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天到了,来六朝青瓷“动物园”看看吧?

 了了斋主 2022-01-15

2021-03-15 22:10

安心玩宋瓷,必须大肉庄。

大家好我是旺仔,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北方汉子!

公元220-589年,史称“魏晋南北朝”,也被略称为六朝(本文采用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国版本),是历史上一段相对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继“春秋战国”后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文化高潮时期。

01

六朝瓷器的诞生背景

想要了解一个时期的瓷器,时代背景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六朝作为介于汉王朝和隋唐时期的中间过渡阶段,既继承前者,也为后者的发展积蓄力量。在此时期,虽然政局更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但思想文化艺术发展却异常高速,科学技术创造也十分迅猛。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秦汉时期延续下来的 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在频繁的政治变化中遭到质疑,以士大夫为代表的文化阶层开始正视自我价值,进而挣脱了传统儒学的束缚,激发了思想和创造力的解放;

傅抱石《竹林七贤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方面,饱受战乱百姓们 亟需可以让自己内心安定的寄托。此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教像藤蔓般在儒家的“断壁残垣”中野蛮生长。这股哲学新思潮很快为世家大族所崇拜,加之道教对佛教等外来宗教的吸收,有别于儒家“唯'儒’独尊”的包容性,使其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谈到“魏晋风度”时说: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如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的“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在以道教为主流思想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注以及对“生与死”的思考超越了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形成了“ 羽化而登仙”、“ 事死如事生”等超然思想。人们认为死亡不过是去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所以会创造出专门为灵魂栖息使用的堆塑罐(魂瓶),更加注重大自然的参与感,越来越多的动物形象出现在器物上,甚至会融合五行理论。这种现象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瓷器上展露无遗。

越窑青瓷人物堆塑罐·慈溪市博物馆藏

02

六朝瓷器部分动物形象及寓意

狮子

浦上苍穹堂越窑青瓷动物展狮形器部分

魏晋时期,有诸多动物形状的青瓷照明器具。浙江博物馆的馆藏“西晋越窑青瓷狮形器”,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狮子的形象涵义愈发丰富。西晋制瓷业兴盛,狮子的形象也逐渐多样化。

西晋越窑青瓷狮形器座·浙江省博物馆

“水注”是文房器具之一,但魏晋时期的狮形水注的用途一直以来颇具争议。有人认为此时期的狮形器并非是水注,而是照明器具。狮子的外形凶悍,形象用于随葬器具之上,有辟邪和震慑之意,用于照明亦可理解为庄严、光明。

古人认为熊是存有善心又拥有神力的动物,“熊”字的篆体写法是上能下火,一般也代表火势猛烈之意。这件青瓷熊形灯座在杭州余杭区某砖瓦厂出土,现藏杭州博物馆。腹部造型为一蹲状熊,左前爪握一果子,右前抓搭于右后腿上。整个熊身布有连珠及刻划纹,造型生动可爱。

西晋越窑青瓷熊形灯座

东汉许慎在《说文》中写有:“形,象形也。”象形代表了艺术表现的生命语言,是对事物认知与理解的构成方式。这种把实用器物和动物造型结合的表现方式,同时也体现了六朝新兴的审美情趣。

西晋·青瓷熊

不理你了!

鸡首壶是六朝时期非常常见的器物。壶嘴的位置一般是带有鸡冠的鸡首形象。鸡的繁殖能力很强,带有鸡冠的雄鸡也被视为生殖崇拜。古人为求家族兴旺,鸡元素(或说鸟元素)被加入了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的祝愿,人们希望把这种福泽传递给子孙后代。

西晋越窑青瓷鸡首壶·阿什莫林博物馆藏

西晋越窑青瓷提梁鸡首壶·余姚博物馆藏

鸡首壶一般作为陪葬器出土。东汉刘熙在《释名·释丧制》写道:“送死之器曰明器,神明之器异于人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历来把战事与祭祀作为国家最重视的两件事。社会上最优秀的物质和精神产品,通常也为这二者服务。在儒家还是国之正统思想的汉武帝时,厚葬之风已起。人们对于丧葬的投入不遗余力,极尽奢华,流行起以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为代表的的丧葬艺术。到了六朝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内涵的不断扩充,在壁画中出现了青鸟接引墓主羽化登仙的形象。

山西忻州北朝墓葬壁画(局部)

青鸟的原型就是鸡。在很多人看来,鸡这种动物总是闲庭信步,悠然自得的样子。在战火纷飞的六朝时期,这种淡泊从容,与世无争的态度是人们向往和期盼的。而在陪葬品中,由于具有展翅高飞的自然属性,先民将它看作能够沟通天地人神的使者,因此更是有了接引墓主羽化升仙的意思。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句中,蓬山意为蓬莱仙山,“青鸟”为西王母坐骑,是负责接引的灵兽。足可以看出这种象征对后世的影响依旧深入人心。

晋代越窑鸡形盏(左)东晋越窑蛙形水盂(右)

不仅是陪葬器,鸡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日用器皿上面。如上图左边这只青瓷鸡形灯盏。它口沿微撇,浅腹、平底。盏前置有鸟首,杯后置有鸟尾,鸟尾下有把手。盏中间还塑有一只鸟首(灯芯的支撑点)。器物胎体坚硬,施青釉,釉层均匀,呈青灰色。腹外壁有印花网格纹。“雄鸡一唱天下白”,与熊形灯座一样,鸡形灯盏的设计元素也恰好对应了灯盏代表光明,灿烂的寓意;而它右侧的这件蛙形水盂则通过青蛙这种两栖动物的形象,说明了它的水属性。同时,青蛙/蟾蜍的形象也对应着“蟾宫折桂”,金榜题名的美好寓意。这种设计灵感也在后世被沿用了下来。

魏晋时人受道教思想,对求仙问道与“长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蟾蜍,本身拥有着多子多福的象征意味。“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到魏晋已被详细记载于各类文献。蟾蜍的形象借由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形象更为丰富,寄托了人们对“圆满”“平安”的憧憬。

六朝蛙尊&蛙形水盂,对单身狗满屏的“孤寡”恶意

东晋时期的郭璞著《玄中记》,曾记载“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又能食山精。”之后的南朝梁刘昭所编写的《后汉书·天文志上》,补注引东汉张衡所著《灵宪》,其中就有“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这一说法。

此外,蟾蜍还有另一层文化形象。早在先秦时期,《文子·上德》就有记载——“兰芷以芳,不得见霜。蟾蜍辟兵,寿在五月之望。”意思就是在端午时节,捕捉蟾蜍可有“辟兵”(躲避兵器伤害)之效。杀蟾蜍来“涂五兵”,可保上阵平安。在战乱频繁的时代,蟾蜍的寓意再次得到了升华。

三国越窑青瓷蛙形盂·浙江省博物馆

出土文物中六朝瓷器多见的蛙形水盂,盂有颈而腹部塑有蛙头和四肢。从文房器物到墓葬祭祀明器,蟾蜍虽外形可怖,却成为了古代器物的造型母题之一。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越窑青瓷三足蟾蜍水盂·慈溪博物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