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博系列课 | 讲给孩子的“美的历程”

 童行者 2022-01-15


什么是中国?从行政定义来说,中国就是我们脚下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中国又是什么呢?能代表中国的文物和元素是什么?它们为什么能代表中国?

人类的历史由三部书写成:语言之书,图像之书、行为之书,而这一次,我们选择用最具象的“图像之书”来启蒙孩子。


或许你已经无数次走进过国博,但那些鲜活立体的“历史”你真的读懂过吗?

跟着我们去解码这些图像背后的故事,去真正把眼界打开,感受不同时代先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世界的理解


本系列课共4节,以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为主线,带领孩子撷取个中展品,了解中国通史。跟随老师看完看懂这个陈列展,无论到中国任何一个省市的博物馆,你都能大致判断出文物的年代与背景,不再只是看个热闹。

课程根据历史年代设置,让孩子对中国历史脉络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有更清晰的认识,在中国璀璨的文化传承中切实感受美的历程。




第一课 从石器时代到夏商周:陶器到青铜

第二课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大一统:贵族之争到惨烈统一

第三课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大一统:南北对抗到盛世华光

第四课 宋元明清:士大夫们的先忧后乐




第一课

从石器时代到夏商周:陶器到青铜

仰韶文化、半坡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是不是光看这些名字就已经一头雾水了?

在你的目光被琳琅满目的展品拐走之前,我们首先要带你在地图上找一找、圈一圈,理清时代背景和脉络,是读懂文物的第一步。

陶器上的图腾与信仰

“陶,出于土,而炼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便成了器,完成涅槃,变成神态各异的样子。”



牛羊、太阳、鸟......这些神秘的图腾到底代表什么?鱼和蛙有什么好崇拜的?

相比高雅端庄的青铜器,陶器好像并不那么吸引眼球,但要是读懂了上面的图案花纹,也就读懂了那个神秘的年代,延伸出无限有趣的故事。

这只萌倒众人的“鹰”是做什么用的?
为什么众多陶器中只有它称得上“杰作?


青铜器的信息量能有多大?


高雅的造型、绚烂的纹饰、神秘的铭文......我们到底该怎么来欣赏一件青铜器?

司母戊大方鼎、妇好鸮尊、四羊方尊、“海内双鼎”都有什么离奇的身世?


饕餮是什么?为什么青铜器上的纹饰被称作“饕餮纹“?

它们和吟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女词人李清照又有什么关系?

每一件青铜器上的纹饰、铭文都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一不小心,你还会发现当年重大历史事件的秘密~~

不同文化区域下的“图像”表达

年代相近的商周,为什么文物的风格却大相径庭?

我们从它们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说起,对比两国的“国运”,你的心中自然而然就有了答案。

商并不靠海,为什么却出土了鲸鱼骨头?

背上插着四支箭的“乌龟”代表着什么?

知道商人爱占卜,没想到他们审犯人也占卜,手气决定命运......

还有许多珍贵的、有趣的、充满故事的展品,即使去上国博一百次,也不一定能被我们注意到。

课程主讲老师
子华老师

建筑设计出身,日本东京大学古建筑研究硕士,法国卢浮宫学院博士,主要学习研究西方艺术史、古罗马壁画研究。在法期间于法兰西学院组织艺术讲座,常年于卢浮宫开设艺术讲座;担任拍卖公司罗马艺术品鉴定顾问。

近年在国内组织参与文旅部、中宣部、国际对外交流中心承办的多个艺术展览的策展规划,参与嘉德拍卖的中国书画鉴定,并为北京设计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普华永道(北京)等院校学生及艺术爱好者开设中西方艺术与传统建筑讲座。

本系列课的后续三节课:

● 第二课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贵族之争到惨烈统一

● 第三课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南北对抗到盛世华光
● 第四课 
宋元明清:士大夫们的先忧后乐

将在年后陆续推出
敬请关注!


历史是鲜活的,是可以触碰的,它真实存在于每一件文物上,这些图像就是最立体的历史。

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都拥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中国的文化是由很多区域性文化组成的,这也是国博所传达给我们的,带我们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全国各地的灿烂文化。

在这样一个“读图时代”,我们不妨就选择最具冲击力的方式,带孩子走近璀璨的中华文明,了解国家历史,感受中国强大的底蕴,同时也将眼界放得更开阔,去拥抱更加多元的文化。

防疫卫生预案


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不接受来自中高风险区域的人员参加活动,如果存有隐瞒,我们将保有追责的权利。虽然我们是户外活动,很容易保持安全距离,但防疫无小事,请大家互相理解、并肩前行。
Q
&
A

Q:如何报名参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