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清云|清云日记(五)

 120035948@qq.com 2022-01-15
清云日记(五)
文/熊清云

清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学爱好者。她喜欢写,喜欢用笔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自己的情感。她经常分享自己的日记给编辑,编辑部的老师们都觉得写得朴实,写出了真性情。所以,我们一字不易地分享给读者,也期盼更多的文学爱好者能够记下你的生活,你的真实。


01

继续跟着大姐拔了大蒜。

头一次敢用铁锹起大蒜,往常不敢,总怕自己弄的不合格。谁知握着铁锹学着大姐的样子去弄,原来我也会呢。

大姐又拔了三十多把大蒜,估计又是一百多斤了。

大姐说,今天的大蒜“官复原职”一块四又退回到一块三了。

为何又跌价呢?说来话长,本来是不会跌价的,怪只怪他们村的人同行生妒,说什么另一个收大蒜的老板只出一块三一斤,看见只收大姐他们这一帮人的大蒜的老板一块四一斤,有人很不爽,暗地里打电话给老板,一定要矮一角钱才是对的。

这都什么人呀?

你要说另一个老板都出一块四一斤,为何我们的就一块三一斤,要自己的老板涨价才是对的,而不是要另一个老板踩价。

一角钱,单个去看是不多,但聚在一起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一百斤大蒜要少卖十元钱,二百斤就二十元钱。

农村人一天有个十元二十元够一日的生活费。

都什么心里啊?搞不懂。是不是变态呢?

……

吃罢了中饭,大姐说她又要去拔菜。

为何又拔菜?

因为,丽君侄女回来了,她要大姐拔点蔬菜拖到广东去。

好家伙,我们一口气拔了七种菜。

胡萝卜,白萝卜,芹菜,大蒜,小白菜,包心菜,雪里蕻。

够他们吃一阵子。

……

文苑里的云鑫要求写对联。

我是对联懂我我是不懂对联。

文苑里除了我,真的都是高手。

依旧没说一句话,但我分享了两篇日记给龚老师看了,不管会不会推送,我想我都要有兴趣就写一点吧,没兴趣就不写吧,要训练自己有一个随缘的心态,就这样吧。

02

读文苑里谌德斌老师的(山那边,有块我思念着的土地)有一点感想,究竟什么感想呢?听我慢慢道来。

还是先摘两段放这里吧,免得不知道如何开头才好,就让德斌老师的这两段做我日记的开头吧。

“以往到了这个季节,这里的每块土地都会长出绿油油的油菜苗来,人们会在地里头有说有笑地忙碌着,或是匀苗,或是中耕除草……在当时,若是有一块土地荒芜了,会被看作一件不光彩的事,让人瞧不起。

而如今,这样一片熟悉的,曾经被绿色覆盖过的土地,人们却心安理得地大面积抛荒。时代在变迁和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嬗变,不再满足土里刨食也饱人的生存之道,有些村民选择了远走他乡发展,留守家乡的则就近打工,大都在陶瓷基地上班。他们只是利用边角时间,耕种着村子近边的一些土地,虽然辛苦些,可增加了经济收入,人又觉得充实,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半工半农的生活方式。”

说实话,我也有德斌老师的同感,身为农民却要让田地荒芜,细细一想的确有愧。

但现实是残酷的,你一年到头就守着一亩三分地,真的会穷的揭不开锅。

比如说,男人抽烟喝酒女人买化妆品要不要钱?供孩子们上学要不要钱?家中的老父老母突然生病了要不要钱?这下半年送礼要不要钱?还有电费电话费医疗保险费车子加油费,反正衣食住行处处都离不开钱,那儿那儿都离不开钱。

穷则思变。

我们农民也不另外,我们在弄不来多少钱的情况下肯定会背井离乡外出打拼,这也是逼不得已的事情。

其实,德斌老师也想到了这一点,但是我还要说,是不是有点儿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呢?

嗯,的确如此。

但我必须借德斌老师的这两段话做个开头,否则无从下手。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倒希望回到从前,因为那时候没有打工一说,大家都在家种田,老人也就不孤独寂寞冷了。是吧?

说实话,我最看不得年轻人都出去了,家里就剩下老人。

别人我不说,我也没能力去说,也不敢乱说。

我就单说我的大姐,我大姐本来在广东打工,一个月有五六千块钱,两个月就胜过大姐在家用几个月辛苦劳作得来的钱。

那她为何不去打工呢?

是因为我大娘(我大姐跟大姐夫是表亲关系)要人照顾,也不是说我大娘不能自理了,是我大姐和嫂子两妯娌心肠好,看我大娘八十多岁了不让她自己弄饭。所以,两妯娌一个人轮半年,于是,嫂子出去打工了,我大姐就在家里照顾大娘。

这是能顾及老人的年轻的人。

其实我们乡下,我敢说每一个村子都有孩子们不在身边就是老人守着家的大有人在。

我在想,假若没有打工一说,老人也不用轮到老了老了,还要承受那些个孤独寂寞冷的罪。

有道是:人往高处走。应该向着美好的明天前进才是,后退干嘛呢?

好了,不写了,我该去把昨天弄好的白萝卜条压出水来,我女儿说她喜欢吃,她今天还对我说,妈妈记得放点醋顺便放点辣椒。

我说好的,一切行动听指挥。

教育使人富有
文学使人高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