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安山文学】张家江||忆良师——记初中岁月(散文)

 望安山文学 2022-01-14
     点击上面蓝字“望安山文学”,关注我们,谢谢!


            忆良师——记初中岁月   
                              文/张家江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自小学步入汪棚中学初中班学习,分在初一(1)班,班主任张树文老师。
张树文老师那时已经50多岁了,代我们语文课兼班主任。他精神很好,幽默风趣,爱生如子,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班主任工作事必躬亲,扎实认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的情景是,“文革”即将全面结束,教育领域百废待兴,课程仍按照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指示,开始了我们的初中生活。
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政治、体育、唱歌、农业、电工等。
作为班主任,张老师代我们语文课,课前常常先点名。他读全班学生名单时,分明就是一位老夫子在那里有滋有味地朗诵《三字经》,极富音乐节奏感。他点到谁,我们的目光就聚集到谁。这样效果特好,一听点名声,我们即刻集中精力准备上课,又能很快记住彼此的名字。
张老师讲课不只限于内容,还始终贯穿着人生观的教育,比如他常在课堂上提到些名言警句。印象深的有:“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驰马一放难收”“青春少年,纯净无暇,如一洁白纸张,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你们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的身上!”,还有毛泽东同志赞杨延安五老的一则语录:“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做好事,一贯有利于人民,一贯有利于党,一贯有益于自己,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现今一蹙目凝神,仿佛他仍站在讲台上,抑扬顿挫地背诵这些箴言名句,讲一些感人的政治历史故事,使我们受益终生。
张老师注重班级各项活动开展。比如他认为我能认真听讲,尤其说我字写得胖乎乎的。于是安排我给班里不定期出板报,有表扬与批评,有结合学习等内容。说我是班里的“板报员”。同时,还让我担任班级团宣传委员,不定时参加由全校组织的班级板报等宣传活动评比,使我感到很荣幸。
说到任班级团宣传委员,就想起入团一事。那时入团严格,须先由团支部会讨论。讨论入团时,团支书是个女生,她提出异议,班长等人极力赞成我,最终一致同意我入团。有一次,安排课外活动时间召开团支部会,由我领读毛泽东的《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我读得虽较为通顺流利,但几个人均瞪着眼睛不解其义,其实那时我大脑中也是迷迷糊糊。现在可知,因为这篇文章始发于1939年5月4日五四运动20周年,在延安召开的一次青年运动纪念大会。毛泽东全文讲了6个问题。当时是课外活动,时间有限,我只读了前几个问题。
张老师爱生如子。记忆里每到夏日,课间口渴难耐之时,我就到教室东边不远处他的住室里找水喝。他有个大约可以烧一大暖瓶水的铁壶,往往是已经提前烧好了一壶水,且冷却为温水后,等我们去的时候,他就顺手倒在玻璃环中递给我们,卫生且节时。可见他考虑的仔细和对学生的爱护。
那时,学校遵照毛泽东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专门在距校几华里的蔡寨大队高炮小队辟了一个校办农场,仅有几十亩地,由学校现有班级轮流劳动,每班一周时间。农场有一位副校长和代《农业》课的老师常驻,安排所去班级的劳动内容。一年四季,每到劳动周,在当地群众帮助指点下,我们在那里挖地、种旱、浇水、插秧、薅草、收割、积肥、修路、挖渠等等,反正什么活都干过,洒下了滴滴汗水与辛劳。然而,师生们都积极乐观,不怕吃苦受累,养成了热爱劳动、勤劳朴素的品德。实际上,当时开设有《农业》这门课程,省教委主编,学校由周六阶老师代课,里面主要是一些生物、地理、农业和政治方面内容。
每年“十一”等重要节日,学校组织师生精选优秀作文,用毛笔誊写在大纸上,贴在专栏里,引来全校师生围观学习。
还开设有体育和唱歌,代课的翁老师印象刚从师范毕业,领我们在操场做广播操、四面转法、跑步、打球等。上音乐课时,他教我们唱电影插曲《沂蒙颂》和《创业》主题歌等。我至今仍能哼出——“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石油工人心向党,满怀深情望北京。要让那大草原,石油如喷泉,勇敢去实践,哪怕流血汗。心中想看毛主席,越苦越累心越甜。” 有次音乐课,老天下雨,他便在教室里给我们朗读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部分精彩内容。
还有一个夏日,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学校与地方联合组织,到距校很近的梅山南干渠顺流而下,进行游泳比赛,结果被当地的一名刚从海军部队退伍的军人张永友夺得了第一名。但同学们仍是一样的兴奋不已。
教我们数学课的李老师,是位女教师,讲了课后,见我们仍不知所云时,她会很生气,骂我们是笨蛋、饭桶,搞得我们很惧怕她。但她对数学成绩好的同学很是高兴,比如有个叫游凌云的同学。
那时虽无美术写字课,但同学们都有一颗爱美之心。一次,一位同学不晓得从哪里弄来一幅手工的素描画:一页白纸上,画了一枝盛开的腊梅,一旁注有毛泽东的两句诗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灿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些同学见后,争相用复写纸再描募复印出来,把完好的一幅画弄得面目全非,但也说明大家心中蕴藏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转眼到了毕业季,学校组织毕业考试,语文重点是一道作文题,要求现场写出,现也记不清题目。但张老师后来说我的毕业作文较好,还拿给当时的孙里高校长审阅,孙校长为此对我有了较好的印象。因为以后有几次,他一见到我就喊我的名字,并且发出和蔼的笑声。
现在猜想,那时老师们始终盼望我们将来成为优秀的社会人,或在某一方面有成绩的人,但我没能达到老师的苦心标准,深感惭愧不安,虽然我一直在努力之中。
毕业那年,限于条件,由张树文老师带队,我们班同学步行至固始中山街东部的老照相馆,集体拍了张合影照。令人惋惜的是,我没能留存这张合影,时隔几十年,现今也不易查到了。
可以说,汪棚中学建校后的60年代后期及70~80年代,这里集聚了一批当时很优秀的师资力量。除以上提及的,还有许多,比如丁松月、吴林茵、木太微、黄会耕、闫乃云、董丽清、陶大如等。如丁松月老师,早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在湖北人民大学学习和工作,后又转河南工作,资历很深,一生也兢兢业业。其女儿丁庆明,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总之,他们所有人员均为汪中的兴盛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汪中自60年代创办到2000年左右撤并,高初中班并存,近40年时间。历届不乏优秀的师生,但目前具体哪一届毕业的师生也弄不清晰了,缺乏文字记录,令人感叹!
往事并不如烟,历史值得珍藏!仅以肤浅之文,致敬当年在汪中学习生活的人们!

 

                     2021年12月26日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张家江,固始人,曾在省市县多家报纸刊物上发表作品。



 
策划:耕文;主编:非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