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黄姚的时光韵味

 昵称45109175 2022-01-15

【1】

“连绵的青山湛蓝的河,千年古道风雨潇贺……”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由朱东作词、“第五代刘三姐”王予嘉演唱的《坐上高铁去贺州》,一下就被那热情欢快、悠扬动听的旋律摄住了,由此记住了姑婆山、潇贺古道、黄姚古镇等这些令人神往的地方。

千年古镇,梦境黄姚。在岭南潇贺古道边上,黄姚古镇犹如一颗瑰丽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里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吸引着人们去寻古探幽,又像一位清丽典雅的女子,静静地伫立在姚江河边,守候着有缘之人前世今生的约定。据说,黄姚古镇与江南周庄、湘西凤凰、山西平遥被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景观独特让人去了想再去的地方,我的内心便急切盼望着能够踏上这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

抵达古镇的时候,太阳已经将要落山,那轻纱似的余辉斜照在远处的群山之间,洒落在翠竹、草树、黛瓦、青砖、石桥以及静静流淌的江面上,氤氲起一种如丝如梦般的迷醉气息,让你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桃源仙境。我们住的酒壶山宾馆是一座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特色的宾馆,宾馆设计典雅大方、古色古香,馆内有小桥流水、曲径回廊、四方天井,墙体一律青砖砌成,屋面黛瓦铺盖,实木镂空镶嵌,无一不透露出黄姚千年古镇的风韵与气息。住在黄姚,你发现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古树翠竹掩映之间是小桥流水人家,桥下绿波荡漾,水鸟和鸭子自由嬉戏,远离了高楼大厦的压抑与逼仄,挣脱了心浮气躁的步履匆匆,投入到一片宁静与安详之中,这时你会想起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诗句来,细细体味着千年古镇的悠悠气韵,你的心情无比的闲适和舒畅,就连做个梦也是美的。

【2】

走过黄姚邮局,小广场,在黄姚古镇入口处的门楣上,“黄姚”两个字浑厚圆润,墨色虽有些剥蚀,但古朴之中不乏灵动之气。导游说,黄姚位于世界长寿市——广西贺州的西南面,距贺州50公里,是典型的岩溶山水古镇景观。古镇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时期,由于镇上以黄、姚两姓居多,故名“黄姚”。古镇内山水岩洞遍布,亭台楼阁林立,楹联匾额随处可见,寺观、祠堂、古树众多,形成了“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有匾必有殿”的独特景观。

黄姚古树众多,形态各异独具特色。距离入口处不远的“龙爪榕”是古镇最古老的一棵榕树,至今已有850多年历史,枯萎的枝干和气根倒垂下来形似龙爪,独特的形态令人惊叹不已。在距离龙爪榕不远处,“龙门榕”的枝干弯弯曲曲酷似龙门,它旁边有一块天生形似鲤鱼的石头,仿佛随时要腾空而起飞跃龙门。龙门榕与龙爪榕遥相呼应,再加上流水、古桥、古亭映衬其间,构成了古镇八景之一的“珠江夜月”。

清晨的阳光铺洒在树梢上,穿透过古树的枝叶间碎落地面,于是青石板路上斑斑点点,风吹叶动,斑点扑朔迷离。大家纷纷拿起相机、手机拍照起来,生怕错过了这奇特美丽的景致。古镇还有醉仙榕、夫妻榕等不少造型奇特的古树,数百年来经风历雨,见证了古镇的变迁与发展。

据说,黄姚古镇原先是一座封闭式的古镇,为了防御外敌的入侵,四周都建起石墙围护,共设有7个城门,现存6个城门。走过佐龙桥,将要拐进古镇石板街时,一座门楼赫然突兀在你的面前,这是号称“黄姚第一关”的“亦孔之固”门楼。导游说,这“亦”字通“一”,“亦孔之固”意思是“又是一个坚固的城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门楼上面设有瞭望孔、射击枪眼,是古镇防御外敌入侵的重要设施。城门由两道门构成,外门是用坚固的樟木制成,内门则是杉木修成圆柱形的木栅门,如今只剩门闩洞孔,木闸门早已无迹可寻。东门楼是最为雄伟壮观的建筑之一,门楼上的对联气势雄浑,外联是:“川达三江直绕遇珠海姚溪雄吞西城,楼成五凤特耸出螺峰文峡关键东门。”内联为:“明月照山间月移山影行人往,清风飘云际风送云踪去复来。”清代以前,黄姚是湘西、桂北出海通衢上的名镇,据说古代各级官员,骑马乘轿到此,都自觉下马落轿,为此联的雄浑气势所折服。

穿过“亦孔之固”进入古镇老街,导游说,古镇老街是古人按九宫八卦阵式布局的,一条主街延伸出八条弯弯曲曲的街巷,形似一个大迷宫,大街小巷共用9999块青石板铺砌而成,排水功能极佳,从而使古镇免于内涝之忧。金德街、迎秀街和天然街是古镇最繁荣的商业街,街巷两边是明清时期的建筑,虽然没有现代都市楼层的恢宏气魄,但其建筑之精美,特别是砖雕、石雕、木雕都有极高的工艺技术,古建筑的梁柱、斗拱、檩椽、墙面、天花都雕梁画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堪称奇葩。行走在石板街上,那些挂着灯笼、旌旗或牌匾的小商铺前,摆放着“黄姚三宝”(豆豉、黄精和话梅)以及各种古镇特色商品或小食品,让你不由自主停下了脚步,拿起手机随手拍下未曾见识过的东西,或者是被这些小食品牵动了味蕾,努力地想品咂出黄姚的味道。


古镇每户人家都有两扇厚重、古朴的大木门,门槛也是厚厚的。几乎每一户人家的门边,都有一两张条凳或靠椅,老人喜欢坐在门口的凳椅上聊天、讲古或者打盹。有时候,门边卧着一只狗,张开嘴巴吐着舌头或是陪着老人打盹,一只猫靠在老人脚边眯缝着眼,你一不小心惊动了它,“喵”的一声,它就会从门隙里一闪而过,再也找不见了。当然,游人困了累了,也可以在凳椅上歇歇脚,放松一下身心,喝一杯桂花茶或者古树茶,品尝黄姚的艾馍、豆腐花、竹笋酿、葛根粉等小食品。如果饿了,“春风十里”音乐餐吧也许是你最好的去处,一边听着音乐,一边享受着黄姚的闲适与从容。

古镇上的青石板历经千年,被踩出深深浅浅的印痕,光洁如镜,几乎能照出人的影子。街道两边墙上的标语、宣传画参差斑驳的痕迹,显示着久远年代的气息,那是风或雨水经过时留下的记忆。那些人家屋门口挂着的进士、司马等牌匾,却又实实在在地告诉你这里曾经的显赫,一些往事已经随风而去,一些故事和传说却永远留在黄姚人的记忆里,像童谣或薪火一般代代相传绵延至今。

在一座亭子里间,我们遇见了两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身体健朗,精神矍铄,以为是桃源仙人,举手投足似有股仙风道骨。坐下交谈之后了解到,两位老人一位姓周,一位姓郭,原来是一家企业单位司机,大半生都走南闯北,退休之后回到老家古镇颐养天年,过着神仙似的日子。姓郭老人自称先祖是唐代郭子仪后人,能喝酒、会唱歌,琴棋书画也非常喜欢,同行的文友便和老人对起山歌来,“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合……”,惹得大家笑声不断,一齐为他们鼓掌!


古镇山环水绕,小桥随处可见。拐过一个弯,一座拱桥呈半月形横跨在新兴街东面的姚江上,这是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带龙桥,是黄姚15座古桥梁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游人到古镇必须打卡的地方。带龙桥的石块是用铁卯卯住,不用任何粘合物,石块牢牢地连在一起,将重力均衡地落到桥拱上,防止日久石板向两边分离。桥的设计不仅美观而且科学,分“水拱”和“旱拱”大小二孔,涨洪水时,洪水经“旱拱”流出,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细雨中或阳光里,带龙桥倒映水中,从远处望去,拱桥和倒影融合一体,桥下姚江水静静流淌,几只乌篷船停靠岸边,河两岸杨柳处处,翠竹青青,不远处长着的一棵古榕,枝桠斜跨江面,此时,一位撑着雨伞的红衣女子或者斗笠蓑衣的农人走过桥上,一股古朴、宁静之气悠然弥漫开来,电影《面纱》就曾在此取景。

带龙桥右岸有一座见龙祠,见龙祠里有石凳数张,游人可坐在石凳上歇息、静坐或冥想。清风徐来,拂去你尘世的俗念,流水泠泠,濯净你内心的烦躁与焦虑,你吟诵着见龙祠边的那副联子:“坐久不知红日到,闲来偏笑白云忙”,忽然间豁然开朗,感觉内心所牵念的一切都释然了。

古镇有一口与众不同的水井,叫“仙人古井”,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它的得名来自于一个“七仙女嬉戏古井”的故事。仙人古井有一米多深,设计十分独特,由两排五口方池组成,各方池功能分工明确:第一排的第一口是泉眼所在,专供人饮用,第二口是洗菜用的,第二排的三口方池是洗澡、洗衣用的。古井的泉水常年翻腾而涌,无论多旱多涝,始终保持不变。传说阴历七月初七上午在泉中取的水,能放置三年而不腐,人饮后百病不生。古井泉水像母亲甜美的乳汁,数百年来一直哺育着黄姚儿女,无论孩子们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来时路。我们来到古井边,掬起一捧井水一口饮下去,感觉清冽无比,令人神清气爽。

【3】

古镇文化积淀厚重,人文历史与自然山水亲密交融,千百年来一直在滋养着我们的内心世界,这是黄姚吸引人们前来寻古探幽,以期获得心灵安抚与慰藉的缘由。

古镇庙多,牌匾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兴宁庙“且坐喫茶”牌匾,此匾成为广西入选全国的16块名匾之一。你走过锁龙桥,穿行过守望楼,就来到了龙畔街兴宁庙,这是古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精华所在。兴宁庙背靠隔江山,面朝真武山,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庙的两边有一副对联:“别有洞天藏世界,更无胜地赛仙山”。亭子右边有一幅八仙醉酒图,图上八仙醉酒栩栩如生,仿佛就要从画中一跃而出。亭上一块牌匾“且坐喫茶”,成为古镇不可多得的一件艺术珍品,这是乾隆年间当地著名举人林作楫所书。黄姚的古人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诗、书、礼、乐在他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因此,才子们经常聚集在这里品茶、吟诗、作画、写对,“且坐喫茶”是他们当时真实的生活写照。古镇还有“稀龄举案”“模范长留”“直道可风”等众多的牌匾,构成了黄姚独有的牌匾文化景观。透过每一块牌匾,你会想象起过往的沧桑历史,它能给予人文教育,给人美的熏陶,还能催人奋发令人进取。

黄姚古戏台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古戏台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最后一次维修是在清代。戏台的匾额“可以兴”颇有意思。据说,清朝乾隆年间,当地居民准备集资对古戏台进行一次重修,事前征求黄姚古镇最有名望的举人林作楫意见,他随口而出“可以兴”。古戏台修建完成后,群众请他写一块匾额,他随手就写下“可以兴”三个字。“可以兴”这三个字出自孔子的《论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林作楫用“可以兴”寓意着一是古戏台可以兴修,二是黄姚歌舞升平,兴旺繁华。两边的楹联也令人叫绝:“锣鼓喧天管弦悦耳共庆清平乐,霓裳漫舞羽曲高歌齐呼可以兴。”平日里的古戏台是寂寞的,但是每逢节庆或者到了农历三月初三,这里唱大戏时,台下摩肩接踵的看客,台上喧天的锣鼓,热闹非凡,那时戏台就是万人瞩目的焦点了。

黄姚民俗文艺丰富多样,农历七月十四、十五的“中元节”是黄姚古镇具有隆重传奇色彩的民间民俗活动。传说在远古时候,每当春夏之季,河水上涨,大雨过后,姚江泛滥成灾,人们便认为是河神在作怪。于是众人在七月十四、十五这两天晚上为了祭拜河神,在柚子灯插上蜡烛,然后将灯推进河里,以祈福来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一盏盏灯散落在河里,如同夏夜里天上闪烁的星空般唯美,顺着河水向下游飘流。柚子灯由灯头和灯尾两部分组成,在灯头前还有舞狮小船,旁边四周是从十里八乡赶来的青年男女手持鱼龙灯,一边游走一边逗弄狮子,相映成趣,整个活动持续到夜深,放灯和赏灯的人们才慢慢散归。

古镇宗祠文化十分壮观。黄姚共有宗祠或家祠11座,大部分宗祠始建于清乾隆至康熙年间,后经过历代重修,大约到民国时期形成了大体形制。其中以吴氏宗祠最富文化特色,宗祠的大门头塑有“吴氏宗祠”四个大字,闪光夺目,大门两侧塑有对联“宗开渤海,祠镇珠江”,气度不凡。宗祠分前座、后座,中间有一偌大的天井,祠内格外明亮。宗祠墙面绘制了许多山水花鸟和人物的壁画,构图美观,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当时民间的绘画水平可见一斑。抗战时期,广西省艺术馆疏散至黄姚,曾把吴氏宗祠当作课堂,如今宗祠被公布为“广西省艺术馆旧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吴氏宗祠的建筑我们可以看出,它既有岭南建筑的简朴、精致,又有中原地区豪宅的气派。不少专家认为黄姚的文化是岭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处,很有历史研究价值。


黄姚豆豉是“黄姚三宝”之一。它选用黄姚镇特有的黑豆、仙井泉水和土著人古老独特的手工艺精制而成,产品颗粒均匀,乌黑发亮,豉香郁馨,隔壁闻香,无任何化学成分,属纯天然调味佳品。黄姚豆豉作为传统特色发酵豆制品调味料,其生产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畅销广东、湖南、港澳、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在清康熙前已颇有名气,乾隆时最为鼎盛,一度成为朝廷贡品,可谓风光无限。据说光绪年间,湖南省一位叫邓宜亮的诗人来到黄姚古镇游览,当地秀才林正甫以豆豉佐菜款待,还以豆豉相送。邓宜亮高兴之余,赋诗以谢,盛赞黄姚豆豉,诗曰:“黄姚豆豉特别香,鱼仔姜丝堪品尝,此去虽成千里别,情边粤楚永难忘。”民间流传,黄姚古镇举人林作楫嗜好豆豉酱,曾经背着豆豉酱去江西上任。因此当地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县官爱豆豉,味道果然长。一餐没豆豉,下饭总不香。”在黄姚龙门商业新街,有一家御豉文化体验馆,许多游客来此游玩,都要买上几瓶,回家做个豆豉蒸排骨或者豆瓣鱼一类的家常菜,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

【4】

黄姚山多水多,碧水青山满目葱郁,在人们看来,她永远是属于绿色的。而在我看来,黄姚同时也是红色的,红色革命文化是黄姚的一种精气神,给黄姚古镇增添了无限的骨气和正能量。走过许多古镇,自然山水与风景名胜美奂美仑,让人目不暇接,有时疑为天上仙境,令人赞叹不已。但是,红色革命文化却无法随意打造,它是无数革命先辈和仁人志士的心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因此,在我眼里黄姚多了别处古镇无法拥有的精神和骨气。

在黄姚,我们参观了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这是黄姚精神和骨气的凝聚之地。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竟然是在古镇的宝珠观里。据导游介绍,宝珠观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后经多次重修扩建,它由大殿、门厅、厢房、天井、回廊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2亩多。主要用于供奉北帝、如来、观音等,定于每年农历三月三为庙会。在抗战时期,以钱兴为书记的广西省工委迁至黄姚,办公地点设在宝珠观内,领导全广西的抗日斗争,并与疏散来黄姚的何香凝、欧阳予倩、高士其等爱国进步民主人士广泛合作,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千家驹、欧阳予倩、陈劭先、张锡昌等人的倡议下,创办了临江中学黄姚分校,校址也在宝珠观内。后来,钱兴调任中共粤桂湘边工委副书记兼粤桂湘边纵队副政委,积极领导发展三省边区的游击战争,1948年11月,钱兴在怀集壮烈牺牲,时年39岁。如今古镇的小广场边,还塑有钱兴烈士的雕像,供人们瞻仰。


当导游带着我们进入工委旧址参观,面对着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件件陈旧的文物,一段段无声的文字,听着导游声情并茂的解说,恍惚间我们仿佛穿过时光的隧道,抵达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触摸到历史那沧桑而苦难的容颜。我们默诵着高士其《别了,黄姚》一诗,一时感慨万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黄姚就是他们“避难时的保姆,患难中的朋友,乱世间的爱人!”

如今,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已经成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人,都会被革命先辈和烈士们的精神所感动,从他们身上汲取信念和力量,不忘初心砥励前行。

【5】

入夜,古镇街巷两旁的路灯亮了起来,一盏盏火红的灯笼像是女子刚睡醒的媚眼,让你感觉古镇的夜晚曼妙生姿风情无限。

行走在石板路上,灯光把行人的身影投射到路面上,青石板上人影绰绰。走过白天路过的巷子,夜晚的灯光让街巷增添了一份魅惑之气,但永远没有让你产生“艳遇”的冲动,黄姚是一位安详而宁静的女子,清纯、典雅而贤淑,绝无一丝轻佻、妖艳与媚俗之气。迎秀街上有家“聚贤书院”,门前的广告牌上刻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让人触摸到黄姚人的内心世界,中国文化精神从来没有远离过他们,一直在浸润滋养着这一方千年古镇人家。

走过一家大院,你吟诵着门口那副对联:“长街藏拙朴,古镇蕴淳真”,细细品味,若有所悟。穿过一条挂满灯笼和花纸伞的小径,夜晚的灯光或红或黄五彩缤纷,你像是走进了明清时期的朦胧月色,与古人夜游小镇,不由想起古镇一家客栈门边的诗句“伴君入梦里,不知身是客,月出东门外,恰然武陵人”,你俨然就是武陵源人了。

仲春的夜晚,黄姚的游人并不很多。迎面而来的都是一些陌生的面孔,或男或女或老或少,那些清晰或模糊的面孔一闪而过,就像流星划过天际,再也了无踪迹。在古镇入口的小广场边,夜宵摊上有人在打油茶,卖烧烤,一行人便在露天的小食摊上围桌而坐。天南地北素未谋面的文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大家仿佛心有灵犀,而文学就是彼此之间最好的粘合剂。热乎乎的油茶、啤酒和黄姚桂花酒不断地端上来,一杯杯都是说不尽、道不完的真性情。山水可以再遇,人生不可以重来。也许经年之后,你会再来黄姚寻访旧时踪影,这样的情景却只能永远地镌刻在你的记忆里了。

卢纯光,毛南族,广西环江人,河池市作协会员,有文学作品在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上发表,若干散文、随笔被收入选本。

 旅游文学的小作坊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