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期间是出门游玩的旺季,孩子放假,家长们总会抽出一些时间来陪同出去游玩,于是全国各地的景点出现大多会出现人山人海的现象。这种出门游玩的活动,有人称它是“旅游”,而我更愿意称它为“旅行”。 字典上说“旅游”是在游玩中从容地闲逛,休闲而放松,是游山玩水。“旅行”则强调在旅途中恪守操行,注重言行,旨在修行。 以前因为物质条件和交通条件的原因,普通人出门的机会是很少的,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走出自己生活的乡村。现在,由于经济条件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早辞重庆午到京城已成为常态,人们的触角可以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旅行甚至成为了有的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出门在外难免与人接触,再加上多是与陌生人接触,人的本性常常会暴露无遗。有的人自私,有的人霸道,有的人粗鄙,有的人狡猾……林林总总,展现出来。 2011年暑假,我和儿子去云南游玩,到了香格里拉,带团的是一个少数民族导游。旅游大巴车一进入迪庆州,他给我们说的第一句话不是:欢迎大家来到香格里拉!而是阴笑着说:“过了这座桥,你们就是少数民族了!”然后得意洋洋的告诉我们,在他以前带团的过程中,因为有人不购物,他把对方抛在路上的“光辉事迹”。虽然后来车上也没有人被他扔下,香格里拉的湖泊、草甸等自然风光也确实很美,但是这次旅行仍然给我们留下极其不好的印象,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喜欢跟团游。 今年七月,我们几位朋友同事相约去了大西北,因为都是女同志,而且路程远,我们选择了跟团游。同车四十八名游客皆来自川渝地区,导游小王是青海人。导游可能是缺乏经验,要不就是太相信游客的自觉性,因为以前每次出去玩,导游都会说第一次上车大家所坐的座位就是以后几天的座位,大家不要再随便去坐其他人的座位。结果就有游客不自觉,后来上车就去坐别人的位置,导致产生纠纷。 最让大家生气的一件事是,参观了敦煌,由于时间耽搁得太多,接近大柴旦翡翠湖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多,导游提议:是不是就不去了,因为去了天色完全黑了也无法看见什么了,而我们赶往酒店大概就要凌晨一点钟了,让大家商量一下。车上游客都非常疲倦了,又觉得去了也看不见美景,于是几乎都建议不去了。哪知道有一家人就是不同意,说这是旅行社路线上有的景点,就是要去,看不见也要去,不去就要投诉旅行社。车上游客一片哗然、纷纷议论,有人主动站出来给那一家人做工作,讲大家疲倦了,司机也累了,去的意义不大等等。结果毫无效果,对方固执己见,非去不可。导游没有办法,全车人没有办法,对方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是不松口。最后大巴车只得从高速下道,去了黑暗中的翡翠湖,大家在翡翠湖去上了一个臭熏熏的卫生间,耽搁了半个小时,然后又绕回主路,到了酒店已经是深夜一点半钟。 这件事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让我思考:在群体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由于个性特点、价值观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对于同样的一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可能别人认为是错误的,交流和沟通也不一定就能达成共识,甚至可能你说得越多对方越反感,正如古人所说的“夏虫不可语冰”。那么这种情况又怎么办呢?恐怕我们只能学会自我安慰,以一句“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来阐释,从而把它看作是造成这个世界多样性丰富性的原因! 但是,我还是希望大家能把“旅游”看作是“旅行”,把每一次的出发都当作人生路上的一次修行!那么我们看到的将不仅仅自然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