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丽江狮子山风水不止是传说

 桐源居士 2022-01-14


“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明史・云南土司传》)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云南,感叹丽江府“富冠诸土郡”,而木府“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丽江木氏土司,自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木氏先祖阿琮阿良受封“察罕章管民官”,中经整个明代世袭土知府,清代前期续任,至雍正元年(1723)丽江“改土归流”木钟为末任土知府,共传袭23任、21代①(一说22代,见《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志・木氏土司》“世袭”一节),时间460年①(一说470年,以1253年忽必烈从丽江境革囊渡江、次年封纳西族首领阿乾“察罕章管民官”起计。阿乾非木氏先祖)

另据《木氏宦谱》记载,从隋唐时代开始算起,至清雍正年间废除土司世袭制为止,木氏总共传承了39代。

即使是改土归流之后,木氏由土知府降为土通判,木钟之后木德、木秀、木睿、木汉、木暻、木萌等9人,仍世袭土通判,辅佐流官知府,在丽江保有不小影响。

丽江木氏土司何以数百年长盛不衰,代代沿袭呢?

修身、齐家、爱国、治学,纳西族子孙周而复始,木氏土司绳绳相继,家规警示自律,明睿进取互勉,这是重要原因。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吗?

就土司家族而言,丽江木府与溪州彭氏伯仲之间,各有千秋,溪州彭氏或有不可及的一面。

木府与狮子山


玉龙雪山下,木府妥妥地建于狮子山东隅,木氏风水之根深扎其间。远早于记载时间建造的府邸,宫室数百年不易,方位丝毫未改,始终不渝。

那是什么风水,值得土司一族如此珍重?又是什么风水,荫佑其长绵世泽?
 
大型纪录片《人文中国行》摄制组一行于2019年12月30日抵达丽江木府,对木府进行现场堪舆考证。

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嶲郡,三国时属云南郡,南朝时为遂久县。大约在南朝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

纳西族人原来没有汉族的姓氏,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时任元朝通安州知州、丽江宣抚司副使的麦良第五代孙阿甲阿得审时度势,于公元1382年“率从归顺”,行人臣之礼,此举大获朱元璋赏识。朱元璋在古城设丽江军民府,赐其为世袭土知府,并将自己的姓去掉一撇和一横,钦赐汉姓“木”,从此纳西传统的父子连名制得以改成汉姓名字。

木府是丽江木氏土司衙门的俗称,位于丽江古城狮子山下,是丽江古城文化“大观园”

整个建筑群面向东方,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

鼎盛时期,木府占地一百多亩,有近百座建筑,是八百年古城的心脏所在,是丽江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尽管它只是一座土司的宅院,但论其奢华与恢宏,不亚于任何一座王公贵胄的官邸。

作为艺术瑰宝长存于世的木府,自是西南边陲罕有其匹的建筑珍品,其风水又是如何地出类拔萃的呢?

木府太祖山,是大名鼎鼎的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从山顶到山麓,冰川遗迹发育,有保存完好的古冰斗、冰窖、U形谷、冰舌、冰碛物,以及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若干高度各异的平坝和面积广大的冲积扇群。

茫茫雪原,银装素裹,冰川形成的翡翠,镶嵌在嶙峋怪石间,凸显一片圣洁。

对于木府而言,玉龙雪山在风水上意味着什么呢?

雪山有的是雪水,冰川可融化为水,但风水上却不为水,而是燥火。火星起祖,雪润玉龙。

晶莹皎洁的岩石,似玉柱立地擎天。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玉龙雪山,群峰峥嵘,披云戴雪。

风水上,这是龙楼

宝殿四(载《玉髓真经》)


龙楼,本相燥火,石体嶙峋,山形高大,尖耸数峰,如火焰升空之状,被认为是极贵之龙。

不走磅礴南下的阳关正道,偏向与众不同的独行蹊径,木府龙脉逶迤而下甘海子,随即遭遇雪山中东部纵向断裂带。不为其他,是为了过峡,这是龙脉的第一次过峡。

龙脉轻取次美各南山,随即折转南下。经历了过峡东出折转,玉龙雪山东南支山脉由峰岭料峭的雪山逐渐趋向缓和,分散南延。龙脉脱卸变换,讲求出老还嫩。

龙脉南连大药槽,西接曼帕,逶迤东西,又为南北,腾跃变化。其中的石盘山(石板凳),海拔3557.1米,是木府的少祖山。

大别于单枪匹马快捷南行的前期形态,西南过九子海后的龙脉,为了快速形成一定的合力,适时组织了一次精干的聚会。集结前行的团队,山峰各自独立,顶呈圆形,曼为金星。

于一众山峰中拔起的石盘山,横展如屏,为土星,居高而尊。

这是龙脉行度首次放慢步伐,星体出现可喜的多元变化,亦意味着龙脉已经转入结作前的准备阶段。

石盘山集结众山,呈菱形三角形倒向南西,其作用是予龙脉的方向定性,并开始构造形态。打鹰山及时出现于左,不规则地侧翼障补,非对称的护侍从另一方面透露出这支龙脉身份等级上的信息。

古城北山


倒三角形的走势,难以持久,需要及时过渡、转折。

作为驿站式的余路垛,承接龙脉后即开面向西南,中脉透出,衔接金虹山,西迤象山,南连一低台,直下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北靠象山、金虹山,两山植被茂盛,上有成片的古松柏。“城在森林中、城在山泉间、城在田园中”,是上苍给予丽江子民的恩赐。

《乾隆丽江府志略》,位于“城西一里”的黄山(狮子山),明清之际已是“民居市肆环绕其下”,古城与狮子山早已融为一体。

而位于丽江古城北的象山、金虹山,清初已将丽江流官府衙、文庙、武庙等均“建于其下”。

龙脉自石盘山南下,势如脱兔,其形独特。

打鹰山如带刀卫士,旁侍左后。余路垛连起星峰五七座,有如奇珍异宝,圆头圆脑地积聚在一起;又像是一座府衙,官员环列排座,威严堂议。西南,金虹山一山中横,象山北南走向,边围于右,两旁中拢,南起一踏台作过渡。

如若不考虑象山、金虹山的加入,这俨然是一个小朝廷。但诸山引出两山尤其是象山,情况就迥然而异了。

象山、金虹山,一左一右,一先一后,各有风姿。移步观之,两山难分高低。表面上,金虹山更为重要。

但实际上,金虹山仅为过渡,其西缘的象山才是此间风水的关键。

白象与玉龙


象山海拔比金虹山高出50多米。

风水上,象山为象,与诸山合,形为驯象贡珍。

象为土星,土星皆富重而贵轻,入财星类。但象能识险,前有险陷,象即不进。象配以车,贵气尤重,故驯象多应车辇之穴。

丽江北山,并无车辇,贡珍驯象于此囤积居奇,本为富体,兼带贵气。

众山西边,象山庞然,北高南低。西北,小山随侍;东北,打鹰山夹之以护;中储财宝,东北、西南对称高起围栏,严密看守。此不为府衙深宅大院,而是一支担负着使命,满载着奇珍异宝暂时驻跸于此的特殊队伍,亦官亦商。

更为奇特的是,象山脚下有泉,称黑龙潭。

黑龙潭的出现,使本有贡珍情状的驯象,又实具卷湖之形。象山多岩石,头北尾南,是为白象卷湖。

白象卷湖、驯象贡珍,皆大富贵。《玉髓真经》举陆氏祖,白象卷湖形,累世登科,侍从执政。

白象卷湖(载《玉髓真经》)


龙身所带,先天滋育,木府出身既明,吉贵可期,结作之形又如何呢?

龙脉越象山、金虹山,轻踩踏台,右过玉河,西南1.5公里为狮子山,作木府父母山。

狮子山略呈北南走向,长约千米,南高北低,最高点海拔2460余米。南部山体较宽大,约400余米;北部窄小,仅数十米。

狮子山头大身小,茂密的树林覆盖着山体,犹如狮子身上长有很长的鬃毛。这是一头雄狮。

狮从山出,头在南,面朝东,其北象山。

狮象之形真切无假,古人眼光犀利,喝形象、狮,准确无误。

象为吉祥灵兽,狮为百兽之王。丽江坝子短距离内,驯象出狮,龙气旺盛如斯,形峦自然不凡。

木府背枕狮子山,建于狮子山东隅,结(此处缺18字)

以上内容除考察照片外均出自桐源居士新著《千年堪舆——金玉满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