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0113教学手记——学生为什么在“父亲坐在黑暗里”迷失?

 晋诺工作室 2022-01-13

这篇小说写得非常轻松,不像是一篇小说,可是读了之后,双感觉那些用力写出的小说远不如这篇小说。比如鲁迅先生的《祝福》《阿Q正传》等,记得《阿Q正传》电影的开头是鲁迅先生陷入深思的背影,他手里夹着香烟,他在思考。这一形象恰能形象地表达鲁迅先生小说的特征,那就是主题先行,他思考得非常深入,把一些主题思考透彻了,然后根据需要来选用人物、事件。读这样的小说,感觉很深刻,但往往很难感动,因为,它是一个为表达某个特定主题编出来的故事。这篇小说给人的感觉不是这样的,似乎它是生活的记录,带着生活的滋味,因此,欣赏这样的小说更难,它会让你沉入的故事中去,同时也让你忘记了去探讨这个故事的价值意义。
这篇小说的妙处在哪里呢?
这个故事含有一动一静两个元素:父亲自始至终坐在黑暗里一动不动,我在不停地想弄明白父亲坐在黑暗不睡觉的原因。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围绕坐在黑暗里不动的父亲不停地追问其不睡觉原因的动态故事。“我”的动靠什么来实施呢?就靠反复地追问“你为什么不睡觉”“在想什么”。在不同的时刻、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反复询问,形成运动元素的丰富性;这种丰富性与父亲始终坐在黑暗里不动的单一性构成强烈反差,这一反差就形成了小说独有的叙事艺术。
这种叙事有什么好处呢?
反复追问,让小说的情节始终沿着父亲为什么不睡觉这一核心展开。一篇好的短篇小说,集中紧凑不蔓不枝的情节非常珍贵,具有一种凝练之美。本小说从前至后就是反复追问这么一件事,故事简洁但不简单。
为什么说不简单呢?
首先,这个故事本来非常简单,父亲喜欢坐在黑暗里的宁静,就这么一件平常而又平常的小事,可是作者却写成了篇著名小说,这与反复追问的这一表达形式有重要关系。通过反复追问,让本来非常简单的故事变得不简单了,每问一次,都会增加人们对最终答案的期待,于是随着追问的不断增加,故事的层次则越来越丰富。
其次,在反复的追问中,我的心理不断变化。一开始是我为之担忧,这符合人物心理,父亲老是坐在黑暗里抽烟,总会有些不开心吧。这是人之常情。但当父亲回答没什么事,而他表现出的也确实没什么特殊的情况时,更让人纳闷:究竟是为什么。这个时候,我的担心的程度加重,“忧心忡忡”,甚至“愤怒”起来。当他听父亲说,只想安静一会时,并且自己也与父亲一起体会这一黑暗中的情景时,才发现,坐在黑暗中,确实有一种“奇妙而特殊的快乐”,当他进一步知道,父亲在黑暗中的快乐源于他童年时的生活时,他简直压抑不住自己的快乐。这些丰富的心理活动,一方面让“我”这个人物形象无比的生动丰富,另一方面,也让那个静止不动坐在黑暗里的父亲也越来越鲜明深刻起来,原来,父亲不是在想什么,他与那种安静与美妙融为一体,在享受着心灵安静的最大幸福。
小说的主旨在反复的追问中突显出来,父亲在黑暗中的宁静让他享受到生命无比的快乐。可是这种快乐却不易被人理解,人生最简单的乐趣往往被人们想象为不快乐。
当然,作为读者,我们在看到这一次一次的追问的时候,当然也会随之思考:坐在黑暗里干什么呢?我们也会凭着我们自己的生活阅历不断地来设计情节,在回忆过往,在梦想未来,在隐瞒一件永不能说了口的秘密,等等等等,小说通过反复追问也在引导着读者不断地来丰富这篇小说的内容,读者真正成了文本的第二次创作者。
本篇小说被多次作为命题材料命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
9. 小说中对父亲为什么还不睡觉”“在想什么的问话反复出现,这种反复有什么作用?(6)
很多考生面对这道题无所适从,乱答一气,究其原因,还是不能进入的文本深处去,除了三要素之外,基本不知道小说的基本构件还有哪些,不能选择有效角度思考。

比如有同学这样答:

答案一

表现我急切想知道的心理;

通过反复,强调突出了父亲在深夜独坐的习惯,设下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通过反复追问,推动情节发展,并形成首尾呼应。

答案二

反复出现有利于强调“我”内心的妈奇,以及突显父亲为什么深夜静坐的神秘感;

加强了父亲深夜静坐的执着;

为下文揭开答案时的喜悦作了铺垫。

答案三

强调“我”心中的疑问与好奇,体现“我”迫切想了解原因的心理;

表达并突出“我”对父亲的关心与忧虑;

体现“我”对坐在黑暗到很晚这一行为的不理解;

突出“我”对事情刨根问底的坚持与执着,体现“我”坚持好问的性格。

这些答案,与小说本身有联系,但不能从小说文体特征出发,没有清晰的思考角度,不能揭示问题的实质。

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形成以下答案:
答:这种反复具有以下作用:
反复出现让小说始终沿着这一问题展开,使叙事更集中,形成了一个完整严谨的故事;
在反复追问中,父亲这一形象越来越鲜明,他在黑暗中享受宁静人生,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而“我”的心理由好奇、担心、愤怒到快乐发生了多次的转变,使“我”这个陪衬人物也异常丰满;
在反复中,我们发现父亲只是在享受黑暗中的宁静,“我”的担忧、愤怒等等都是多余的,有助于揭示人生幸福不过是在宁静中享受生命的快乐却又往往不易被理解的主旨;
反复追问的丰富性与父亲所给答案的简单形成强烈反差,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反复追问同时引起读者也加入探寻之列,极大的丰富了小说内涵。
 
命题者给的参考答案是:
9. ① 反复追问引出对父亲形象性格、人生经历等方面的叙述,丰满了父亲的形象;② 展现了“我”情感变化的过程,表现出对父亲的逐步认识和理解;③ 通过反复追问串联全文情节,并通过重复中的变化体现了文章的层次感,使叙事更加圆融饱满;④ 多次追问,放缓故事进展节奏,产生延宕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一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结合以上两个答案,可以看出,解答这类题目,需要深入文本,从小说文体特征出发(不能陷入三要素的套路中去),真正理解“这一篇小说”中与题目相关的因素,然后明晰分析角度,提炼具体内容,分点作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