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卓展陈谭:对于“一站式机房”解决方案的理解和感受

 机电人脉 2022-01-14

近期某产品供应商组织了“灵韵机房,绿动未来”为主题的顾问高峰论坛,其目的是针对其近年提出的整体式一站机房的思路进行业内宣传,借助其在新加坡及上海的实际项目进行推广,尤其上海项目的效果更值得在中国区推广。有幸作为活动邀请的参与者,对于此次活动印象深刻,回想一番,在这里用文字做一些回溯性的思考。

 发      端


其实对于一站式机房的概念并不陌生,两年前品牌方就在进行相关的推广工作,只不过作为顾问向来对于供应商的“奇技淫巧”都持谨慎观望态度,在没有明确的实际案例支持的情况下顾问是不为所动的,况且其中涉及几个技术观点是与现行主流设计相悖的:

  1. 一次泵变流量技术在业内很少有成功运营的案例,在一站式机房的策略中,这是比较核心的技术方案策略;

  2. 全面摒弃平衡阀的策略是很难理解的,至少目前业内对于水力控制的观点仍然以TA为发端的压差控制理论占据主导地位,平衡阀成了必不可少的组件,完全摒弃是很大胆的尝试;

  3. 冷却塔变频的手段在几年前北美的权威手册中还是不推荐的无价值的做法;

  4. 大温差涉及从主机到末端的整体范围,目前业内大温差的项目也还是少数;

  5. 。。。

总体上来说,该模式突破了很多目前业内常规的系统做法形式,对于现阶段的业内习惯性的思维认知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这也能理解为什么当时我们对这套理论观点持观望态度。

针对我们的观点,品牌方特意在公司组织了相关“一站式机房”的技术交流会,在会议中展示其已经在新加坡完成的项目,也在理论上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由于涉及颠覆传统观念的地方比较多,部分技术澄清在我们的沟通中也没有完全让人理解,虽然对于该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接受,但是在没有实实在在的实际案例之前,仍然需要观望——顾问就是这么谨慎!

转    折


对于我们的态度品牌方也无可奈何,大家约定在其中国区标杆项目——上海怡丰城项目运营之后进行现场参观,希望能打消我们的顾虑,我们也很想知道这样一个听起来很吸引人的系统策略的实际效果如何?时间好像是2017年8月,在上海仍然是高负荷天气。以下就是考察的概况(我们自己有详细的考察报告,这里只是作为概述)

 图1:项目正面

图2:项目内景

图3:管道与主机水平直连,减少弯头

图4:制冷机组上的管道

图5:冷却水管

图6:冷冻水管

机房是基础,控制是关键

图7:制冷机房控制室

图8:控制系统总界面

图9:制冷机房系统示意

图10:制冷机组实时参数

图11:冷冻水泵实时参数

图12:冷却水泵实时参数

图13:冷却水系统数据

图14:冷却塔实时参数

图15:冷冻机组实时能效

图16:冷却塔实时能效

图17:冷冻水泵实时能效

图18:制冷机房总体能效

以上为项目考察的图片式记录,通过流水账式的记录,背后表达的是远超当前冷水机房的平均能效这样一个结果!——现场拍摄总体机房能效为0.65kw/Ton(实际为浮动值,我们选了最大值),这在常规冷水机房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达到这样的一个效果,一定在设计中采用了很多突破常规的的做法:

  1. 低阻力主机——主机侧蒸发器、冷凝器的阻力均不超过2米,相比较于常规8~10米的机组阻力,这里节约了非常大的水泵扬程;

  2. 尽量减少非必要的阀门的采用——连平衡阀都作为不必要而舍弃,挑战传统设计,估计很多人不能接受,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完全理解其水力逻辑(承认自己水平有限);

  3. 尽量减少弯头的设置——在图中采用大量135º大角度斜接的方式进行管道连接;

  4. 末端设备低阻力——末端空调箱的稳定压差为1.8米,这个也让人理解起来很头疼;

  5. 大温差设计——冷冻水和冷却水都采用8℃以上的温差;

  6. 变频设计——所有转动设备都采用变频控制(冷水机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

  7. 高精度计量——由于和客户签订的是对赌式协议,必须采用高精度的计量才能确保进行实际项目的运维管理以及数据的提取可靠性;

  8. 8.       整体式设计安装——这个是最重要的,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操作层面的事情决定了此种系统解决方式能否落地的最关键部分。

品牌方强调,一次泵变频控制并不是难以实现的(和我们的主观印象不符,可能是他们水平比较高),怡丰城项目由于是新加坡业主,业主方自身就有强烈的在项目中实现节能的主观意图(东南亚或者英联邦区域有区别于LEED的节能标准,执行的比较彻底),并且有该集团在新加坡同类型项目的参考(品牌方在新加坡做了同类型项目,实现较好的节能目的),最后,在商务层面,也有项目质保金的背书,因此,打包全项目的总包方式得以实施,最终的节能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保证。这个是本项目的最关键特殊之处;

有了项目实际案例,我们已经能够接受一体式机房在技术层面的逻辑,但是由于此种项目操作逻辑与现阶段项目实操进行招标的流程是冲突的,短时间也看不到项目推广的可能性。

深    入


时间来到2017年底,品牌方特意组织了有关一体式机房的论坛会议,作为受邀参加的参会者,认真听取了会议内容,感受很深刻,这里做一个会议总结:

  • 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及投资总体趋势

1、  经济进入新常态——2015年之前,国家总体经济增长基本维持在10%以上的高增长区间,近年逐渐降低到7%这样一个中高速增长的区间;

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为什么要看固定资产?是因为在中国,固定资产的绝大部分就是基建、工业、房地产三部分,基建由国家政府主导投资,工业主体为国有和民营企业,目前以民营企业为主,房地产是和我们关联最大的部分。投资增长从2014年的15.7%持续性下降为7.5%,在此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增长为19.4%,房地产增长下降为8.1%,工业下降为4.1%;

3、  新建非住宅类项目的增长整体处于下降趋势——2015年之前,新建建筑开工率以30%~40%的速度在增长,2015年之后增长总体是下降的,以2015~2016~2017年趋势来看,2018~2019年仍然不乐观,市场会更加艰难;

4、  微增长市场的需求转变——从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从成本优先向效率优先转变、从产品销售向系统服务转变;

所有上述的大背景都决定了企业在这波经济转型和市场变革的过程中需要提前准备,尽早布局,实现从产品供应商向系统服务商的转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实现团队观念的转变、组织架构的转变、服务模式的转变,紧贴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直击行业痛点,提出一体化一站式解决方案,为市场、为行业、为国家建设和进步作出自身应尽的义务!

  • 绿色建筑的趋势和评分要求

1、  国家面临经济发展的巨大外部压力——碳减排、绿色已经不再是口号和噱头了,已经成为国际上国家地区之间生存发展权利的层面,要实现未来国家民族复兴的目标,实现有效的能耗控制已经是必须要落地的措施了;

2、  新的评分系统落实到空调系统实际运行数据的层面,从评估配置推进到了评估营运的阶段;

3、  在商业层面也有重大价值——根据CBRE的数据,实现LEED白金项目的办公建筑,对比相同条件但没有认证的项目,售价高出20%,出租溢价高出10%;

LEED以及绿建星级要求在新的形势之下,从宣传、营销向实施落地的方向在逐步推进,这也是整体国际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 一站式空调系统解决方案对于绿色建筑的的价值

1、  希望和现实的差距——设计的节能期望和实际中的苟且之间有巨大差距。其根源为没有按照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化确定建设目标,直接原因为在常规模式下,没有人为结果负责;

2、  解决方案——冷水机房全周期承包商模式,该模式能实现四重最优化(设备选型、系统设计、施工安装、维保服务),

3、  未来——截至目前,仅以该企业全国冷水主机的装机容量约为7000万吨来看,假如所有主机房都能实现高效机房的目标(从0.85kw/Ton下降到0.70kw/Ton),粗略估算,每年全负荷1000小时综合节约1000亿度电;

从实际行业现状产生的原因出发,探讨是什么造成了目前的状况——模式的原因,提出只有权责对等的一体化模式才能最终解决,并且认为只有核心产品供应商有此种能力,并对未来产生的效果有巨大的期待,市场空间可以想象。

  • 系统解决方案业务的市场策略发

1、  市场转型的总体趋势

(1)      新建项目持续走低已经成为常态和共识;

(2)      全球及中国对于建筑的绿色节能可持续的关注空前高涨;

(3)      建筑转型为绿色建筑项目的市场份额在逐渐加大;

(4)      “长期持有型”建筑形态逐渐增多,对于运营成本会更加关注;

(5)      传统“按图施工的安装业务”低附加值的形态面临巨大挑战;

(6)      建筑工业化、建筑机电专业细分势在必行;

2、  市场愿景——建设高效可靠的机房,从产品供应商向系统服务商转变,建立服务客户服务社会成就自己的企业价值观

3、  开展业务的市场举措及保障体系

针对市场趋势、公司愿景、业务举措、保障体系陈述了推动一站式机房的外部原因、内部决心、业务举措以及保障体系,表明并不是仅仅在表面上喊出顺应潮流的口号,而是从趋势出发,对于自身业务和组织架构做出调整,健全服务体系。(这个需要前期成本的投入和过程中考虑推广遇阻的风险)

会  后  总  结 


1、  从参会之后的回顾来看,作为国际化公司的该企业,确实在进行一场内部的自我革命。这种革命来自对于行业变革需求、自身发展局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总体判断和决策,这种决策不是停留在纸面的口号式宣传,而是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实际项目的实操工作,这是需要一定的风险准备的,决策的失误有可能带来的是对于公司毁灭式的打击,这在企业里是常见的事情,这已经不仅仅是研究室里的探索创新,而是背负巨大市场风险的内部创业行为。这对于一个成熟企业来说是非常难的,创业型的企业天然就有打破常规的冲动,对于已经成熟的企业,创新和突破的阻力首先来自于自身。经过一整天的会议学习,现在能够理解什么是“在大企业内以创业的心态开展业务”。

2、  认同其提出的系统服务商的概念,突破传统旧思维需要打破的不仅仅是明面上的行业习惯做法,更大的阻力来自于多年以来形成的传统的惯性思维对于认知的禁锢。为什么要特别提这个?因为一开始我们认为这都是忽悠和不可能,直到看到实际情况并逐渐理解其内在逻辑(包含设计逻辑、控制逻辑以及市场趋势的逻辑)。

3、  反过来再看我们自己,作为系统集成服务商,多年的项目经验逐渐变成了一成不变的习惯性思维,对于供应商在局部或者全局性的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总是三缄其口或者退避三舍,当然这里有中立、第三方的立场使然,有避免瓜田李下的初衷。但是作为业主方的服务商,是不是也要同时睁开眼睛看行业大势如何发展?在现阶段的行业转型时期已经是明确趋势的情况下还要抱残守缺?是否更应该有责任了解对于客户长期使用带来巨大利益的产品及系统的革新,如果确定对于客户、对于社会是有更大价值的,为什么要回避呢?如果行业发展的趋势是确定的,为什么不让它来的更快些呢?

参会是2017年底的事情了,随着新年的到来,似乎也应该考虑我们的机电空调设计思路是否一定要沿袭一成不变的传统模式的时候了,行业的发展是用户、工程、运维、设备、设计等多个端口和环节共同努力、相互成就的,如果一站式机房(或者其他品牌也可以有别的称谓)能尽快在地产行业落地实施,作为机电顾问,我们乐见其成。

卓展工程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陈谭

2018.1.8


相关原创技术文章:

【微考察】不看就OUT了,传统的空调水系统设计方案即将被颠覆~

【微探讨】冷却水变流量及大温差如何换来整体机房的高能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