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笛|偷桃记

 120035948@qq.com 2022-01-15

偷桃记
文/闻笛

记得学生时代,恩师黄永富老师在讲授作文方法之一“文似看山不喜平”时举了这么一个例子:

古时侯,某才子受一高官之托,为高官之母撰写祝寿诗。才子挥毫写道:“这个婆娘不是人”,詈骂起首,大大不敬,高官怒火将起。才子写出下句:“九天仙女下凡尘”,此句反转,不是人是仙女,高官怒平。才子接着写下第三句:“儿子个个都是贼”,骂完寿星骂其后代,是可忍孰不可忍?且慢!才子接着写完全诗:“偷得蟠桃献母亲”,蟠桃只应天宫有,能偷得着,也不是人,是神仙了,且偷桃为母献寿,这样的贼手段高明,于法不容,于情可嘉,高官赞曰:“好诗!”

四句诗两伏两起,如坐过山车般令人心惊肉跳,其手法非一般人可以驾驭,这个才子似乎是唐寅。我认为,尽管是大才子手笔,但语言俚俗,似不登大雅之堂,或者这本身就是民间传说,附会在唐伯虎名下而已。

诗中的蟠桃勾起我带着口水的想像:它有多大呢?像祝寿图中画的那样,比磨盘南瓜还要大吗(画中往往是大头寿星在后,前面的童子捧着一个比人身子还要大的桃。我想,要么桃是棉花做的,要么童子力大无穷)?似乎是齐白石画中寿桃碗口那么大吗?应该是的。那桃的果脐尖吻部艳红欲滴,果蒂那头嫩黄光洁,抚之,香气诱人;品之,甜蜜多汁。家乡的毛桃有这么大,该多好啊!

家乡没有蟠桃树,乡间的桃树都是毛桃树,多为村边、山沿、路侧、地头野生,少见人工种植。即使是人工移植的,也不会施肥剪枝,本来就是丢弃在垃圾堆和路边的桃核,在其落脚的地方萌芽展叶,野生野长的。倘是吃罢桃肉丢弃的桃核随垃圾移到园中,钻出嫩芽,人们爱惜,移栽在菜园边角,待它长成做树篱、做瓜棚,并不指望其开花结果的。

因为是自然生长,因而枝丫四展,花稠果密。果密本是好事,但实小,实小尤似可,还核大。

毛桃树的花是春天开放的,所谓“桃李春风”。春暖春晴日,或屋角旁、或竹篱边、或池塘岸、或村路头,斜伸出那么一枝粉红色的桃花,你会动觉眼前一亮、精神一振、激情一涌,啊,无边光景一时新!

毛桃花一出五瓣,瓣端比梅花的尖,呈淡淡的粉红色,花瓣根部略深,呈玫红色。我常想,这娇嫩的花儿是怎样先于桃叶钻出坚韧的树皮爆出来的呢?是花比叶更顽强吗?一夜风雨,满地狼藉,花是那么样娇贵呀?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加之“更著风和雨”,这也许正是林黛玉葬花时的心情。

自古人们便爱将美人与鲜花互喻,毛桃花的花瓣确实如少女的脸庞那么光洁水嫩、白里透红、吹弹可破,从《诗经·桃夭》中“灼灼其华”形容新娘美貌,到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形容少女娇容,莫不如是。

我不懂诗,只在乎它结什么果。家乡毛桃树结的果分两种,一种果肉不粘核,桃熟时用两手大拇指嵌在凹槽两侧用力掰,果肉分成左右两半,与桃核分离得一干二净,内面的果肉呈鲜艳的红色,非常诱人,但吃起来脆而不甜。另一种是粘核的,桃熟时果肉软烂,无法完全脱离桃核,果肉白色,但很甜。不知道这两种毛桃是否对应了植物学中的离核毛桃和粘核毛桃。

家乡的毛桃成熟较晚,在六月水稻收割时才熟,那么,我唯一一次偷桃子,应该是在六月了。

我们村斜对面的张罗村是两姓合居的村庄,也是我们这方百姓去当圩(赶集)、学生上初中必经之地。一条羊肠小道挂在村东面的大土丘南坡上,大土丘上生长着十余株毛桃树。也许我是放暑假时发现桃快熟了,一个蝉鸣塞天的中午,我耐不住对桃子芳香甜蜜滋味的渴望,起了盗心,独自穿过田野来到这片桃林偷桃子。

也许是桃树枝干纹理直纹多于横纹,极易从枝条萌发处攀断,因此摔痛、摔伤、摔残者多矣,民间有“桃树下有鬼”之说。我不理解的是中国文化常常是正说正有理,反说反有理,既然桃树惹鬼,为何避邪要用桃木?桃符驱邪(总把新桃换旧符),因此派生出对联。桃木剑反而成了道士驱鬼的神器,唐朝徐坚的《初学记》卷二十八引《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服邪气,制百鬼,故今人做桃符着门以压邪。此仙木也。”

熟透的毛桃尽管只是薄薄一层果肉,但柔韧皮下的果肉已化成粘粘甜甜粥状,芳香扑鼻。那次偷桃我一定是吃了个饱,甚至带了几个回家。偷桃自然怕人发现,坡下村中鸡鸣犬吠都令我恐惧,何况旁边道路不知何时有人经过呢?当年整个夏天我都是上身穿件“纱褂子”(背心),下穿四角短裤,用背心前襟兜得几个回家给弟弟妹妹吃而已,“弱水三千,且取一瓢饮”。尝过树上现摘的熟透了的毛桃后,至今我从未品尝到那么香甜的桃子。

在市场上买过水蜜桃、油桃、蟠桃,它们都很大,是毛桃体量的数倍,但它们脆则脆矣,完全没有当年我偷吃的毛桃那种粘附在桃核上吸吮不尽的香甜,人曰:夏果冬吃,未熟即采,庋藏冷库,远胜刘基之柑者也。

的确,即便是冬天,不管是水果摊还是超市中买来的桃子,其形突脐圆浑,其色黄白泛红,其香清新幽远,其味生脆微甜,刘伯温笔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橘安能与它相比?这是冷库的功劳,这也许是神机妙算的刘伯温都没算到的吧。对于不是桃熟时节的祝寿者也是好事,有鲜桃献寿,何必用面粉仿形、点红脐相代呢?

民间以桃祝寿是否与《神异经》有关呢?此书记载:“东方有树,高五十丈,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三寸,和核美食之,令人益寿。”这桃子真大,可以吃几天呢,连桃核吃了,竟能长寿。

科技的发达,交通的便利,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买到南北方时鲜水果和不是当季的水果,更大的桃,更大更甜的枣,水灵灵的樱桃、荔枝……然而,家乡那自然熟透了的桃、枣、瓜还是那么令我向往,每当果熟时节,不禁泛起莼鲈之思。

“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必责余曰:尔乃人师,安可言偷?予嗫嚅道:监考时形如木主,心猿难禁,浮想坐下诸生暑期将至,而神游乡间故土,蝉鸣之外,毛桃熟也未?因欲为文。况史上偷桃者中贤者多矣,吾以能附骥尾为荣。

《汉武故事》载:“(短人)因指朔谓上曰:'王母种桃三千年一作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矣,遂失王母意,故被谪来此。’”原来,东方朔本是天上神仙,因偷逃被贬凡间的。如此憋屈的往事竟被七寸高的“短人”巨灵当着汉武帝的面揭露出来,其窘态可知。仙桃味道如何?后文记述王母送了五枚仙桃给汉武帝吃,汉武帝留下桃核,王母问缘由,汉武帝说:“此桃美,欲种之。”其实,并非桃子味道鲜美,而是汉武帝想私种仙桃,食之长寿,可惜此桃只能种仙壤,不适宜种凡土。

许多传说都与桃有关,夸父逐日“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西游》中“乱蟠桃大圣偷丹”、八仙赴蟠桃宴……更有历史上晏婴“二桃杀三士”;春秋时齐国息侯的夫人逃离楚文王,与息侯殉情,化为桃花神;汉代将军李广“忠实心诚”,百姓赞誉其行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唐相狄仁杰为武则天推荐人才,被誉为“公门桃李”……吃桃吃的是中国文化。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桃树的故乡是中国,现世界各地种植的桃树都是中国引种的。

记得有副对联,竟然与偷桃有关,据说上联是老师出句:“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下联是学生对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许多人把这幅对联编成故事,附会成郭沫若先生八岁时发生的趣事,也有人把它附会成清康熙年间状元蔡升元七岁时发生的趣事。在“甲骨四堂”之一郭沫若或状元郎蔡升元这些名人的故事里,偷桃都是机智、风雅之事。而在我等俗辈的人生经历里,偷桃是不光彩的,是要认真检讨的。

刘禹锡曾感叹:“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哦,借问张罗村的乡亲们,那片桃树林还在吗?

2017-11-7上午监考起笔,

2019-12-5凌晨1:53续毕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教育使人富有
文学使人高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