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韵丨傅熹年:《千里江山图》中的北宋建筑

 楚地吾桐 2022-01-14

作者简介:傅熹年,原籍四川省江安县,1933年1月2日生于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兼职教授。


故宫博物院藏北宋王希孟绘《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末画院山水画中的精品。原画绢本,重青绿设色,画崇山峻岭、江天浩渺之景,其中点缀以屋宇寺观、桥梁舟船,气势雄壮开阔,一气呵成,笔墨工致,敷色艳丽,反映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从画中表现了大片竹林和江干平野之景来看,所反映的应是江南景色,和常见的北宋画中多画北地风光者颇为不同。画本身无款,据后隔水上蔡京题字,可知王希孟是画院学生,年18岁,经过徽宗赵佶指点,有了进步,用不到一年时间画成此画,赵佶很赞赏,把它赐给蔡京[1]。蔡京题于政和三年(1113年),则此图当在此年画成,是有确切的作者和作画年代,并且画得极出色的作品,是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杰作。

图片

蔡京的题词

除了在绘画史上的价值之外,从另一角度衡量,画中所表现的大量建筑物如住宅、园林、寺观、酒店、桥梁、水磨以及舟船等都描绘得非常细致,尤其是画中的住宅,数量多,类型丰富,对于了解宋代建筑,特别是建筑布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们现在研究宋以前的建筑时,最感材料缺乏的是住宅。那时的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多少还有些实物或遗址保存下来,而住宅建筑由于它的坚固性和工程质量都比宫殿庙宇差,又在经常使用,很容易损毁改易。目前所看到的古代住宅最早的建于明前期,再早的住宅迄今尚未发现。要了解明以前的住宅只能求之于文献、绘画等资料,其中绘画是形象资料,尤为重要。现存宋元绘画中保存古代住宅资料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当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和此图。《清明上河图》所画是汴梁城乡建筑,以商店为主,兼有一部分住宅。画中对建筑物的构造、装修细部有很详细的描绘,但因为画面取景较近,剪裁较精,所画街景建筑物又较密集,在表现建筑全景布局方面就难于兼顾,因此,《清明上河图》中所提供的住宅全景和布局的资料不是很多的。

在这方面《千里江山图》卷有其优点,它是宋画中表现住宅和村落全景最多的一幅。它画的是江南水乡之景,是创作而不是写生,加以当时画家只有18岁,不可能有很多的经历见闻,所以画中所表现的除本人所体验者外,必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前人作品中吸收过来或受师友启发而来的。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具体分析。一方面,既然不是专门描绘某一特定地点,而是泛写江南,画中在某些方面会夹杂有一定的想象成分;既然会吸收前人之作,画中就会有较早一些时候的情况,所以不能把它和写实作品同等看待,把所画内容一一信以为真,也不能用它作为判定时代的严格依据。另一方面,正因为它不是画的一个具体地点,它就不太受那些具体实物的限制,它所反映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现实的建筑物,而是当时人们常见的建筑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能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意义。这一点,对这些在画中多次出现的建筑形式来说,尤其适合。因此,只要正确估计这两方面的因素,这幅画中所提供的建筑形象,仍不失为了解宋代住宅建筑的重要资料。

图片

画中表现的建筑物可分住宅园林村落、寺观、桥梁、水磨坊等四类。分述如下:

住宅及园林

画中所表现的住宅从小到大不下数十幢,布置方式有的自由灵活,因地制宜,有的规整方正,近于程式化,内容相当丰富。现依由小到大的顺序,择其不重复者,归纳介绍如下:

一、较小而简单的住宅

这类住宅在画中表现最多,其形式有散列式、一字形、丁字形、曲尺形、Z字形等简单形式及其组合体。这种住宅较小,便于利用地形,多画于山间水畔的隙地上。

1.一字形住宅:三间两椽的建筑,参阅现存农村旧住宅,一般房屋一椽的深度多在1〜1.5米左右。故两椽进深只有2.5〜3米,是很小的建筑。其布置方式或散列,或串连,有的沿山形叠降。其中有的兼营酒店。

图片

沿山形叠降的一字型住宅

图片

兼营酒店的一字型住宅

2.曲尺形和Z字形住宅:两房屋相连成曲尺形,一为瓦顶,一为草顶,可能是相当简陋的农民住宅。也有Z字形住宅,实际是在曲尺形住宅再加建一翼而成,其曲尺部分为住宅,所加一翼作为酒店。

图片

曲尺形住宅

图片

曲尺形住宅兼酒店

其曲尺部分为住宅,所加一翼做为洒店。

3.丁字形住宅:其中有的是在丁字的一横上开门,有的在丁字的一竖上开门,也都是较小的住宅。其中也由多幢组成庭院。

图片

丁字形住宅

图片

 由多幢丁字形房屋组成的庭院

总的看来,这类住宅形式简单,布置灵活,可以随地形改变。这些形式在近代农村传统住宅中都还可以看到,除了梁架和门窗装修已有某些改进外,没有很大变化。

二、工字形住宅

这种住宅在画中表现得很多,都是前堂后室中间连以主廊,体型比前述各种形式都大些,也比较规整。

图片

工字形住宅的变体:主廊左右建厢房

图片

围成院落的工字形住宅

画中所示最简单的形式是只有一幢孤立的工字厅,一般前堂后室均面阔三间。有些在周围装篱或栅,围成院落。大部分工字厅都一部兼用草顶,只有少量大型宅院才全部为瓦顶。

图片

屋顶全部为瓦顶的工字厅

在大型住宅中,都是以工字厅为主体,在其周围加建辅助建筑,组成群组或庭院。画中所示有在堂、室两侧加耳房(宋式叫“挟屋”)、在堂前加两厢及大门组成四合院、在主廊左右建厢房等几种方式。更大的住宅还把这些方式综合起来,或把工字厅的一部分做成楼。

图片

挟屋

图片

四合院

图片

左右两边的厢房

图片

将挟屋、四合院和厢房都组合在一起的大宅子

图片

将工字的一部分做成楼

三、其他大型住宅

画中除上述二类外,还有一些形式比较特殊或不大规则的大型住宅。这些住宅有的以楼阁为主体,有的以工字厅的变体为主体,周围不规则地布置一些辅助房屋和园林建筑。一般的住宅有一重门,个别大住宅有二重门。

图片
图片
图片

其他大型住宅

此外,还有两组建筑形式比较特殊,其中一组的主体为十字形平面,前有二亭,左右后三面回廊,后有五间歇山顶的后堂,庭中植柏,颇不类居住建筑;另一组在堂后有草庐,建于中轴线上,草庐右侧有一亭,堂中二人对坐,应是住宅,但形式古怪,也许是仿所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高士、隐士之居?姑存臆说,俟再考之。

图片
图片

关于园林部分,已经散见于前举各宅中,把这些现象归纳起来,还可以多少窥知一些当时园林布置的特点。

一个特点是在宅畔建亭,这在全画中有四例,可能是当时通行的布置方式[2]。

图片
图片

另一个特点是在住宅正堂中轴线上前方建临水亭榭,这在全画中有三例。证以其他宋元画中所见,可能也是当时通行的布置方式[3]。

图片

住宅正堂中轴线上前方建临水亭榭

此外,还有些随地形布置的例子,基本上是较简单的有轴线的布置方式。

图片

随地形布置

图中也表现了一些村落,一般是背山面水,或以林木为屏障,一组组住宅沿山坡、水滨、路旁自由布置,杂以一些亭阁和朱栏小桥。这类村镇形式恐未必可信,很可能是因为此画是画给皇帝看的,粉饰太平,把所有大小住宅都和谐地画在山水之间,尽量烘托园林化的气氛,没有表现出任何堡、寨、门墙等防御设施,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可能有一定的距离。

图片

寺观

画中寺观共二处,其一在远景中,仅微露塔尖,模糊难辨。另一座平面布局看不清楚,但建筑形式尚可辨别。其中主要建筑都是二层楼阁,一般都是上层面阔五间,进深三到四间,均为歇山顶,檐口平直,屋角不起翘,屋顶用鸱尾,其中两座中间连以二层高的廊子,形成工字殿。

图片

桥梁

画中表现桥梁有五六处,均梁式桥,仅用材及大小规模不同,分述于下:

一、长桥

图中画一座巨大的木构梁柱式亭桥,其做法是桥身以三根柱子并列,上架横梁,为一组构架,全桥有三十三组构架,共三十二跨。跨间架木梁,铺木板,连成桥面,两侧加木栏干。桥面自两端向中央逐渐升高,中间建桥亭。亭为重檐攒尖顶,四面出龟头屋,构成十字形平面。亭下近水面处加建一层地板,有楼梯与上层亭子相通,使中央桥亭成为一座平面十字形的二层楼阁。

图片

二、小型亭桥

这是一座小型亭桥,横跨山溪上,下面以砖为基,上立木柱,架梁铺板,周以栏杆。桥面上建四坡顶的小亭子,亭四角有短墙,上部编植物为之,呈黄色,屋顶四周出引檐,亦黄色,应是席、箔之类加木骨做成,整个亭桥具有较浓的园林建筑色彩,可能不是一般交通用的桥梁。

图片

三、用竹(或木?)笼装卵石做桥墩的梁式桥。

如图所示,桥墩画成垂直线间加曲线横道,可能表示用竹篾条编成的笼子,也可能垂直线表示木栅,横曲线表示编栅的竹篾,构成木笼,中间实以卵石,做成桥墩。桥面架梁铺板,上铺土路面。

图片

此外,图中还有一些简单的桥,如桥面微微隆起的单跨施朱栏的梁式桥,和一种两端低而宽,中央高而窄,无栏杆的多跨桥。这些桥构造一般,无须详述。

图片

水磨

图片

如图所示是一座横跨山溪上的水磨,其做法是先在溪上建砖砌的拦水坝,坝上建屋,下设水轮,引水冲击水轮转动,带动水磨。磨房周围建有附属建筑、大门和篱笆。磨房之后的溪上有水闸,是储水和导水冲水轮用的,从画中还可以看到水闸的金口柱和闸板。

……

图片

通过对《千里江山图》卷中所表现的建筑物的分析,有下面几点粗浅体会:

一、这幅画提供了大量的建筑史料,特别是有关宋代居住建筑的史料,这是极可宝贵的。通过它,可以使我们对宋代建筑的发展水平,对由宋至清近千年来建筑的发展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

图片

由总的方面看,首先可以看到,由宋至清近千年来,建筑的发展是很缓慢的,这一点在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方面尤为明显。把画中所表现的住宅和现存江浙地区的传统住宅相比较,其建筑材料仍然是砖、木、竹、土、石,其结构方法仍然是榫卯结合的木构架,其布置方式仍是堂、室、厢、廊那一套,如果略去那些小的细部做法上的差别,如宋式中的叉手、蜀柱、直棂窗等等,可以说基本上改进不大。这一点在小而简陋的农舍中表现得更明显,因为它们都是在最艰苦的条件下,用最简单的手段建造的,已经到了仅蔽风雨,无可再省的程度,它们就更加相近了。这种现象,从建筑角度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广大农民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极端贫困,千百年来生活极少改善的情况。

即使在地主、官僚的大住宅和其他大型建筑中,它们也主要是在结构细部、装修形式、装饰纹样上的变化较显著。在建筑布局、结构体系、基本材料上也仍然是大同小异。因为当时已处于封建社会的后期,处在封建社会停滞、没落、衰亡的阶段,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

当然,由具体各部分看,建筑也还是有某些变化的。如住宅由以丁字形、工字形的中心的组群或廊院,变为三合院、四合院或其他组合;斗栱由有些结构作用变为纯装饰物;梁上的叉手、蜀柱被柁墩、瓜柱所代替;门窗装修由板门直棂窗变为格扇门窗;在建筑制度上由宋代官僚住宅许用歇山顶发展为明清的绝对禁用;在桥梁上木桥逐渐为石桥所取代(至少在江南如此)。所有这些都是变化,可以利用为区别建筑时代的标准和研究其发展的依据。

图片

二、我们衡量建筑的发展,衡量一个时代的建筑水平,应当从两方面着眼。一方面,要看当时统治阶级占有的宫殿、坛庙、衙署、大住宅等大型建筑物,因为它所用的材料是较高级的,工程的艰巨性是较大的,较能反映当时的先进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要看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居住条件,这是更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建筑发展水平的。同时它是在艰苦的环境里,利用仅有的最低物质条件建造起来的,往往在某些方面更能反映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的精神和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智慧。但是这些建筑寿命较短,不可能保存到今天,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较古的建筑大都是寺庙、宫殿等大建筑物。现在留传下的技术资料,也不可能包括这方面内容。如宋李诫《营造法式》就是专为皇室和官府修建用的规范书。所以靠这些材料只能了解当时建筑成就的一个方面,无法据以了解一般的、当时大量存在的城乡中小型建筑。也无法了解一般劳动群众的居住状况和全面估计当时建筑发展水平。这在建筑史研究上是一个很难解决的材料缺欠。

又,从建筑发展上看,很多发明、发展、改进,应该是首先起源于民间,以后逐步扩散,最后为统治阶级所默许、承认、采用,并按其阶级利益加以改造,使之定型、凝固,形成“法式”或制度。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实物和史料又都是一些统治阶级占有的大型建筑,即经过程式化和制度化的东西,从中比较难于找到其起源和发展演变的真实情况。这样,对于建筑中的某些现象,就容易发生本末倒置的认识。即如上面所谈的工字厅,它究竟是统治阶级根据礼制需要制定出来,限定在一定阶层使用,以后由于礼乐下移、制度隳坏,致使一般老百姓也敢使用了呢?还是它本来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经统治阶级采用,又赋予它一定的等级限制,反过来禁止一般人民用的呢?这问题仅据区别遗存实物和文献记载,就不易解决。

图片

这幅画虽然主要画的也是大住宅,但包括一部分中小型的和更为简陋的茅舍,从中清楚地透露出工字厅发生、演变的线索,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画中表现出的地主阶级中不同阶层的住宅形象也有一定参考作用。

所以就这方面讲,像此图和《清明上河图》这类绘画,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大量存在的一般城乡建筑的形象,对于研究古代建筑是有其填空补白的特殊价值的。

本文节选自《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4期

转自公众号“山水澄明”

图文部分转引自公众号“中华珍宝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