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时候给赵括正名了!这才是长平之战时,赵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你在我在观自在 2022-01-14

公元前259年九月,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统帅赵括,由于轻敌冒进、陷入了秦军的重重包围,并在最后一次的突围中,被秦军射杀;不久之后,40万赵国健儿,亦被全部坑杀。

至此,那场耗时三年之久,决定了中国历史走向的世纪大战——“长平之战”,终于缓缓地落下了帷幕······

每当说起这段历史,很多人都会扼腕长叹、怒斥赵括是“纸上谈兵”,误己误国。


诚然,纸上谈兵、轻敌冒进的赵括固然让人愤慨!毕竟,由于他的指挥失当,不仅直接葬送了四十万赵军性命,更是连赵国的国运也因此改写。

可是,如果我们细读这一段历史就会发现:“长平之战”,赵国之败,并不是赵括一人之罪。

依小编看来,导致赵国最终战败的因素,起码还有以下两点:

第一,赵国临阵易帅,将稳扎稳打、老成持重的廉颇,换成资历尚浅、急于冒进的赵括,最终导致数十万赵军掉入秦军包围圈;

第二、在几十万赵军被围困的40余日中,“苦秦之日久已”其他五国,竟然没有一个出来帮助盟友赵国(这肯定不是赵括的错,而是整个赵国政治外交上的失误)。

那么,为什么赵王乃至整个庙堂会犯下“临阵易将”的兵家大忌呢?其他五国又为什么会对自己唯一的抗秦屏障赵国见死不救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我们都知道,在“长平之战”打响之初,赵国的主将其实并不是“激进派”赵括,而是“保守派”廉颇。

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赵军战数不胜,亡一裨将、四尉。

当时,面对“数战不胜”的境况,老辣的廉颇选择了一个万无一失的对策:坚壁不出。

廉颇之所以这样做,其实很好理解:毕竟秦军锐气正盛,直接开打,等于找死。

但是,“千里运粮、日费千金”——你秦军再厉害,也总得吃饭吧?你的后勤总得跟得上吧?

换句话说,秦军再牛,也属于“客场”作战,而长平之地处于赵国境内,无论是地形的熟识程度,还是后勤补给,赵军比秦军都有着天然的优势。

很明显:廉颇是想拖垮秦军。

按理来说,廉颇的战术布局是没有问题的。可惜,他忽略了一点:秦赵两国的国力差距!

上图是公元前260年,也就是“长平之战”左右,秦赵两国的产粮地对比。

很明显:拥有巴蜀之地和关中平原的秦国国力(粮食产量),是偏居一隅的赵国的一倍有余——就算秦国是长途作战,依然可以拖死赵国。

果然,两军没有对抗多久,赵国就有点“扛不住”了。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看见没有?

赵王一直批评廉颇,不仅仅是因为廉颇“数战不胜”,更是因为廉颇“怯而不战”。


小编相信:避其锋芒这样简单的兵家至理,赵王肯定有所耳闻。

那么,在赵军一直作战失利、处于战略防守的情况下,赵王却一反常态地督促廉颇一再出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赵国的后勤补给跟快不上了!

这并不是小编瞎说,因为彼时赵王,一边在指责廉颇的“怯战”,一边已经开始在向秦国“服软”了:

赵王与楼昌谋,楼昌请发重使为媾。

打又打不过,退又退不下来,还是“割地赔款”靠谱——赵王如是想。

但是,当时就有人(虞卿)直接指出:赵王这是瞎搞!

虞卿说:现在秦国占据战略优势,我们贸然前去媾和,秦王不答应怎么办?

关键是你一旦求和,就让其他国家看到了秦赵“和解”的可能。

本来那些被秦国欺负了很久的国家,还想和你一起给秦国点颜色看看,现在这么一搞,以后真到了危机时刻,就没有人来救我们了!

天下见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


赵王不听,毅然决然地派遣使者出使秦国求和。

秦王看到赵国的求和使者,简直要开心的要死——虽然,在当时秦国占据着战略优势,但是他们也一直担心,赵国会联系其他国家再次合众抗秦,那么到时候秦军就危险了。

现在,赵国竟然主动求和,刚好给了秦国“将计就计”的机会——秦王一方面大张旗鼓地接待赵使,向其他五国传递秦赵“和盟”的意图,一方面却啥实质性工作也不做。

既而秦果显郑朱而不与赵媾。

也就是说:秦王通过隆重接待赵国使臣,向“国际”上释放了一个秦赵两国将要休战、你们不要瞎掺和的信号,可是实质上,秦赵啥协议也没达成。


有苦难言的赵王没有办法,只能换将了——将保守派廉颇换成激进派赵括,意图速战速决。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说:不对啊!

赵括之所以代替廉颇出战,是因为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

小编认为:赵括为什么会进入赵王的视线,成为廉颇的替代者,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对于“长平之战”来说,这根本不是关键。

因为,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即使没有赵括,赵王依然会派遣另一个激进派,李括或者是王括,去取代一直固守的廉颇。

说到底,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临阵易将,犯兵家之大忌,并不是赵国庙全是小人、糊涂蛋,而是赵国的国力已经支撑不起消耗战了。不管是谁出任主帅,都必须要积极开战,以求破局;不然,赵军也是死路一条。

说到这里,我们基本可以断言:赵括的急于求进,并不是他不懂“以逸待劳”,而是他没有办法;因为赵王派他来,就是为了全面出击的。

所以说,长平之败,罪不在赵括一人,而在于赵国国力不济、外交战略失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