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秋更好,滟滟桂香中。暮色中,云霞衬着落日,晚风带着秋凉,天边酡红如醉,尽染江岸层林。夜色起,抬头望向天空,才发现,不知何时,一弯新月挂于浩渺的夜空。 轻柔的月光如一掬流水,缓缓从幽深的山林里泻出,流向静谧的大地。似霜般银光闪烁,似雪般纯洁无瑕,似雾般隐曜迷蒙,勾起诗人的无限遐思。 面对天上月,晏殊感叹“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范成大祈祝“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王安石期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建疑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水底月是天上月,远方人是心中人,不知这轮月亮究竟承载了游子的多少思乡、思亲之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至德元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途中与妻儿离散,只好托月儿捎去“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牵挂与问候,进而盼望聚首相依,双照团圆。 在南唐后主李煜的眼里,往事如烟似梦不堪回首,只能“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只能“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只能“春花秋月何时了”,只能长叹一江春水向东流,徒作悲怆的追忆。 穿过历史的长河,仿佛看见仙才旷达的李白,备好一壶美酒,于花丛之中斟饮,无人陪伴,于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并且,趁着良辰,与月、影相约游于天上仙境。狂荡不羁的李白 ,亦有不遇伯乐的寂寞与苍凉。 与李诗相比,孟浩然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似乎更具清新幽静之风韵。且看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好不潇洒! 月穿过云层,在松林间洒下清辉,与诗人常建相伴,成就了“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的佳句;如水的月光倾泻在定慧院,让孤寂的东坡心生感触“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而“幽人独往来”只因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月影轻移,勾起“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幽思,顿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慨叹,长忆“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欢聚。真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月如一叶孤舟,在亘古淼远的宇宙中穿行。屈原曾仰天而思“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表达对神秘宇宙最初的追寻。张若虚则透过月之升落与圆缺,知晓时间是流逝的,是生命的,他临江而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李白也曾在“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思索“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进而发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感慨。千百年来,诗人们从未停止过对生命、对宇宙的哲思。 水与月,是时间轮转与生命更迭的见证与记录者。正如苏轼所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又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在他看来,人生天地间,恰如远行客,变与不变中,生命短暂亦永恒。 水是无情的,它让“六朝旧事”随之而去,只余寒烟衰草;水是孤独的,它让马致远在“小桥流水”的诗意中凄凉远行;水是伤感的,它让欧阳修在酒醉中沉吟“愁听雨萧萧”。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看吴钩,拍栏干,高唱“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唐珙游洞庭青草湖,登客船,饮而醉,浅吟“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滚滚东逝水,淘尽多少英雄。 義之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诚哉斯言!千年以后,伫立江边,当“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旧年”时,“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此时正是,秋风清,秋月明,世事漫皆随流水,长沟流月去无声。 |
|
来自: 120035948@qq.... > 《高安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