好地借鉴和参考。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既有肾阳不足,肢体失于温煦、手脚爱出汗的现象,也有苔黄、脉濡等湿热内蕴的倾向。这两者同时出现,可以说,并不矛盾。

总之,正如我前面所说,研习中医,就是一场修行。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和一颗真心,来体会每一证,每一型,每一人。不断地涉猎,不断地积累,这才能于修行中,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