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选修课,室友在逸夫楼的瑞幸点了一杯咖啡,刚喝一口就在宿舍群里发消息:“排雷了,桂花味咖啡不能点!”桂花口味?出于猎奇,我拿起室友桌子上的咖啡饮了一口,不能说难喝,反倒是有种惊喜的、久违的味道,唔,是曾经沁于鼻尖、现在流于唇齿的,桂花的味道。我同室友讲,你这杯咖啡,与我有缘。 确实能理解来自北方室友奇怪的眼神,毕竟桂花相对于她,是一种有距离感的植物。而对于长于南方小城的我来说,秋日的记忆是捎带着桂花香气的。小城多桂花,往往中秋过后,正当这样的时节,也分不清从哪一天起始,细细碎碎,幽幽谧谧的香气便在周围的空气里氤氲开来,若即若离的味道总能引得我驻足,贪婪地妄图将一树的花香吸入鼻腔里,久久地记取。远看桂花树,是满枝的、成簇的淡黄,微风拂过,细碎的落英簌簌而下,仿佛领略了一场花吹雪。白日里阳光倾泻,一树金黄如钻,分不清是日光的折射,还是丹桂的光泽。 诗人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而与我而言,桂花是一种与人世关系极为密切的植物。中学校园以桂花为校树,高三的秋日早晨从校门到教学楼的路上总能经过几树缤纷的桂花。纯粹绵长的花香总能将还在酣梦中的灵魂勾回现实,抖擞一下精神,又是为梦想而努力的一天。也时常禁不住内心贪念,手摘一簇桂花带到教室,置于课桌一角,此时的桂花便如同添香的红袖,再晦涩的公式图表中也有了诗意。很多个平淡而浮躁的下午,也会去食堂旁边的包子铺买上个刚蒸好的桂花糕,这糕点虽不拘时节四时常有,清香的甜蜜依然中和了学业的苦涩,以至于身处象牙塔中依然爱吃这样的味道。小区楼下也种有桂子,深秋季节晚自习归家,床头会有母亲精心插束的几只桂花枝,香氛入鼻,便卸下了一身风尘仆仆的疲惫。有关桂花的记忆,从未在岁月里缺席。 自儿时迁居江南以来,年年岁岁的中秋时节总有桂子相伴,印象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景不足称道,江南形胜亦说不上自古繁华。似水流年,轻轻柔柔的香气,金黄色斑斑驳驳的阳光碎影,在浮光掠影般的岁月里习以为常。离开江南,桂花一下子从中秋节气里消失了,但在帝都的中秋,也没有生出缺点什么的感觉,大概北国的秋日总是被香山红叶和地坛银杏所占据了吧。可是今天很奇怪,偶然在一杯咖啡中喝出了一丝若有若无的桂花味,像是一下子打开了封印的味蕾,清清浅浅的味道,绵绵密密的思绪,来到了千里之外细腻的土地。去年因为疫情原因开学较晚,走时院子里的桂花已有依稀的踪迹,想来这应该是头一年彻头彻尾少了桂花味道的秋天了吧,难怪赏着一样的月亮,吃着一样的月饼,却总感觉少了一种滋味。原来最是当时寻常的东西,失去时才愈加惘然。 突然记起,今年搬家到独栋小区,后院可不就栽着两株桂花吗?香远益清的花儿,我喜欢,全家人也很喜欢。刚栽下时,小妹每次跟我视频通话时总会领着镜头去看桂花树,同我想象到了金秋,桂香满院的场景。庭有桂树,亭亭如盖,荫下品茗,桂雨缤纷。草木非人,却能通人事,我欣喜之余,也时常叮嘱小妹悉心照料。然而千里之外的我却注定与后院的花期无缘了!或许再当我在庭院中驻足时,眼中依旧苍翠,独少一份幽香。想到这里,心中又多了几分黯然。于是觉察到,古代诗词中的寄托和融情,原来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形成的事情,哪有这么多技巧手法编排——只要一丝桂花味就足矣。 一首南宋的《唐多令》涌上心头: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年华如水逝去,故景依旧,昔日老友却总会出走散落,星星点点,桂花载酒的日子,终随年岁而稀薄。什么时候起,小城的桂花味居然成了奢望?不禁暗笑自己的多愁善感了--------虽无花香,但仰头月宫里的吴刚与桂,却是举目可见的好景致。而那缕记忆里的幽香,终与小城的时光与人事一并沉淀,化作一坛桂花陈酿。 决定枕着同样的月光就此睡去,梦里乘风归去,采撷一缕小城的桂花香。 |
|
来自: 120035948@qq.... > 《高安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