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山文档

 老得很优雅 2022-01-14

在以色列农场主家做客

(作者 刘苓菱)

一、基辛格大叔

1998年夏天,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参加了云南省政府组织的一个代表团,赴以色列等国进行了为期15天的花卉考察。

代表团一共十二人,包括两名翻译。其中一名翻译小唐是一位开朗活泼的陕西姑娘,平时说着一口悦耳的普通话,翻译时流利的英语真心是让人羡慕。团里只有我和小唐两位女性,又都属于好奇心很强的一类人,因此,我俩逮着机会就与当地人聊天、交流,尽可能地满足自己在他国的猎奇心理。通过与当地人的接触,特别是在以色列的一位农场主家做客,深入到他们工作、生活和家庭的细节,使我获得了些许对考察国的了解和认知。当然,由于英语是我的短板,是小唐的专业,所以在聊天时小唐比较受累,我却比较受益。

代表团出访的第一站是以色列。在我们出访前不久,以色列驻华大使南月明女士到云南多地考察了农业方面的相关项目,并参观访问了英茂花卉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南月明大使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在以色列享有较高的声誉,她在滇考察期间,推动并促成了几项中、以合作项目,因此,以色列方面很重视我们这个团的到访。以方安排了农业部的一位官员负责接待并全程陪同我们的参观考察。这位官员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先生,名字叫……全然想不起来了,但他的面相使人难忘。当我第一次见到他时,脑子里立刻出现了一个人,一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一一一基辛格博士(美国尼克松时代的国务卿)。老先生与基辛格实在是太像了,特别是他俩脸上那好像一根倒挂的胡萝卜似的大鼻子,简直是如出一辙。当我把这一“重大发现"告诉他时,他兴奋地耸着肩说道:“那当然,那当然,我们都是犹太人,我们都有着共同的祖先嘛。”老先生既健谈又富有幽默感,他到过中国几次,对中国以及中国人颇有些了解。初次见面时,他就风趣的对与他并排坐在一起的我和小唐说道:“在中国,我这个年纪是被称为大叔的,你们就叫我大叔吧。”一个轻松的玩笑,立刻打消了彼此间的生疏感,我俩欣然接受,此后就称呼他基辛格大叔了。

根据行程安排,我们头几天是与以色列的相关部门、银行、检疫、花协座谈交流,以及实地考察花卉基地等公务活动。所有的活动都由基辛格大叔统一安排,大叔非常敬业,工作作风极为严谨。每天早上准点在酒店大厅等候,陪我们一同早餐,然后将一天的活动安排得妥妥的,使我们的考察工作既紧张又有条不紊。由于他周密的计划和协调,我们所到之处在时间上都实现了与接待方的无缝对接。比如说,到政府部门访问时,我们的旅行车一到,他们的人刚好就迎了出来;到特拉维夫银行座谈时,我们一走进办公室,人家已做好了会议的准备;在餐馆用餐时,我们的人一坐定菜就端上了桌。在那个手机等移动通信尚未全面普及的年代,我不知道基辛格大叔是怎么做到的,他把所有活动都衔接得那么精准、完美。他和他的同胞们超强的时间观念和工作效率,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虽然以国的天气十分炎热,虽然快节奏的工作有点叫人吃不消,但是,在基辛格大叔的影响下,大家一改过去的“慢条斯理”,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应对工作。

基辛格大叔在车下是一位彬彬有礼而又尽职尽责的公职人员;在车上却是我和小唐的“以色列活辞典",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他都给予了悉心的解答。小唐问他为什么犹太人不能肉和奶一起吃?他就给我们讲了一个古老的传说;我问起了犹太人的祖先,他就给我们说起了亚伯拉罕、摩西、大卫和所罗门王……他看我们乏了,经常送我们一些小糖果。有一次,他掏出两块巧克力递给我俩。那个年代,我们对100%纯度的黑巧克力的体验感还基本为零。我咬了一口,不料那苦味一下子苦得让我直吐舌头。我也送了他一袋咱们云南的话梅,他一放进嘴里,酸得眼睛都睁不开,作为回报,他夸张地朝我做了个鬼脸,还说道:“再吃一颗,牙齿就会掉光的,要把这些话梅带回去给妻子尝尝,让她也掉牙。”哈哈哈……大叔就是这样一位既会聊天,又让人开心的好旅伴,我们愉快地度过了车轮上的时光。

紧张的业务考察活动结束后,基辛格大叔陪我们开启了对以色列历史文化的探索之旅。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的一个长条型小国,国土面积仅二万多平方公里。我们从以色列的中部开始向南部进发,又从南部北上,直至戈兰高地,最后从高地返回到中部的特拉维夫,基本走了一个大环线,几乎游览了以国所有的历史名城,从古老的凯撒利亚、阿卡古城、杰里科、雅法到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的橄榄山上,我对小唐讲了一个故事。大约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写“长城”的作文。我按当时小学生写作文的套路动笔,开篇第一句是:长城是中国的著名景点,吸引着……人来参观,我觉得思路应该放得远一点,当时欧洲的一盏明灯一一一阿尔巴尼亚够远了吧;再就是爸爸的一位华侨朋友说过,他的叔叔在很远的耶路撒冷,不知怎的,我就偏偏记住了这个奇葩的地名。于是,就有了作文的开头:长城是中国的著名景点,她吸引着阿尔巴尼亚和耶路撒冷(前面三个字用同音字代替)的人民前来参观……没想到,第二天课堂上,老师念了我作文的第一句后,就说什么冷啊热啊的,简直是乱七八糟,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并不十分尴尬,反而觉得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世界上有个地方叫耶路撒冷,心里还有点小骄傲哩。若干年后,种在小小心灵上的一个名字,竟是眼前这座拥有五千年历史、被世界上三大宗教尊为圣地的名城,或许这真是冥冥之中上天的安排吧,我因此而对这座圣城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在耶路撒冷,所有的话题都绕不开宗教这个大主题。有人说她是圣洁的天堂之门,又有人说她是生灵涂炭的地狱入口;她是长久以来三大教派之间和平共处的典范,又是几千年来亿万教徒冲突不断的根源。虽说我对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没有什么概念,更谈不上什么感情。但是,当跟着导游的讲述,蹒跚在耶稣背负着十字架去赴死的那条“苦路"上时,我还是为这个伟大的宗教领袖的精神力量,为这个活生生的男人所遭受的酷刑折磨,偷偷地抹了几把眼泪。我在犹太教的圣殿残垣西墙(哭墙)下看到饮泣的人们;在基督教的圣墓教堂里聆听修女们的颂歌;在伊斯兰教圆顶(岩石)清真寺门前遇到教徒们的祈祷;在迷宫般的、似乎散发着千年洞穴气味的古老巷道屡发幽思……

来到以色列的南部山区,沿途崎岖不平的丘陵旷野上,目之所及是寸草不生的漫漫黄沙,酷热干旱的天气好像快要燃烧起来,我们仿佛来到了另一个星球。基辛格大叔告诉大家,这就是以色列的原始底色,是犹太人最初的家园。联想到我们走过的中部几个现代化城市,那里鱼池喷泉,空中花园,高楼林立和富丽堂皇的购物中心,真是恍如隔世啊。几天来,这个在全世界流浪了千年,几次差点被赶尽杀绝,又几次被文化和宗教凝聚在这块土地上的犹太民族,以超群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已将我们彻底折服。他们以先进的科技,发达的农业,改良的生态,富足的国民经济和强大的军事地位,硬生生地把上帝那句“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的黑幽默变成了流淌着智慧和财富的真实写照。

在我们沿约旦河西岸北上的途中,不得不说我经历了终生难忘的一幕:一道突然闯入视野的铁丝网,让我们意识到车子已进入了中东局势最为敏感的地带。经团长征得大叔的同意后,我们下了车,小心翼翼地走近这些黑森森的铁丝网。这一道长长的、带电网的铁丝网墙,就像千百只惊世骇俗的眼睛,无声地瞪着这块千百年来战乱不断的是非之地。在两个长期冲突的国家之间,铁丝网的这边是荷枪实弹,穿着高筒皮鞋的以色列士兵;铁丝网的那边是无序的赤着脚,面黄肌瘦,贫困潦倒的巴勒斯坦难民。虽然我们是以色列方的客人,但是,面对铁丝网背后那些无辜和受伤的同类,难免不动恻隐之心。大家屏息凝气,无言以对,团里的一位男士举起了相机,准备记录下眼前的实况,立刻被礼貌的制止了。在以色列,我目睹了两堵墙,一堵是千百年来让犹太人心里流血的哭墙;一堵是现在横亘在巴以边界的铁丝网墙。我在想,如果说哭墙是过去征服者留给人们的一道伤疤,那么,这道铁丝网墙会不会又是今天人们留给后人的一道伤疤呢?现实面前,健谈的基辛格大叔也变得沉默了,过后他告诉我们,在以色列的士兵当中,也有一部分是阿拉伯人。他的话让我感觉到在两方的老百姓之间并没有那么仇视和敌对,甚至还有些剪不断的你来我往,真心希望这是一个化解民族矛盾的好苗头。(遗憾的是,后来听说当年的铁丝网早在2002年被建成了高八米、长七百公里的一道灰色隔离墙了。看来这伤疤是越结越深了)

时间可真快,转眼我们在神秘国度的访问将进入尾声了。傍晚,基辛格大叔宣布了一个消息:次日,也就是我们在以的最后一天,代表团将应邀到一位农场主的家里去做客。到一个外国人家里去吃晚餐,这对于团里的大多数人来说还是第一次,大家的兴奋不言而喻,我和小唐更是带着满心的期待进入了梦乡。

二、他乡遇故知

经过了一夜的休整,我和小唐起了个大早。一出酒店,整个世界像新的一样清澈明朗,空气的透明指数高出咱家乡的好几倍呐(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正大兴土木上基本建设,城市乡镇像一个大工地),我们贪婪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情像放飞的鸟儿一样舒展。

自从到了以国之后,为图行动方便,我多数时间都是以T恤衫加牛仔裤为行头,今天也不例外。基辛格大叔用狐疑的眼神打量着我和小唐说:“你们没有漂亮的衣服了吗?"我俩面面相觑,一时没有猜透他的言下之意,后来他又说了一句:“他们发出的可是正式邀请呀。”我以自己那点可怜的礼仪知识马上明白过来了:噢,老外的正式场合,服装可是马虎不得的。幸好在出国前的出团通知上,要求我们每人须带一套正装。我们赶快跑回酒店,我换上了一款在家里就熨得平平整整的丝质长裙,脚蹬一双高跟鞋;小唐也套上了一件漂亮的碎花连衣裙,我俩在镜前匆匆地补过口红,就春风满面地来到了集合地点。团里的先生们也都个个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大叔冲我俩挤了挤眼睛,口中念念有词:“wonderful wonderful。"

请客的主人是米歇尔先生,他是一位种植玫瑰花的农场主,也是花协下面的一位分会负责人。米歇尔先生的家位于特拉维夫以西几十公里的地方。特拉维夫曾是以色列建国后的首都,是以国生态环境最好,景色最漂亮,基础设施最现代化的地区之一。我们的车在一条平坦的公路上向西而行,两边除了一栋栋黄、白色的房子外,就是鲜花和草地了。草地上均匀地分布着一些喷灌,喷出的水雾在朝阳的映照下,像五颜六色的彩霞落在了大地上。这是我第二次看到这样的喷灌,第一次是在一部电影里。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有一部朝鲜电影《摘苹果的时候》,里面就有这样的镜头:在甜美的歌声中,漫山遍野的苹果园里,齐刷刷的喷灌喷着水花,衣着鲜艳的姑娘们正在劳作,苹果树苗们茁壮成长……当年,这部电影带给国人的无限向往是深刻的,影片中的喷灌也是国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稀罕物。现在想来,当时贫穷的中国北边这位小邻居也并不发达,那些先进的玩意儿无非是苏联援助的而已。此时,在20多年后遥远的以色列得以亲眼所见,真是感慨万千啊。

途中,基辛格大叔挺神秘地对大家说,要去参观一个中国的人民公社。我们正纳闷,旅行车已离开了高速公路,拐了几个弯,只见连片连片的庄稼地整齐划一,不同的品种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穿过了如诗如画的田野,出现了一块招牌,招牌上是希伯来文的xxx农庄。原来这是以色列特有的一种农业集体组织形式一一一吉布兹。临出国前,我在恶补以色列历史时得知,以色列有两百多个农业合作化的集体农庄,它们就是传说中的世界大同乌托邦吗?我对这个从小就被教育要为之奋斗终身的共产主义理想地早就想一探究竟了。怀着极其浓厚的兴趣进入农庄,农庄最高的建筑物是一座十来米高的水塔,这座水塔代表了这个吉布兹的历史。那是上个世纪初,早先回到以色列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抢地盘留下的标志。再就是一溜溜的房子排列整齐,这是吉布兹社员们的家,每户人家的窗台上都开放着艳丽的花朵,有的人家门上还挂着鲜花编织的花环。我们正缓慢地行驶在一条碎石小路上,迎面走来了几个年龄估计在十四、五岁的少女。看到我们,她们停下了脚步,微笑的注视着我们。我被这几张天使般的脸和纯洁无瑕的眼睛打动了。真心讲,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面孔。是什么样的民族?什么样的教养?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孕育出这么完美的人类?有人说,在多人种、多民族混居的地方人都很漂亮,我认为漂亮和美还是有区别的。这群小女孩的出现让我对这块土地又徒增了一层好感。

农庄的中心,环境非常优美,椰树婆娑,花草摇曳,鸟鸣啾啾。这里有公共餐厅、图书室、大礼堂、学校、幼稚园、卫生院、购物店、儿童乐园、奶牛场、甚至公共洗衣房,共享汽车库等等,简直就是以色列版的世外桃源。基辛格大叔请来一位老人为我们做讲解。当老人知道我们来自中国时,热情地与我们每个人紧紧拥抱,并滔滔不绝起来。原来老人曾经在中国的哈尔滨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家里祖祖辈辈是做皮革生意的。早年间,他的祖父和父母们居住在俄罗斯,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由于某些原因从俄罗斯辗转迁徙到了中国,最后在北方城市哈尔滨定居下来,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才随父母来到了以色列。老人离开中国已经整整五十年了,在这五十年里再也没有见到过一个中国人(在旅游尚未开放前,中国人是很少去到以色列的)。老人说道:“在犹太人最艰难的时候,是中国人民接纳了他们,为他的家人和朋友们提供了庇护所,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他非常感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除了能讲“中国"和"哈尔滨"两个中文单词外,老人的发音我们已基本听不懂了。他老泪纵横地用英语向我们讲述着往事,双手由于激动不停地颤抖着。这是他乡遇故知啊,我们深受感动,大家争相告诉他中国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变化。

待老人的心情渐渐平复以后,向我们介绍了吉布兹的情况 。这个吉布兹始建于以色列建国前,兴盛于建国后,目前有社员七、八百人,在以色列属于中等规模。吉布兹的核心理念简单说来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各尽所能,平均分配,一切财产归社员集体所有。”这样的分配机制对咱们来说并不陌生,它不就是一典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吗?提起大锅饭,国人都是一肚子的苦水。但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色列,怎么就能存在并得以延续了近百年呢?还是应了那句“存在的必有其合理性”的至理名言。话说在以色列这样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外部敌人环伺的条件下,他们只能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抱团取暖,形成合力才能抵御生存的危机,才能强大起来。吉布兹真正是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硬道理发挥到了极致,它以只占全国2%左右的人口,对全国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却达到了40%还多,而且还培养出了大量的精英人才,如国家总理,诺奖科学家,世界金融寡头等等。

老人带着我们走进了公共餐厅,一进门就看到了墙上挂着一个黑板,上面有一行行小字。老人告诉我们,那是今天的菜谱,上面的肉蛋奶和蔬菜水果都是出产于自己的农场。我数了一下,午餐大概有十多个菜品。我问道:“在这里用餐怎么结账?"老人说:“只要是农庄的社员不用付钱,做一个登记即可”。餐厅的每张餐桌上都摆了各种饮料,这些饮料也都是免费供应的。 我们又来到购物店,这里的东西也很丰富,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的生活必需品是免费供应的,只有少数的商品需要支付一点成本和税款。

在吉布兹的所闻所见,让我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里的人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幸福指数较高。事实证明,集体农庄大锅饭的模式在以色列是成功的,而在咱们大天朝的土壤上却是严重的水土不服。这就是所谓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当然,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 吉布兹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例如由于它的体制是集体劳动,集体生活的半军事化管理,小孩子一出生后就要离开父母,交由集体抚养直至成年,这对人性的天伦之乐肯定是一种缺失。此外,吉布兹现在已是老人居多,年轻人较少,随着外部环境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农庄的保持和传承将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

离开农庄的时候,我们谢绝了去老人家里喝茶的邀请,老人十分留念地目送着我们的旅行车离开,直到消失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三、在农场主家做客

我们终于到达米歇尔先生的家了,米歇尔先生和他在协会的同事洛茨先生,以及他们的太太和一位来帮忙的姑娘已在门前恭迎我们。他们与代表团成员一一握手,表达欢迎。其实,我与米歇尔先生已不是初次见面了,早在几个月前,他到昆明参加一个花卉研讨会,我也在会上。由于当时在座的中方人员较多,以方人员只有两位,而且会上是米歇尔先生主讲,目光的焦点自然集中在他的身上;而我在会上既没有讲过话,又坐得离他较远。所以,我肯定是记得他的,他就不一定能认出我们每一个人了。令人没想到的是,一见面他就称我为老朋友,还准确地叫出我的名字:“令令”(苓菱)。我想他一定是把我们代表团人员的名单和上次研讨会人员的名单进行过对比,才看出我来的。米歇尔先生的细心和用心由此可见一斑。米歇尔先生的太太是一位体态丰腴,面带和蔼的中年女性,她是今天的主厨,所以穿着居家服、系着围裙迎接了我们。   米歇尔先生的家是一幢乳白色的别墅,外观设计是典型的特拉维夫式的包豪斯风格,以色列城乡之间的房子基本上都是这样的风格。也许有人会觉得统一风格的房子显得单调平庸,但是,在地中海一带充足的阳光下,这样的房子与大环境的结合,却有着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之美。包豪斯风格的房子外表确实朴实无华,方方正正清一色的石材墙面,没有雕梁画栋,没有线条装饰。然而,简约却不简单,就像老话说的“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这种外表看似朴素的房子,内部却设备完善,功能齐全,舒适宜人。

米歇尔先生的家里有好多个房间,每个房间的面积都不算大。客厅的布置不很豪华,却典雅艺术,地上铺着波斯羊毛地毯,墙上挂满了主人从国外背回来的风格迥异的画作,木质的老式家具泛着悠悠岁月的光泽。没有大型家电,没有落地玻窗,房间里的光线显得暗淡柔和。米歇尔夫妇有三个孩子,两个男孩,一个女孩。孩子们都独自生活在外地,每年要到九、十月份犹太人的传统新年时才回家住几天。每个房间开着门供我们参观,房间都收拾得非常整洁,物件摆放也井然有序。男孩的房间里除了一张小床(他们床都很窄,宽度不足一米)外,还摆放着吉他、折叠脚踏车、架子鼓等等;女孩的房间里放着一些布娃娃、画架和习作。三个孩子的房间里都有自己的书桌和书架,每个书架上的书都在百册以上。从这些房间的一角印证了犹太人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的说法。

我注意到书架上有一本书名与我们酒店房间里一模一样的精装书。米歇尔先生告诉我,那是一本希伯来文版的《圣经》。在诞生了犹太民族的土地上,三千多年前的先知们将一些古老的记事写成了一本书,书中的故事传诵延绵,这本书后来成为了西方文明起源的基石。我也知道它也是至今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书,我从书架上抽出了这本有些份量的书放在手里掂了掂,这是我第一次触碰到《圣经》。回国以后,我的床头上多了一本中文版的《圣经的故事》。

孩子们的房间里都挂着许多照片,这些小照有自个儿的,也有与小伙伴们合拍的,唯独没有父母的。在米歇尔夫妇的书房里也挂了许多照片,这些照片大部分是孩子们的,或是父母与孩子的全家福。这一点与我家的情形何其相似:我女儿的房间里没有一张我的照片,而我的办公桌上,钱包上,日记本里都是她的照片。

照片中有位一身戎装的女孩,她是米歇尔夫妇的女儿艾玛。艾玛高中毕业后正在服兵役。我们借此想了解一下以色列的兵役制度。米歇尔先生语气凝重地告诉我们:“以色列规定每个适龄青年,无论男女都必须服二到三年的兵役,在服兵役期间,要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严格的军事训练,要随时准备打仗。在这个四面被敌人虎视眈眈的国家,每天都可能面临着战争的爆发和恐怖袭击"。我们当然知道中东的局势,但没想到这么严峻。这就不难理解几天前,在我们进以色列入关时,边检严格到了变态的地步,填写各种表格,各种过安检设施,各种盘查询问,各种翻箱翻包,整整折腾了两个多小时,而且在这段时间内不许抽烟,不能喝水,不让交头接耳,要不是那些年轻、认真的安检人员每个环节都不停的“sorry sorry",我们团的“老干部们”早就要面露不悦了。在这个世界以和平为主旋律的当下,面对着这几位随时被战争乌云所笼罩的以色列朋友,我们颔首理解,同时,也深感我们生活在中国和平的土地上,是多么的幸运啊。

米歇尔先生和洛茨先生带我们坐皮卡参观了农场。农场里一派欣欣向荣,芬芳四溢,花田和大棚里主要种植着玫瑰。玫瑰花的品种林林总总有几十种,颜色也是浓浓淡淡的数不过来,甚至在一根枝条上开着不同颜色的花朵,这都是农场科技创新的结果。我们又仔细观察了地里和苗床上的滴灌,每株植物的养分和水分全靠这些像血管一样密集的管道输送到根部。在这块干旱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发明的滴灌技术不但解决了本国的根本问题,还是造福于全人类的一项最有效的农业技术。在仅有区区几百万人口的以色列,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农业专利技术。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精耕细作的精神,支持了以色列的水果、蔬菜以及花卉等农副产品,除了满足本国的需求外,还成为了欧洲市场上的最大供应国。

农场里有一座大板房,里面是整个农场的自动化控制中心,还停满了大大小小的农业机械化设备,这些都是他们农业生产的秘密武器。我们还了解到,这个农场80%的花卉出口欧洲,他们通过最先进高效的冷链运转系统,可以将采收的花卉在十多个小时之内送到荷兰,然后在全球最大的阿斯米尔花卉拍卖市场进行交易。没想到,在我们看来,这么一个小小的农场,竟能与世界级的销售平台有着密切的关联。这正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着力将云南打造成花卉大省战略的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课题,也是代表团此次赴以考察和学习的目的。

我们询问了这里的用工情况,令人诧异的是,农场基本上是米歇尔妇夫俩自己打理,活多的时候才请几位临时工人。米歇尔先生说,他和太太经常每天要在地里工作十多个小时,从种植到采收,从技术到联系销售都由他负责。我对眼前这位既是老板又是农民的犹太人不免刮目相看了。

我们走进了一个大棚,里面生长的小番茄只有樱桃那么大。一串串红的黄的如玛瑙般诱人。米歇尔先生摘了一把给我,放在嘴里一嚼,口感与颜值一样的好。  路边随意种植的南瓜也招人喜爱,个个金灿灿、圆滚滚的有轿车轮胎那么大,目测每个足有五十多斤重吧。这另类的一大一小两种植物无不饱含着以色列先进的改良技术和创新技术。

离开农场来到了餐厅,大餐正好上桌,有烤羊排,炸鸡块,清蒸鱼,白灼西兰花,白灼小玉米,南瓜浓汤,阿拉伯面饼和一些配料,让我们颇感惊喜的是,还有一盘扬州炒饭和一瓶泰国辣椒酱。杨州炒饭就辣椒酱,这对在国外已经憋了几天的中国胃来说,无疑是最可口的食物了,他们真是贴心的一家人那。女主人米歇尔太太业已换上了一件墨綠色天鹅绒的礼服,衬托着她那粉色的皮肤和金黄色的头发,使餐厅一下子变得熠熠生辉起来。   这个晚餐是中西合璧式的,菜品以西餐为主,形式以中餐为主。一般的西餐是分餐制,形式是吃完一道菜后再上下一道菜。菜有前菜、正菜,最后是甜点。今天,米歇尔先生家是把所有的菜和主食一起端上桌,开吃的时候再由那位姑娘把菜分送到各自的盘子里。座位的安排也没有传统的男女搭配那么正式,而是让他们的女眷坐在我和小唐身旁。大家入座之后,只见这几位以色列朋友把手放在餐桌上,闭上眼睛,嘴里在轻声默念着。我猜测应该是在说:“主啊,感谢你赐予我们食物……”之类的祈祷吧。念毕,米歇尔先生郑重地致了欢迎辞后,大家开始动起了刀叉,待团长与三位先生交流了一些有关考察的感受后,大家就开始边吃边聊起了感兴趣的话题。处于礼貌,我对身边的米歇尔太太赞赏了她做的菜,特别是那道南瓜浓汤。米歇尔太太告诉我们,它是由南瓜、豆泥、香菇和一些当地的香料加在一起,要熬制两个小时才能使它的色泽、口感和浓稠程度达到最佳状态。米歇尔太太还向我们介绍了她的羊排,鸡块和蒸鱼以及菜蔬的做法。哦,原来他们这儿的菜都是从超市采购回来的半成品,在家里只管把它们加热即可。怪不得米歇尔太太的厨房,做出十几个人的饭菜后依然很整洁,大厨依然保持着温文尔雅。哪像我们在国内,买回来的食物都带着泥土的芳香和生物的体征,在厨房里生宰活烹,弄得厨房里叮叮咚咚,油烟四起跟打仗似的;忙得大厨汗流浃背,满面油光,终于端出七大盘八大碗,才算是尽到了主人请客的诚意。真心讲,比较起来,我还是喜欢国人的这种请客方式,这才是满满的仪式感。咱国人的大千吃食不但讲究丰富的色、香、味,还有文化。不由得想念起了我比较拿手的红烧肉,在南方叫东坡肉,那甜咸适中,入口即化的口感不但叫人垂涎,而且还是才华横溢的苏大学士自创的一道菜,他还为此写过一首诗呐。就连咱们云南最普通的一道炒饵块大救驾,吃起来香糯筋道,说起来也是跟皇帝老子有故事的。中餐这些深厚的内涵,我是没法告诉米歇尔太太的,他们也是不可能体会得到的。 在以的这些天,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可让我们团长伤透了脑筋啦。当时,在以色列找中餐馆就像在中国找以色列餐馆一样,真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我们在接待方的安排下,几番体验了当地正宗的以色列大餐,虽然主人很热情,菜品也丰盛,但是,形式大于内容的烹饪方法和口味还是难以安抚我这倔犟的爱国胃。所以说呢,像我这种人要想不爱国,这个被中餐惯坏了的胃也是不答应的。我正天马行空的胡乱想着,米歇尔太太的话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餐桌,她说道做菜的秘诀是时间。是的,以色列人对时间的把控堪称完美,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

米歇尔太太对中餐也是赞不绝口,她提起了昆明的汽锅鸡,我说那鸡汤的味道,关键也是取决于时间的。说到过桥米线,她说她是没办法把那些“线条”弄到嘴里的,惹得大家都笑了起来。这个晚餐我们吃得开怀,聊得开心,笑得开颜。

返回酒店的路上,我与基辛格大叔谈起了米歇尔先生。在以色列,米歇尔先生的农场只是千百个之一,由于他为人公平正义,被大家推选为花协的一名负责人,他除了农场的工作,还要经常为协会及政府的事务操心、奔忙。可见米歇尔先生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农场主。我们也知道,从农场的经营收入看,米歇尔先生的家庭在以色列属于中产阶级,这个中产阶级群体在以色列的家庭中占80%以上。厐大的中产阶级群体是这个国家繁荣富强的中坚力量,他们为民族立于世界不败之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许,中国的强大正需要庞大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中产阶级群体。说起来,咱们中华民族早就深谙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是要以民为本的道理了。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说过:“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讲的就是有固定产业的人就有稳定生活的信心;没有固定产业的人就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如果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就会放荡不羁,胡作非为,扰乱国家,国家就不可能稳定发展……。那么,如何让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实现有固定的产业,有稳定生活的信心,成为中产阶级呢?成为中国繁荣富强的主力军呢?在这一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夜色阑珊,灯火闪烁的异国他乡,在我们的访以完美收官之时,我对这片土地有太多的感慨,我对遥远的家乡涌起了无限的思念……

我感谢基辛格大叔,感谢米歇尔先生夫妇,感谢给予我出访机会的组织。

四、后记

2019年秋天,我以一名游客的身份,第二次来到了以色列。时隔22年,再次站在耶路撒冷的橄榄山上。朋友问我,以色列有什么变化?面对游人川流不息的圣城,我沉吟道:“这座年迈的古城依然年轻,而一拨一拨倾心于她的人却老去了。"

2022年1月2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