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鄢文龙|一本芭蕉寄秋思——写在第36个教师节

 120035948@qq.com 2022-01-15
一本芭蕉寄秋思——写在第36个教师节
文/鄢文龙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看见真相,但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真相。

——《破冰行动》

我很欣赏这样一句名言。

我就是这样一个成为真相的人。

我与第一个教师节同时破土而出。

我教了36年才知道自己根本没有教书的天分,但我无法放弃,因为这时已经太有名了,已经成为一个教育界有真实名分的人。

我最怕在街上买菜的时候遇见家长。

因为家长竟然可以将我在课堂上的一节课内容如数家珍、惟妙惟肖地传达出来,甚至可以把孩子的话直接拷贝给我:

鄢老师的阅历,时常体现在课堂上。

他非常认同日本的一句名言:“组合就是创造。”

他特别喜爱犹太人的一句至理:“即使你是穷人也应站在富人堆里。”

他深谙西方的一个道理:“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他向往《论语》中那种高雅宁静的境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他总是陶醉王维那《山居秋暝》中的田园风景画卷:“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他曾与我们分享他那抱朴行藏阁的由来。《论语》中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苏轼在《沁园春·孤馆灯青》中更进一步提升了境界:“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他真的陶醉在这样的境界,就是那幅悬挂在抱朴行藏阁书墙上的书法,亦龙飞凤舞,意韵绵长:“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

我最惭愧学生对我的教育评价。

有一次,一位在班上从未发过言的学生,在回家时竟让一路哼着歌儿陶醉地哼到了家门口。

父亲听着孩子的歌儿高兴地把门打开,并顺便问孩子:“今天怎么这么高兴?”

孩子告诉父亲:“我今天破天荒在语文课堂上回答出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家长格外地高兴。好像第一次找到了自尊,第一次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第一次感到:原来教育因人而异,可以因材施教。

其实,我是向孔子学习,向特级教师霍懋征学习。

通常,我总是把问题设置在最难、中度与容易三个梯度。让60%的同学能回答中度问题,让30%的同学能回答容易的问题,让10%的同学能回答最难的问题。

问题常常以中度问题为基础,对待30%的同学,想办法在中度问题上逐步分解变容易些,对待10%的同学,则想办法在中度问题基础上加大难度,引发基础较好的同学跳起来摘桃子,进入探究性思考。

我最反对班主任的教育不公。

记得我在语文的第一堂课上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语文,只要愿意花时间,有恒心,能坚持,就一定能成功。”

结果,有一位全班倒数第一的学生,将他的广播稿交给我修改,我在阅读之后,发现没有一句话是通顺的,甚至连一个词都没有用准确。我算是开了眼界,从未遇到过这样的现象,但我并没有放弃。

我有意将评价标准拔高一个等级,遵循卡耐基的教育方法:“欣赏一个人从赞美开始”。

我并没有说这篇广播稿一无是处,而是尝试以表扬的方式说:“这篇文章写得不错,但你认为哪一个词用到最好?”

就这样,由肯定一个词到肯定一个句子到一个段落,慢慢过渡到篇。我总是尝试着用征询的语气自己先换用一个词,先造一个句子,先说一段话,暗示性地让他做出选择与模仿。结果,进步得非常快。

当班主任建议我不要把更多的时间浪费在他身上时,我却很严肃地说:“假如这是你的孩子,你会怎样?我们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虽然,这个孩子最后并没有考到大学,但因为我的公平与专注,他却成了一个真正的农民诗人,最后,带动了一批身边人的写作。

有一次,有一个学生在我办公室聊天的时候说到:“好多学长告诉我,如果你主动接近鄢老师,你一定会成为优秀的人;如果我们同学中,有谁被老师发现,他就将成为一个比我们更优秀的人。”

这样的话,好像听过不止一次,听起来惭愧,但仔细一想,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记得去年年底,一位大三的学生廖阳琦在《莲绽千瓣,香泽众人——恩师鄢文龙先生》写道:

纪伯伦在《先知》中写到“灵魂像一朵千瓣的莲花,自己开放着”,而有一人,他如云、如松柏、如莲,从容绽放,却把每一瓣都绽放得极致精彩,芬芳四溢。

他一言一行一笔,诉写着为师者、为长者、为文者的襟度、风度与广度。

他正是以他独树一帜的授课方式,言传身教,为我们带来一次又一次教学艺术的审美体验,并在教学中融入他的生活阅历,给我们带来专业知识以外的另一种学习内容——传道,授业,解惑。

课堂之上,鄢教授传道授业,尽展名师风采,以其专业而独特的涵养吸引着学生;课堂之下的交流中,鄢教授展现的是一种相同却不相似的人格魅力,一言一行的交流,尽显长者风范,不断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哲理。

鄢老师的文字以最美的样式阐述平凡万物所蕴含的哲理,以美先行,万物入文,叙述着一本芭蕉的奥妙。

师者之风,文人之采,他写荷咏柳,行走生活,聆听万物,为师者之襟度,为长者之风度,为文者之广度,恰千瓣莲花,片片盛绽,香泽众人。

有时,我在想:做一个老师,只要坚守一份娴静,心沉气净,胸有丘壑,矢志教学,你就会像李益在《逢归信偶寄》那样:

无事将心寄柳条,等闲书字满芭蕉。

更何况窗外芭蕉一本。


教育使人富有
文学使人高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