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年前的以车代磨工艺和未解之谜

 阿明哥哥资料区 2022-01-14

☞ 这是金属加工(mw1950pub)发布的第14049篇文章

图片

编者按


世界飞速发展,各种数控机床,涂层可转位刀具、超硬刀具的应用将批量精确加工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多人开玩笑说现在只要会按按钮就行了!而在30年前,焊接刀具、普通机床还是有很大市场,也是锻炼手艺和思维方式的良好方式。

今天我们的主人公,讲的就是近30年前靠自己的智慧,用以车代磨工艺解决工厂难题的故事。小编觉得非常有意思,也很有意义,在此分享给各位金粉。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探讨,看看能否解答困惑了他近30年的“未解之谜”。


01

难点急诊


1993年9月底,公司有一个间隔垫块零件要开发,看起来就一个圈圈,20Crmo,渗碳淬火Hrc58-65,外径是φ73mm,加工部位是孔径φ50(+0.05/0),粗糙度Ra1.6,垂直度0.03,零件轴向厚度13mm,径向厚度才11.5mm,加工长度5.5mm,日产400个。


图片

图片
工件部位示意图

这零件属于弱刚性,高硬度、薄壁件,以当时的加工能力,工艺是用内圆磨床做,保证尺寸精度和粗糙度是比较靠谱的。但如果用内圆磨加工,经过测试:至少15分钟一个,也就是说加上换砂轮和调整、测量,要18台磨床才能勉强完成任务,还必须是有技术的有责任心的人;如果是6台内圆磨床,要三班倒才能做完;前提还是产量不增加。

那时正是企业的发展阶段,增量是必然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几年后的产量是每天860个间隔垫块。如果真用了磨削工艺,那产能可是个大问题。厂领导也是技术出身,怎会不知道风险, 在1993年时的资源也就只有普车和焊接车刀,确实比较难做。

组织了老师傅们进行车削验证,可总是不能保证尺寸精度:材料硬,加工让刀造成尺寸不稳;然后就是随之而来的刀具严重磨损;再就是车好了松夹就变形,通端不过;还有就是不敢夹太紧,造成加工时打滑,工件飞出,刀具损毁。


那时我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能把手头的事做好,从来不怕苦怕累,只要我问师傅们都会细心指导,分析讲解,让我学习很多经验,我师傅隋里奇先生更是有带徒高招:前半年只准看和问,后半年只能按师傅说的干,再半年只能回答,不能提问!
02

牛刀小试

不知为何,厂长亲自找到我,要试验以车代磨工艺,我居然什么都没问就答应了。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大家遇到的问题,我也一个没少遇到。

在痛苦的几天实验中,有时加工工件后,零件表面连痕迹都不太明显,刀尖刃磨的圆弧却整个都崩没了……每次都失败后,交货期也越来越近,但从来不会超过连续五件的合格品…… 

那时候急得我焦头烂额,几天都没睡好觉。后来我冷静下来慢慢分析:没有针对性的措施,就不能解决明显的问题!必须面对若干主要问题逐个解决,才能组成一个完整方案。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

①让刀;
②刀具严重磨损;
③夹紧变形;
④夹不紧工件飞出;
⑤换刀后的调整尺寸问题;
⑥每次进刀精度问题;
⑦夹具垂直度不良等问题。

把问题列举:首先保证刀具能耐用(不耐用,是否是让刀也不好说);消除机床间隙带来的让刀,普车批量加工,滑动件之间的间隙就是让刀的源泉;不能夹紧不能不夹紧,那就找个平衡点;夹具要有垂直度;对刀调整必须稳定可靠等。

具体实施:没有采用内孔刀,而是用了刀片位置相对短的外圆刀改制,因为锻打的焊接内孔刀,考虑多用途,都是比较长的,而这个零件很短小,用外圆车刀改制即可将刀杆缩短很多,刚性更好;刀刃部位采用双负前角,良好的排屑方向,良好的吸热散热能力。

因为没有硬车经验,不知道用什么刀片材质好。试过很多材质都不能正常加工。在现有资源刀片材料中选用了 YW1,焊接刀片,开始也不能用好,刀片硬度不稳定。直到焊刀师夏仁生师傅釆用硼砂保温工艺后才稳定下来。

只要中拖板是活动的,尺寸就会变,固定中拖板不就不会变了吗?那么,固定中拖板后怎么调整尺寸?大拖板要进刀,中拖板拆除手柄(防止误碰影响尺寸),已将镶条锁定,中拖板就无法移动;那么就利用小拖板!将小拖板顺逆时针转2.5度,每进10小格就让刀具在径向移动0.011mm,这精度对0.025mm的孔径稳定值(中间值)而言,足够了。

夹紧方式,开始是想在扳手上用弹簧钢做个手柄,但后来发现要用控制角度的方法,实际上还是比较难掌握的,结果发现最原始的工具——用手掌拍是最简便快捷的方式,一掌拍下去,力道不大不小刚好!(后来算了下,4年拍了90多万下)。

夹具垂直度很简单,重新做一个三槽夹具与卡盘内孔过盈配合0.01mm后,在车床上精车一刀定位的端面,妥妥的!


因为前道工序是平面磨加工,很多磨屑粘附在工件定位面而影响垂直度。中拖板不动,就在中拖板上架一块木板,木板上放一块旧手巾,装夹之前擦一下就能清理干净;还能有效防止灰尘落在托板的缝隙里,一举两得!

在如此规划加工后发现,尺寸还是不稳定,且加工后工件上会有一道退刀痕,(中拖板是不动的)工件加工长度这么短,工进退回来就能消除刀痕。于是加了一个回退车削的工步,采用双屋脊刃口,双负前角,排屑方向受控,刀具散热良好,刃部强度度更高;虽看起来是增加了加工时间,但尺寸稳定才是首要任务。

至此,加工一个零件,包括安装和加工,直到拿到第二个零件,只需要26秒时间,是内圆磨加工时间的1/34!

那天晚上很晚回家,但基本一夜兴奋的没睡着。因为第二天就要正式交付产品,总算提前完成任务,可以批量生产!第二天领导们看见可以批量加工了也很高兴!
03

深挖潜力

革新之路永不停止。零件只有5.5mm的加工长度,焊接刀片的长度有十七毫米,于是将一块刀片上磨了一前一后的不同径向高度的两个切削刃,一把车刀可用三个月,二十五块的焊接车刀能做三万件零件,刀具单件成本是0.0008元/件。 

图片

减少一次拆装、降低一半成本的双头车刀

全手动加工,每件二十六秒,要完成很多动作:拿工件,擦灰尘,左手拿卡盘扳手,右手扶持工件,左手预拧扳手,右手拍一下,拔出扳手放到规定位置,左手启动电离合器主轴旋转,右手拧快进扳柄,左手摇大拖板手柄调整工进前位置,右手拍工进手柄,弯腰左手扳反向进刀手柄,左手关闭主轴电离合器,右手扳手柄退出工进,右手开快退扳柄,左手拿卡盘扳手,右手拍一掌松夹,右手取出工件,放进料箱,顺手再取下一个工件。实际是11秒完成18个动作。

中间有个动作——弯腰!每天弯几百下腰也是人机工程中重点关注的事。当想到钢丝滑轮机构原理后,装一个双向踏板在车床的木质踏脚板上,另一头用钢丝拴在反向进刀手柄上,当听到没有了加工的丝丝声,就踩一下踏板的右边,手柄就执行反向动作——就不用弯腰受累了!改了踏板后,加工完成要记得把踏板踩回去,不然启动后走刀方向是反的。
04

虚惊事件

前面说了,工进前是用快进方式移动,设备是电机驱动快进;用一个组合开关控制,向左扳动是快进,向右扳动是快退,带复位功能,扳动后松手就会复位。

考虑缩短加工时间,就尽量用短的移动距离,塞规的长度大约是95mm,加上放置塞规的空间,总共不会有125mm的快进的距离,正常也没任何问题,但问题就出在这;快进快关坏了,不能复位,就是说快进后松手了,但开关没有复位,电机依然得电,整个大拖板还在快速向卡盘撞去,如果我下意识的后退一步,人肯定没事,但设备就要废了……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一秒不到的时间,我没有任何时间去想什么,居然就用左手一把抓住了大拖板手轮,大拖板带着刀具在零件前面几毫米停下了,因为完全没有准备,中指把无名指狠狠的压在下面。

这时电机还是带电的,还在工作,因为有一个过载保护(这个我是知道的,在接手设备时就研究了下所有的功能),电机在空转,我的手不能松开,松开了,还是会撞主轴。因为电源总开关在左侧,我的左手还得抓住大拖板手轮,旁边也没人能快速过来帮我关电源,于是,我巧妙的高抬腿,用左脚按(踩)下了电源开关,幸好是按键式的电源开关,不然都不知道要怎么关总电源。

之后发现,无名指被中指压青了。之后我将过载保护的扭矩力调低了点,防止下次抓的太紧造成手指受伤。更换新的组合开关后不久,可能是复合开关的质量不好,或是加工使用频率太高,又发生了一次同样的事件,差点又要撞机,也是被我瞬间破解。后来就使用了不带复位功能的复合开关,虽然操作上开始很不习惯,但再也没有发生这样的高度虚惊事件。这件事让我发现人的潜能真的很强大。 

05

未解之谜

本来我隶属于机修车间,每天做的事基本没有重复的,学习的机会多,做的也是很有成就感的工作;自攻克工艺难题后,因为生产线没合适的机床,一下子也没人能掌握以车代磨工艺,结果这项以一台机器替代18台内圆磨的攻关工作,我总共做了四年多。当然,相对生产线这工作其实也蛮轻松,开始一天至少有两个半小时休息。几年后该零件转到生产车间去加工了。但这之中有个谜让我现在也没明白原因。


图片

图片

大车床做小零件,也是不得以而为之,但设备真的很好

那是在做了三年多后出现的怪事:每隔一段没有规律的时间,就会出现孔径越来越大的现象:每件之间大0.006mm左右,连续做七八件的话,塞规止端基本就快出去了,不能继续做,要调整尺寸才能做五六件,但就是半径方向就这样连续退了0.5mm,情况也一样。中拖板是用镶条调整螺丝锁紧固定的,那么加工内孔孔径不论什么情况都应该是会小;但不管怎么调,怎么换刀、磨刀,情况依然如故!

后来发现了一个奇异的规律:出现异常情况后,只要休息半天,一定恢复正常!问师傅们,没人听说过。请老机修师傅检查所有能检查的间隙,松动,热膨胀,震动,润滑,水平,皮带以及我当时不懂的,问题依然如故,且发生时间也依然没有任何规律。

这完全违反常理:刀具磨损了孔会小;间隙大了孔也是会小;热膨胀怎么休息半天就好了(还不论天冷天热);水平变了,也不至于这几毫米的长度上变化超过0.05mm的公差,那两米长加工长度的车床得扭曲成X状变形才够吧?主轴的电离合器是坏过几次,但没听说过离合器影响尺寸的吧,还是偶尔逐渐变大!

车间技术主任万主任是铣工出身,维修做了几十年,很有经验。了解情况后说:要仔细研究,对今后一定会有帮助。

万主任从技术角度希望我在下次发生问题时能告诉他,并连续做几件看看什么情况。不几天,我请主任到现场勘察。先连续做二十件观察。做第一件,将孔径调整到下偏差,过端稍微偏紧;做到第七件,孔径已经明显变大了,塞规在工件里松了不少,塞规在工件里晃悠,然后我依然把工件按顺序放好,继续加工,第十二件时,止端已经完全止不住了。第十八件时,孔径已经大了很多,至少是报废;万主任认为不用做了,操作没有问题。我既开心又失落地看着主任远去的背影。
06

无心插柳

这之后大家都努力排查,理论加猜测,经验加头脑风暴,但没有任何进展,为什么只要休息半天,一定会好,就是把机床拆了再装,情况还一样!为什么说把机床拆了也一样?因为我真把机床拆了,还顺便做了个多功能工具。

先请调度每天多安排一点料,连续做了几天不休息,积攒了一天的料给下道工序,就下手拆机床可能有问题的溜板箱部分。车工不是设备维修工,虽然看师傅们拆过一部分,但个人从来没整体分解过这个大部件。遇到一个小问题,我没拔销器,很多锥销拆不出来,做了个多功能工具,如图,已经用了已经快二十多年,还在这台设备上用着(我后来做了一批改进型的给全厂车工钻工用),图片中拔销器功能已经损坏了,但原理还是容易看明白的,就是拆缷钻套的楔铁加焊了个导向杆,一个重锤,焊一个装拔销器的螺母,加上一个作为拔销器的螺丝。为什么是多功能,大家可以自己做一个用。

图片
这个工具出生了25年了,还在使用

图片
改进后批量投入车间使用的多功能工具

分解溜板箱运动部件,检测可能影响的部位间隙后也没见任何异常,清理了所有能清理的地方,也没见什么不良状况。每天擦机床,看明白了各部分的联接结构,分析了拆解和组装顺序(感觉这才是5S管理中“清洁时检查”的精髓)。用一下午时间又把那堆零件装了回去。但问题是依然发生,甚至就在拆解组装后加工第一批次问题还是一样发生,没有任何收获。
07

难以忘怀

就这样磕磕绊绊又做了大半年,这个工件交给生产车间加工,我恢复了机修车工的实际岗位。生产车间釆用了改造的简易数控车床加工,依然是釆用我的这种来复加工方式,没有退刀痕工艺,但刃磨刀具我还是教了很久,他们才掌握。后来用了超硬刀具可转位PCBN(聚晶立方氮化硼)刀具,才不用手工修磨,但加工成本升高了不少。我的C6150车床中拖板手柄装上了,中拖板镶条调松,小拖板回归正位,钢丝滑轮踏板也拆了,一切如故;只有因为长期小范围加工导致的一小段导轨磨损,成了永恒的记忆。

之后互联网发展很快,有时我也会在网上问这是什么情况,但毕竟没有在这台设备上加工这个零件,没有验证的机会,很多人说的都无法验证。而这台设备继续在机修车间服役,工况良好。

大概两年后,我转岗分配到工具磨岗位,开始新的征程!这个孔加工越来越大的事件也就成为一个未解之谜。希望借助金属加工的平台,各位有识之士能帮我找到原因,答疑解惑。
图片

华斌:资深金粉群管,拥有30年机械加工经验,现任江铃车桥厂技术开发科刀具工程师。

-End-

☞来源:金属加工 本文编辑:Sony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