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再兴|炒作高考成绩不可取

 120035948@qq.com 2022-01-15

炒作高考成绩不可取

文/陈再兴

高考放榜,几家欢乐几家愁。在往年,高考成绩一出,不少高中学校会第一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扬本校的高分考生、高上线率甚至状元,乃至各种高考喜报“满天飞”。今年则不同,高考成绩揭晓后,各地各学校都保持了“沉默”,各高中学校网站清清爽爽,环卫工人也不用因为清理满大街的喜报而抱怨。这是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对以往炒作高考成绩进行纠偏的结果,是在高考分数面前保持淡定和理性的表现,因为炒作高考成绩不可取。

炒作高考成绩是对教育的误读。这种做法是在传播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唯分数论认为,分数高是一个学生优秀的最高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状元是最优秀的学生,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考得高分的确是好事情,证明了该学生是有能力、有潜力的,并且至少某段时期在学业上是努力了,下了功夫的,夺得状元桂冠的学生更是如此。升学率高也确实能反映该校有雄厚的师资及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同时要看到,考得高分只是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其量只是在“德智体美劳”中的智方面表现突出而已;升学率高也只是衡量学校水平的一个指标,学校好不好,还要看管理如何、学生综合素质如何等诸多方面。何况考得高分乃至成为状元,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如果在取得此类成绩之后便得意忘形,漫无边际地宣传炒作,那么接下来可能是骄兵必败的结局。此外,炒作高考成绩往往在不经意间还在宣传“一考定终身”的错误理念。事实上,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核,一次闯关而已,人生今后要面临的检验,将遇到的关卡还有很多。高考分数高并不代表就赢得了全部人生;高考成绩不理想也并不意味着人生就将一团漆黑。

炒作高考成绩误人不浅。首先,会使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成为空话,会倒逼学校把一切资源和力量都向提高升学率倾斜,学生则把一切精力和时间聚焦于读书、解题,而忽视综合素质提升。最终导致大量高分低能、有才无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高分学生被“制造”出来,这些“高材生”最终无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其次,会导致教育广告化、商品化,甚至掺进虚假成分。很多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品牌效应,花钱买高分考生来撑门面。比如,有的高考状元其实之前并不在该校就读,并非该校培养的,而是在高考来临之际从其他学校“买”来的。更有甚者,一些特别善于考试的学生多次参加高考,每次都为相关学校赢得荣誉,甚至成为状元。曾出现过某地高考状元曾经在名牌大学就读过,后来又被中学买去当“考生”的怪事。然后相关学校却大肆宣传此类“成绩”,以此证明该校教育质量高。此类现象令人啼笑皆非。而且,容易使得学校之间呈现恶性竞争,不是尽心尽力去提升教学质量,而是想方设法去“挖墙脚”,扰乱正常的教育秩序,甚至互相直接或变相诋毁“兄弟学校”,使得教师这一光辉职业蒙羞,斯文扫地。一些考场高手也乐于被学校“争抢”,因为这样可以获得不菲的收益。很明显,这类高分考生、状元,和其所代表的学校教育质量毫无关系,而且对该考生前途也是耽误。何况把考试分数同物质利益、荣誉名声挂钩,这是对教育的亵渎,会误导学生的价值观。此外,过分宣传炒作学校高升学率、高分考生、状元会使得在那些在普通学校就读的学生以及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产生自卑感,同时会使那些在高升学率学校就读,曾经考过高分的学生产生“高处不胜寒”“骑虎难下”之感,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总之,在高考成绩面前,要保持淡定,多几分理性。不论是提高考生成绩,还是打造学校品牌,归根结底都要依靠苦干巧干和实干来实现,而不是靠炒作宣传就可以做到的。即使取得了骄人成绩,为了树立朝榜样看齐、向标兵学习的导向,对相关高分学生的宣传和表彰也要保持分寸、适可而止,而不能漫无边际地炒作,更不能开展虚假宣传、广告式宣传,以致于把教育功利化,导致学校之间进入无序竞争的死胡同。考得好的学校要积极向兄弟学校推广传授相关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共同提高,使学校之间呈现有竞争更有互助的良好局面。

教育使人富有
文学使人高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