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前每日练 | 冰球滚滚满海滩,寒风拂拂向岸来(2022届216)

 hjh2004 2022-01-14

山东济南历城二中2021学年高三上开学考试(B)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生活在波罗的海卢奥托岛沿岸的芬兰居民,有时能看到一种奇特现象,那就是像鸡蛋一样的大小冰蛋布满海滩,绵延数千米。“冰蛋”是温度在略低于零摄氏度时,表层海水逐渐冻结成海冰碎片,有时以小石头或泥浆混合物为芯,碎片更容易“成长”。这些海冰碎片受“风”与“水”影响,在寒冷环境下,越“滚”越“大”,越“滚”越“圆”,最终被旋转着推到海岸地带,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冰球,或圆形或卵形。其实,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经常会出现在美国的五大湖区,2021年初,有人在芝加哥附近的密歇根湖就拍到了冰蛋堆积在湖岸的景象。

图片

(1)根据材料,结合冰蛋的形态和发现的位置,说明其形成必备条件。(6分)

(2)推断美国芝加哥附近的密歇根湖沿岸出现冰蛋的位置,并简要分析其形成过程。(5分)

解题思路

本题以密歇根湖冰蛋为背景材料,以冰蛋形成必备条件、美国芝加哥附近的密歇根湖沿岸出现冰蛋的形成过程为切入点,考查了地表形态与地质作用、热力环流与气候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答案及解析

 (1)根据材料,结合冰蛋的形态和发现的位置,说明其形成必备条件。(6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

极度寒冷的空气;(2分)不算太冷的水(海水);(2分)适度的强风天气。(2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根据材料,“水温在略低于零摄氏度时,表层海水逐渐冻结成海冰碎片,有时以小石头或泥浆混合物为芯,碎片更容易形成'冰蛋’”,我们可知冰蛋的内核是“海冰碎片”。以此为内核,碎片受海浪侵蚀,棱角逐渐被磨圆(联想流水侵蚀的搬运沉积物大多较为圆润,这是因为棱角受力较大,摩擦受损,而球形则受力均匀,且便于搬运)。

【继续滑动查看】

除了接近或略低于0℃(冰水状态)的海水外,冰蛋“最终被旋转着推到海岸地带”,还需要一定的气温和风力条件。前者,天气寒冷,则与海温是匹配的,且等到冰蛋出露海面(在海岸堆放),也能够较长时间保存(不至于融化),而适度的强风则是起到推波助澜(无风不起浪,风生水起)的作用,一方面使得“海冰碎片受'风’与'水’影响,在寒冷环境下”,不断成长(类似滚雪球,寒风与低温海水,导致冰球体积增加)一方面在风、水(海浪)及冰块的碰撞、摩擦下形成“冰蛋”,另一方面将海中的“冰蛋”推向浅滩地区。

(2)推断美国芝加哥附近的密歇根湖沿岸出现冰蛋的位置,并简要分析其形成过程。(5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

位置:密歇根湖的东南沿岸地带(1分)

形成过程:五大湖地区(密歇根湖)冬季盛行西北季风,(1分)北冰洋寒冷气流快速南下,使得气温急剧下降,(1分)在不太冷的湖面表层湖水易结成较小冰体,(1分)在风力作用和寒冷气流作用下,冰体不断增大,在不断向东南湖岸地区涌动中发生碰撞和摩擦,(1分)最终形成圆状蛋体堆积在湖的东南沿岸。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结合上题结论,形成冰蛋的必备条件有三:寒冷的空气、不算太冷的海水、适度的强风。因此,在回答密歇根湖沿岸出现冰蛋的位置及其形成过程,我们只需从这三个条件反推答案即可。密歇根湖属于北美五大湖之一,面积约5.78万平方千米,全部在美国境内(自西数起第二个湖泊)。

【继续滑动查看】

密歇根湖区跟东欧乌克兰大部分地区一样,属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气温、降水和温带季风类似,且由于其地处北美洲中东部,受地形、海陆影响,北极及北冰洋冷空气南下频繁,因狭管效应(北美洲,两侧多高原山地,中间地形较为平坦),冬季盛行偏北风(西北风),湖区气温、水温较低,利于冰蛋的形成,最终在北风的推动下,形成的圆状蛋体,并在湖泊东南岸堆积。

湖北省十一校2021届高三地理第二次联考

2019年11月初,芬兰一处海岸边出现了数千颗“冰蛋”覆盖了30米长的海岸线(如图)。这些“冰蛋”最小的如鸡蛋,最大的有足球那么大,而且它们还可以变得更大,最高可达3英尺。摄影师马蒂拉说他是在一个寒冷多风的日子来到岛上的,而“寒冷多风”正是造成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条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4、关于“冰蛋”形成的过程,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严寒的季节,温度降到零下十摄氏度以下,海水大量结冰

B.需要一些东西作为(冰蛋的)芯,芯收集冰块并被它包住

C.海冰碎片形成后被海浪推来推去,相互摩擦,使它们变得更圆

D.当表面的海水结冰时,它们就会生长,这有助于它们变得更光滑

15、下列地理景观的变化过程与“冰蛋”变圆过程最相似的是

A.花岗岩石蛋地貌形成过程

B.风蚀蘑菇地貌形成过程

C.河流中鹅卵石的形成过程

D.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

答案及解析

14、关于“冰蛋”形成的过程,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严寒的季节,温度降到零下十摄氏度以下,海水大量结冰

B.需要一些东西作为(冰蛋的)芯,芯收集冰块并被它包住

C.海冰碎片形成后被海浪推来推去,相互摩擦,使它们变得更圆

D.当表面的海水结冰时,它们就会生长,这有助于它们变得更光滑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

14、A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寒冷多风”是造成“冰蛋”现象的主要条件,即多发生在严寒的季节(冬半年),但是这并不代表温度需要降到零下十摄氏度以下,因为温度过低,海水大量结冰,并不会有碎冰(或冰水混合物)的存在,自然而然就不会形成冰蛋(注意,题目的限制性条件是“描述不正确的”)。故A项正确。

【继续滑动查看】

在适当的温度(含气温、水温)条件下,特别是接近(或略低于)冰点的海水温度,碎冰(冰水混合物)较多(联想凌汛的冰凌,大多与温度有关,温度上升过快、气温偏高,就是单纯的洪汛,只有在气温偏低,但又有一定回升的条件下,才有凌汛)。“冰蛋”胚子以碎冰为芯,以此为基础,越累越大(类似滚雪球,需要一定的核心,又近似圆柱状卷纸,一般都有“纸芯”),被海浪推来推去(摩擦形成圆球状)。最终,因为天气的寒冷,以及强风的吹拂下,向岸运动,它们变得更光滑,且堆积到海岸上。

15、下列地理景观的变化过程与“冰蛋”变圆过程最相似的是

A.花岗岩石蛋地貌形成过程

B.风蚀蘑菇地貌形成过程

C.河流中鹅卵石的形成过程

D.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

15、C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冰蛋”变圆,主要是跟风、水及冰块之间的相互摩擦有关,这就类似河流中鹅卵石的形成过程(河中鹅卵石,原先为上游风化、侵蚀坠落的碎石,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冲刷、撞击逐渐成“卵状”),故C项正确。

【继续滑动查看】

花岗岩石蛋地貌,是物理风化的结果,即因寒暖季节和昼夜之间的温度变化,使得岩石碰撞和收缩,产生裂隙(节理),彼此脱离,层层剥落,形成球状(棱角分明受力不均易受破坏,到最后多成为“圆形”,这也就是人生的写照——“时间久了,棱角磨平”)。故A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风蚀蘑菇是突起的岩石,尤其是裂隙(节理)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遭受风蚀(含吹蚀和磨蚀)后呈现出的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上部岩石较为坚硬,外加上层风的含沙量小,风蚀作用弱)。故B项错误。

同理,新月形沙丘(因平面形态如一弯新月而得名)是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地表形态(风积地貌)。注意,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迎缓背陡)。在该沙丘两翼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其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故D项错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