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痛风、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肠粘连、脚膝肿痛之良方------宣痹汤

 天地人纪 2022-01-14

导读:宣痹汤,出自《温病条辨》卷二。具有辛苦通阳之功效。主治湿痹。症见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痛风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肠粘连、下肢结节病、湿热下注的脚膝肿痛等病症。

方歌     宣痹滑苡豆防己,蚕沙杏翘夏栀齐,利湿清热祛风痛,风湿热痹肢痛医

组成     防己、薏苡、杏仁、滑石各五钱,连翘、山栀、半夏、晚蚕沙、赤小豆皮各三钱

用法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效     清热利湿,宣通经络

主治     湿热痹证;症见骨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或兼有发热恶寒,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方解

       宣痹汤见于《温病条辨》中焦篇之65条,原文说:“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痛,舌色灰滞,面目萎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方由防己五钱,杏仁五钱,滑石五钱,连翘三钱,山栀三钱,薏苡仁五钱,半夏三钱,晚蚕砂三钱,赤小豆皮三钱组成。吴氏注说,赤小豆乃是食物中的赤小豆,不是药房中的赤小豆。

     本方最早应见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湿门之徐某案,有方但无方名,原案录之于下。

徐,温疟初愈,骤进浊腻食物,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痛,舌起灰滞之形,面目萎黄色,显然湿热为痹。仲景谓湿家忌投发汗者,恐阳伤变病。益湿邪重着,汗之不却,是苦味辛通为要耳。

      痹证的成 因 ,《 黄帝内经 》中最早提出 “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 ” 之说 , 并详细论述了行痹 、 痛痹 、 着痹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 , 而未论及湿热痹 。《 金匮要略》中提出的 “ 经热则痹 ” 的观点 , 是对《 黄 帝内经》痹证理论的补充。吴鞠通从风湿热的病因入手, 发挥了《 金匮要略》 的观点, 创制了宣痹汤 , 主治湿热痹证 。

本方治证是因湿热郁于经络而成。湿聚热蒸,灌于经络,则寒战热盛;流注骨节,故见骨节烦疼,活动不利;面色黄滞为湿郁;小便短赤为热盛;舌红,苔黄腻或灰滞等都是湿热俱盛的征象。湿热之邪,痹阻经络,故治宣清利湿热,宣通经络。

方中以汉防己为君 , 取其入经络而祛经络之湿 、 通痹止痛之功 ;配杏仁开宣肺气, 通调水道, 助水湿下行;半夏燥湿化痰, 杜绝生痰 、生湿之源 ;蚕砂疏筋缓急 , 祛风除湿 , 行痹止痛;合半夏和胃化浊 , 制湿于中 ;滑石 、 赤小豆 、 薏苡 仁均属甘淡渗利之品, 引湿热从小便而解 , 使湿行热去, 疏导下焦;山栀子 、 连翘性苦寒, 擅清热解毒 、 泻火除烦 , 助解骨节热炽烦痛 。纵观全方, 化上焦之湿 , 燥中焦之痰 , 通利下焦 , 宣上畅中渗下、通络、祛湿、 清热俱备 , 以使湿热祛除 , 经络通畅 , 故效如桴鼓 。

      本方以骨节疼痛、部分红肿、间有发热、小便短赤、舌荅黄腻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痛风、强直性脊柱炎、肠粘连、风湿性关节炎、下肢结节病、湿热下注之脚膝肿痛等。

加减用药 

        本方虽名“宣痹”,但通利经络作用稍逊,如疼痛严重,加姜黄、海桐皮、虎杖、桑枝、徐长卿;湿浊甚,加藿香、佩兰;湿热下注、脚膝疼痛,合二妙散(黄柏、苍术)同用等。

禁忌     本方适用于湿热阻滞经络之痹证。若风寒湿痹证,非本方所宜。

同名方

《温病条辨》宣痹汤,本方由枇杷叶、豆豉、郁金、射干、通草构成。功能宣肺解郁。主治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

类方鉴别

当归拈痛汤  羌活、甘草、茵陈、防风、苍术、当归身、知母、猪苓、泽泻、升麻、白术、黄芩、葛根、人参、苦参。

功效;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

当归拈痛汤与宣痹汤均有清热利湿、通痹止痛之功,常用于治疗风湿热痹。当归拈痛汤在清热利湿药中伍以羌活、防风、升麻、葛根、苍术等大队辛散祛风胜湿之品,故适用于痹证之风湿热邪俱甚者;宣痹汤中仅伍防己等少量祛风之药,故重在清利湿热,适用于痹证之湿热偏甚者。

方论选录

吴鞠通:此条以舌灰目黄,知其为湿中生热;寒战热炽,知其在经络;骨骱疼痛,知其为痹证。若泛用治湿之药,而不知循经入络,则罔效矣。故以防己急走经络之湿;杏仁开肺气之先;连翘清气分之湿热;赤豆清血分之湿热,滑石利窍而清热中之湿;山栀肃肺而泻湿中之热;薏苡淡渗而主挛痹;半夏辛平而主寒热;蚕砂化浊道中清气。痛甚加片子姜黄、海桐皮者,所以宣络而止痛也。(《温病条辨-中焦篇》)

傅衍魁等:本方所治是因湿热郁于经络而成之热痹。湿热之邪,痹阻经络,故治宜清利湿热,宣通经络。方中防己辛寒入肺,宣通上焦,透热外出,发散水气,味苦入脾,燥湿健脾,以运中焦,苦寒入膀胱,导热下行而利小便,疏利三焦水湿且长于走经络而宣痹止痛,故以之为主药。以杏仁宣肺利气,发散水气,以蚕砂、苡仁健脾和中,除湿行痹,通利关节,半夏燥湿化浊,以连翘、栀子、滑石、赤小豆、清热利湿,共为辅佐之品。诸药合用,有宣通三焦,清热利湿,宣痹止痛之功效。本方虽为湿热痹阻于经络之热痹而设,吴鞠通曰:“湿温而类及热痹。”总观全方,仍不离湿温三焦分消之法,此或可为治热痹之一得也。(《医方发挥-祛湿剂》)

医案精选

类风湿关节炎

患者 , 女 , 42 岁 , 2012 年 7 月初诊 。

 主诉 :反复双手关节肿痛 , 加重 1周 。症见 :双手关节红肿热 痛 , 活动受限 , 手不能 握 , 得凉则痛减 ,伴口渴不欲饮 , 小便黄 , 大便不爽, 舌质红, 苔黄腻,脉数 。患者前久居潮湿之地 , 逐渐出现双手关节对称性 肿痛 , 活动功能受限 ,曾经某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服用阿斯匹林 、 泼尼松等西药治疗半个月后好转 , 但停药后病情反复 。1周前因冒雨作业, 症状加重 , 遂来就诊 。

查体 :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肿胀 , 呈轻度梭形改变 , 腕关节稍有尺偏畸形, 活动受限 , 双膝关节轻度肿胀 , 压痛 ( + ) 。实验室检查 :抗链球菌溶血 素 “ 0 ” 试验 420 U , 类风湿因子 ( + ) , 红细胞沉降率 48 mm/ h。

西医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 。 

中医诊断 :痹证 , 证属湿郁热壅 , 痹阻经络 。  治宜清热除湿 , 宣痹通 络 。方 用 宣痹 汤加减 。

 处 方 :汉防己 15 g, 杏仁 12 g , 滑石 15 g, 连翘 l5 g, 山栀子 10 g, 薏苡仁 30 g , 半夏 9 g , 蚕沙 10 g, 赤小豆 10 g, 黄柏 15 g, 川牛膝 10 g, 炒苍术 10 g , 路路通 12 g, 石膏 30 g, 甘草 6 g。日 1 剂 , 水 煎 3 次分服 。 

 服上方20剂后 , 关节疼痛及口渴等诸症好转 。继服30剂后 , 临床症状消失 。随访 4 个月 , 未见不适。 

       按: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好发于手、腕 、膝 、 踝等小关节 , 症状反复发作 ,呈对称性分布 。本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 久居湿地 , 复因正气不足 , 外感风 寒湿邪 , 痹阻筋骨 、 关节 、 经络 , 导致血行不畅 , 故关节肿胀疼痛。痰浊郁而化热 , 耗伤津液 , 故见口渴 、  小便黄 。湿性黏腻 , 故见大便不 爽 。  宣痹汤有清热除湿 、 宣痹通络之功效 , 黄柏配炒苍术之二妙可芳香化浊 , 清热燥湿;川牛膝祛风利湿 , 活血祛瘀 ;路路通舒筋通络 ;石膏 清肺胃之热 ,生津润燥 ;甘草和中 。诸药合用 , 共奏清热利湿 、  宣痹止 痛之效 。  

壮热发斑痹痛案

徐某,女,22岁,工人,初诊:1999年9月。

主证:壮热6天,伴脸部、四肢红斑及关节疼痛。患者6天前开始发热,体温38℃以上,时感怯寒,得衣则减,并感头晕,心悸,少量脱发,经常鼻衄,二便自调。查体发现:脸部蝶形红斑,两上肢、颈部、前上胸、手足掌指(趾)部均可见到散在的小如赤豆、大如蚕豆的结节,阳光暴露部位尤为明显。两小指指端关节呈水肿样红斑,无溃疡。口无气味,语声低微,全身皮肤干燥灼热,体温逐日上升,高达39.6℃。关节疼痛日渐加重,尤以肘关节、膝关节、小指关节为重,活动受限,其他未见异常。舌苦黄腻,舌尖红,脉细滑数(理化检查从略)。

中医诊断:①发斑(阳证);②痹证(热痹)。

西医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

治疗经过:根据患者的症状,考虑为热痹湿阻,湿热内蕴,热重于湿。身发红斑主要是脸部、颈及两上肢,并见皮下结节,为湿热蕴结于肌肤。由于痹证多由风寒湿三气合而成之,虽已化热,但寒湿未必尽除,故采用清热除痹、祛风解表、通络散寒的治疗方案,方选白虎汤、宣痹汤加减。

处方:生石膏30g,知母9g,甘草9g,防风9g,杏仁9g,生苡仁30g,焦山栀9g,滑石30g,赤小豆30g,晚蚕砂(包煎)9g,连翘9g,制半夏15g,羌活9g,独活9g,麻黄9g,防己9g,桂枝9g。每日1剂,水煎服。3剂。

二诊:体温下降到37.4℃。再以原方增进3剂,热退到正常,全身红斑逐渐变浅,鼻衄好转。原方去白虎汤及麻黄、桂枝,继加入益气补血之品,合清热祛风以资调理。一周之后关节疼痛又加剧,低热逐起,缠绵不退,持续时间达一月余。复于方中加麻黄、桂枝,以助祛风通络散寒。全方以清为主,寒热并用。服药两剂,低热即除,药已中病,故以原方调治近一月,低温未发,红斑未起,诸症皆安。

患者虽大病已去,然尚遗有腰酸、下肢软、偶有眩晕等症。虑其肾气已衰,故又于方中加入补肾益气凉血之品。处方:生苡仁30g,防风9g,防己9g,杏仁9g,栀子9g,滑石15g,连翘9g,制半夏10g,晚蚕沙(包煎)9g,锁阳30g,白花蛇舌草30g,虎状9g,红藤15g,生黄芪15g,花生衣9g。

每日1剂,水煎服。药进6剂,症无加重,病情日趋稳定。在中医治疗过程中,未用任何西药;纳谷增进,体重由初诊时的46公斤增加到59公斤,精神转佳。

跟踪患者4月余随访,高热红斑未发,无不适症状,舌苔正常,脉缓和,医院检查指标均较前明显好转。

中医最好的书就是医案,它就是一面镜子,你在临床中遇到了疑难病例时,就可以用它来对照。但是,若想临证时能做到信手拈来,却是需要一定的基本功的。这个基本功,就是辨证施治,辩证准确才能做到效如桴鼓 。

注       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