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十八战:淮南三叛(2)为什么说人事即政治?

 金色年华554 2022-01-14

邓艾进入太尉府后不久,司马懿就逐渐被挤出权力中心了。

虽如此,但司马懿仍在为国家的建设做准备,241年,孙权四路北伐时,司马懿前去做了总督导,他带着邓艾前去了。

我不仅仅是让你给我当秘书的,你已经潜心修炼了二十多年了,你是治郡之才,非幕僚之属。

在随司马懿大军南下直到寿春的巡视中,邓艾一路走一路考察,并在巡视后交出了自己的汇报论文《济河论》。

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吧!这片尚好的土地荒着太可惜了,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两淮将是鱼米之乡。

曹魏立国后,总是有这样一种思路,就是与敌国接壤地区,尽量人口少点,条件差点。

为啥是这个思路呢?

第一,将边境人民大量都迁走,这样敌人打来了,首先人口损失不会很大。

第二,敌人不会因粮于我,不会出现他打过来后吃我的粮食的情况。

这个的意义很大,《孙子兵法》中说过金句:吃敌人一斤的粮食相当于自家运二十斤上前线,这就大大减轻国家的国力。(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反过来讲,让敌人吃不上自己的这一斤粮食,就需要对方亲自运那20斤上来了。

这对于敌人来讲,战争成本将变得非常高。

第三,曹魏是有着国力优势的,他并不怕和你打消耗战,他可以在大后方搞生产,然后源源不断的运到前线上去。

你吴蜀二国是跟我拼不了国力的,同等条件下我浪费的起,你浪费不起。

第四,即便边境地区被你打下来,你短期内也没有能力将这个地方巩固住,因为没有人口,没有粮食,我随时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在这个大战略下,当时的荆襄和两淮实际上是大片土地荒芜的,这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好庄稼把式邓艾看到后是痛心疾首的,向司马懿建议,咱得在两淮搞大生产了,这将会诞生很多个鱼米之乡。

两淮这地方土地肥沃,可惜目前水力设施不多,应当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开通拓宽南北漕运的水路。

邓艾说,每次大军南征,仅用于运输兵力的消耗就占去一半,耗资很大,劳役繁重。

可在淮北屯兵二万人,淮南屯兵三万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保证常有四万人在屯田戍边。(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

这种好水好地,在风调雨顺时,收成可达西北的三倍,扣除兵民的费用,每年可有五百万斛作为军资。(水丰常收三倍於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

六七年间,可以在淮河上游积蓄三千万斛粮食,这些粮食够十万军民吃上五年。(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於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

这个物资量级垫底,灭东吴指日可待!

司马懿同意了。

自241年起,在司马懿的力主推动下,魏国在淮南、淮北广开河道,大举屯田,开始了经济大开发。

淮水流域共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

几年之后,整个魏国的东部开始全部连成一片,东南不再有所谓的战略缓冲区,此后每当东南有战事,中央军便可乘船而下,直达江淮,当地就有粮,到地就开打,这都是邓艾所主持兴建的。(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汎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自此时开始,司马懿冥冥之中为今后自己的子孙平定江东以及未来偏安一隅奠定了最关键的一次战略安排。

两淮后来强大的自给自足能力,尤其是淮南地区的大开发,成为了东晋能够最终保命的最关键战略缓冲地带!

此时此刻,司马懿已经被挤出了权力中心,两淮也不是自己的地盘,他这标标准准的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样的战略部署,意味着将对淮南军区派发红利,标志着你魏国要对江东动心思了。

此时此刻,即便有战功,也不会是你的。

但就这样比较“无私”的一次举措,却成为了司马懿先生为子孙留下的天王保命丹。

而此次脱颖而出的邓艾,成为了他家族换房本走到最关键一步,最较劲时候的神来之笔!

图片

很多时候,你机关算尽,最终报应不爽。

很多时候,你无心插柳,最终后辈蒙荫。

你下场了,子孙还在;

子孙不在了,青史依然在;

人这辈子,其实是场无限游戏;

图片

两淮的大开发,使得淮南战区实力再次大跨步上升,这也成为了司马懿在政变后平稳政局的最重要一个环节。

整个两淮的局势非常微妙,虽说没有一个司马懿的自己人,但是,因为曹爽的前期布局,因缘际会的给了司马懿非常好的解题基础。

先来说此时两淮的军区司令一把手,王凌。

王凌出身太原王氏,标准大户,他叔叔是做局干董卓的王允,后来王允被李傕等反攻了长安,小王凌和其兄王晨翻城墙逃出跑回老家太原,成为了王家仅剩的火种。

由于家门已经破败,而且袁绍和朝廷方面的关系一直很尴尬,导致了王凌一直没啥机会走入仕途,直到曹操统一北方后才被并州刺史梁习所荐,由于参加革命晚,而且长辈都死了跟颍川派也没啥关系,所以王凌起步时非常低微。

从发干县长做起的王凌后来没多久就犯了事被剃了光头强制劳改,但王凌命比较好,扫大街的时候恰逢曹操路过,曹操得知他是王允的侄子,于是免罪命他干了骁骑主薄。(凌为长,遇事,髡刑五岁,当道扫除。时太祖车过,问此何徒,左右以状对。太祖曰;'此子师兄子也,所坐亦公耳。'于是主者选为骁骑主簿)

王凌此后开始触底反弹,渐渐展现出了才干,迁中山太守有政绩,被曹操调入丞相府,当了丞相掾属。

从政治上升的角度来讲,王凌此时有些尴尬,因为他已经40多岁了,在老领导的这条路上走的算不上深远,还没有搭上新领导的那趟车。

王凌并没有像司马懿那样进入第二代的核心领导岗位,220年,曹丕上位后,王凌开始出任地方迁兖州刺史,在此任上,破吴将吕范,军功封侯。

后王凌又历任青州刺史,扬州刺史,豫州刺史,所到之处,法度严谨,得军民欢心。(凌布政施教,赏善罚恶,甚有纲纪,百姓称之,不容於口;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

自220年曹丕上位到239年曹睿驾崩,这二十年中,司马懿在中央完成了二轮托孤大臣的蜕变。

王凌则历任兖、青、扬、豫四州,将整个魏国东南全部走了一个遍。

履历之外,王凌在曹家这还有关键功勋,当年曹休在石亭现眼后,是王凌拼死将曹休带出来的!(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於夹石,休军失利,凌力战决围,休得免难

能力没问题,立场没问题,然后寿命还没问题。

王凌同志居然比司马懿同志还大七岁!

王凌同志也用自己的人生证明了一个铁律:前半辈子走的慢,路线上没搭上车没关系,只要你有能力,有寿命,你早晚会站在时代最前沿的!

对了,前面这句话忘说了一个前提,差点就成毒鸡汤了。

王凌出身太原王氏。

王允诛灭董卓名满天下,即便全族被杀,但王允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太原王氏的门楣地位是永远在那的,是永远被主流认可的。

王凌当初为啥犯事了都被剃光头扫大街了仍然能咸鱼翻身?

因为曹操听说了他是王允的侄子,名门忠勇之后,不可辱啊!(此子师兄子也,所坐亦公耳)

所以说王凌的人生对普通人来讲,依然没啥参考价值。

有参考意义的是邓艾,二十多年打磨自己的那“三分能耐”,随后时刻准备着等待自己的“六分运气”,直到迎来那鲤鱼跃龙门的“一份贵人扶持”。

当然,等到了最好,等不到也别悲哀。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人生的成功有很多种,平常心对待。

王凌这个名门之后,曹操时代的老人,用自己的能力,20多年历任兖、青、扬、豫东南四州刺史,实打实的成为了曹魏东南第一大神。

239年,曹爽上位,一是为了拉拢这位地方老臣,二是为了稳固东南战局的影响,将王凌提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

至此,王凌正式掌管东南兵权。

随后这十年,王凌一直钉在东南一线。

曹爽的这个部署,实际上相当于将王凌这个四朝老臣,放在整个帝国最重要防区后再也没动。

这并非是个好决策。

因为王凌这个自曹魏立国后就待在帝国东南的老干部,历任兖、豫、青、扬刺史,这几十年培养了巨大的关系网络。

这个网络,同样开始散布魏国各个地方。

不过这也不能赖曹爽失智,因为他刚掌权时,王凌已经快70了。

那个时候,这岁数是古来稀的。

虽说魏国干部的医疗政策和疗养效果是比较靠谱的,专门盛产老干部,但曹爽认为东南卑湿水热,还总有征战,也许蹦跶不了几天了。

没想到最后是老头儿送的他。

当司马懿主政后,迅速进王凌为太尉,假节钺,来安抚这位资历相当凶猛,比自己还大7岁的老同事。

司马懿在安置完西北和荆州后,惊人的发现,自己的看重的委以重任的下属们,在老王大哥这也有关系。

比如他的老下属,此时的西北一把手郭淮,是王凌的妹夫。

比如荆州军区总司令王昶,是王凌的太原老乡,当年王昶是兄事王凌的。

比如此时的荆州刺史王基,当初是王凌干青州刺史时征辟的别驾,一直爱才作为心腹连朝廷的征调都不理。

所以司马懿自打放屁熏死曹爽之后,眼睛一直就盯在了淮南,钉在王凌的身上。

人是非常容易以己度人的,尤其对同一种人。

都是老狐狸,谁不知道谁怎么回事。

不过司马懿在往淮南放眼望去的时候,惊喜发现了九泉下捂着鼻子的曹爽的遗产。

曹爽由于跟王凌也没啥交情,所以一直也在一步步的动手控制淮南,他在王凌的身边安排了老乡文钦为庐江太守。

文钦为曹家龙兴之地的谯县人,他爹文稷那辈儿就是跟曹老板起家打天下的,曹叡时代文钦在禁军里干五营校督,后来因为性情刚暴无礼,傲上凌下经常满世界得罪人,曹叡把他踢到了淮南当庐江太守,结果在庐江被王凌弹劾了,曹叡又把文钦调了回来。(王凌奏钦贪残,不宜抚边,求免官治罪,由是徵钦还)

曹爽上位后,为了遏制王凌,于是将两人矛盾公开化的文钦封为冠军将军后又遣回了庐江当太守。(曹爽以钦乡里,厚养待之,不治钦事。复遣还庐江,加冠军将军,贵宠逾前)

图片

安排完王凌后,曹爽又提拔了自己的圈里人诸葛诞为扬州刺史。(当世俊士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诸葛诞、邓飏之徒,共相题表)

这个安排很有学问,因为诸葛诞的二闺女嫁给了王凌的儿子,两家有亲戚不至于被王凌排斥,但诸葛诞又跟曹爽集团有着非常近的圈层关系,曹爽对诸葛诞又有着知遇之恩,所以本质上诸葛诞是曹爽的人,但因为亲戚关系能够打入到王凌的内部,监视刺探王凌的一举一动。

别再说曹爽是二傻子了,他就是个低配版的袁绍,老大当久了以后该豁出命的时候哆嗦了,别的方面人家手腕真挺高的。

之前的布局本就被曹爽设计的非常精妙,司马懿选择了照单全收。

司马懿看到淮南的人事部署后惊喜非凡,不仅不像关中那样立刻把夏侯玄调回来,还没对扬州的人事做任何调整,并且在安抚王凌的同时,对文钦加封了前将军。(曹爽诛后,进钦为前将军以安其心)

文钦虽然是曹爽的人,但这货跟王凌是死对头,所以利用价值巨大。

诸葛诞虽然和曹爽是圈内人,虽然王凌是他亲家,但诸葛诞的大闺女嫁的是司马懿三小子司马伷,所以双方也有亲家。

图片

人事即政治,权衡人事是权力布局的最高级智慧,最显一个人的政治功底!

人事安排有三个层次:

最高级别:通过人事安排使得自己能够继续往上走;通过人事安排使得敌人不能往上走。(这两个并列,权重与先后需要具体问题具体斟酌

图片

次一级别:通过人事安排使得自己的权力触角有所扩大。

图片

最次级别:通过人事安排使得自己的经济、生理层面获得补偿。

判断一个人是否是顶级政治家,很重要的衡量点在于观察他们的人事手腕通常是哪个级别?

顶级牛人基本上都是前两个级别,通过人事布局完成贯彻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战略目标最次的那个级别那都属于搂草打兔子,占总权重的比例并不高

图片

为啥说《潜伏》能成神剧呢,剧本是真扎实

249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增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为其封邑,食邑二万户,特许奏事不名,司马懿辞丞相之职不受。

自从曹丞相后,丞相这个职位也有着符号含义了。

曹芳既然封司马懿为丞相,说明是受到了某种政治裹挟,不然他不可能犯这个神经病。

司马懿辞这个丞相,也是一个政治信号:我已经有实力给老曹家换房本了,但我却选择稳定的政治态势,我不会胡搞乱搞。

这是专门安抚大魏的遗老们的手段。

如果不是这个原因,司马懿会迅速启动丞相、九锡、称公等一系列篡权运作模式,因为此时你的威望天下无二,只有你有资格将这份家业巩固下来。

如果你没有走到称公这步,将来权力传给司马师的时侯在合法性上就有着巨大的漏洞

即便将来司马师接班时的隐患巨大,但司马懿依然为了大局选择了隐忍!

所有的老干部们,也都被温水煮了青蛙。

除了一个人。

司马懿以小博大的例子强烈的刺激了王凌。

你人都进重症监护了!你家都进退伍军人管理局挂号了,结果您老爷子蹦起来又玩了把过把瘾,还居然就成了!

我这个东南一把,难道就没有机会吗?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王凌真的是大魏遗老,他要拯救大魏江山。

具体啥动机就不讨论了,司马懿在政变时所有人也认为他是救江山的,谁知道最后那屁一臭数千年。

王凌打算也动手了,他找到了自己的外甥令狐愚开始密谋。

他的这个外甥时任兖州刺史。

令狐愚之所以能干上兖州刺史,原因在于他是曹爽的人,曾在曹爽手下干大将军长史。

令狐愚这个兖州刺史为啥没被司马懿调整呢?

因为令狐愚现在驻屯平阿(今平阿山),和他舅王凌一起统兵于淮南,俩人离得太近了,贸然人事调整害怕给这舅舅外甥俩逼急了。(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

图片

瞅瞅老头儿这心思都走飞了。

不过事实也证明了,当司马懿也和丞相一样开始方方面面谨慎小心,一步也不能错的走脑子到极致后,他也活不了几天了!

事烦而食少,岂能久乎?亮将死矣!

呵呵,谁能比谁强多少。

不过就是看人挑担不吃力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