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山赏水 浙江篇:杭州湘湖

 竹翠兰馨 2022-01-15

湘湖

  从地铁口出来,一条公路横在眼前,往左右看了看,该往哪边走呢?就跟着感觉走一回,看看准不准。我就朝向左边走去。走了一会,看前面有一座隧道,隧道入口上方顺着拱形洞口架着“湘湖岭隧道”五个大字,隧道前的交通灯架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湘湖景区湘湖路”,走过隧道应该就是湘湖了,没错,还走对了。

  我沿着隧道内的人行道穿过,看到左侧还有一座隧道,叫“湘湖隧道”,看指示牌应该是顺着右边的湘湖路往前走。不一会儿,便看到前面有一个湖泊,那就是湘湖了。往右拐,向西走,过一座桥,跨过越王路,我来到了湖边。湘湖被誉为西湖的“姐妹湖”,位于萧山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曾发掘出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把浙江文明史前推到八千年;还有越王城遗址;这里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故里,李白、陆游、文天祥、刘基等历代名人在此留有不朽诗文。

  沿湖边走着,看到湖边生长着长剑形绿叶的黄菖蒲,非常茂盛,开着黄色的花朵,挺漂亮的。水域非常宽阔,湖水碧波荡漾。前面有一座凉亭连着走廊,凉亭为四角攒尖飞檐青瓦顶,上悬“下孙船埠”的牌匾,两边柱上悬挂着“一湖烟听棹歌远,重峦景看云影低”的对联。此联描绘了湘湖的美丽景色:一片烟水空蒙的湖面,船夫的歌声渐渐远去;重重叠叠的山峦连绵起伏,白云飘过,云影时高时低。透过凉亭,可以看到前方湖中有一座拱形桥,桥两端树木极为茂密。

  前行两分钟,来到了飞龙桥上。它的内侧是著名的“坞中之湖”水漾湖;右侧有一条水道,三面环山,青山如黛,河水与湘湖连通,水草丰茂,环境清幽。

  往左拐,踏着石块铺砌的路,不远处又出现一座高高的石拱桥,只有一个桥洞,呈半圆形,如同彩虹卧于碧水之上,与水中倒影形成一个大大的圆。桥洞每边两侧嵌一石柱,柱顶上各探出一龙头,柱上刻着对联,左边一副是“秋水长天镕落日,晴峦平野拱悬弧”,右边一副是“雪映程门垂作范, 霞飞萧邑化为桥”。桥旁空地上,有游客搭起帐篷,在里面休息。我沿石阶走到桥的最高处,向四周望去,碧水如镜,群山环绕,远山含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过了卧虹桥,是一条905米长的“湘堤”,这卧虹桥是湘堤的第一座桥。前行不远,见水边有一座廊亭,亭上悬一牌匾,题有“思魏亭”三字,此亭是为纪念魏骥而修建的。对于此人,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魏骥是历史巨著《永乐大典》的编撰者之一。魏骥生于湘湖,明朝时人,官职曾到吏部尚书,他为官清廉,为人正直,生活俭朴。七十七岁致仕居乡期间,带人疏浚湘湖,清退达官显贵私占田地,加高堤塘,修筑涵闸,造福百姓,民感其惠,颂其功绩,修建此亭,以作纪念。廊亭是极好的休息处,坐廊亭中,观湖赏景,很是惬意。

  沿着石板卵石铺砌的小道往前走,便到了第二座桥“枕流桥”,也是一座小拱桥。小道右转左转,前面一座桥上架有凉亭,凉亭一面带墙和窗,一面有石台及靠背椅,凉亭这端两边有对联“春风又剪双堤柳,镜水重开四面湖”,一个“又”字一个“重”字,抒写出湘湖经过风雪严寒后重新恢复原来的美景及作者的欣喜之情。“双堤”指的是眼前的湘堤和湖上的另一条“越堤”。凉亭的另一端有对联“入堤均赏脸,对叶偶思眉”。这座桥叫“迎柳桥”,站在桥上,春风拂面,可以欣赏杨柳依依的美景。

  往前走,你可以随时到湖边欣赏一下。湖面波光粼粼,对面,翠绿的大山的怀抱里带有仿古色彩的建筑高低错落。

       这是第四座桥叫“引鹭桥”,桥有三个桥洞,洞顶是平的,中间一个桥洞最高,一波三折,很美观。引鹭桥应该是与白鹭相关的,在这里可没看到有白鹭。站在引鹭桥上望,又是一幅幅绝妙的美景。

  前行3分钟,一座水榭立于湖边,水榭为三开间,正中间檐下悬一牌匾,上题“一镜容天”四字,意思是湘湖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能容得下蓝天,即蓝天倒映湖中。两侧柱上悬挂对联“湖光写出千峰秀,天影融成十里秋”。此榭通体黑色,青瓦覆顶,显得古色古香。走进水榭,正中间有一圆形门洞,门洞两侧及上方装饰着葫芦等镂空图案,非常漂亮。穿过门洞,前面是一个大平台,举首西望,湘湖水面极为辽阔,平平展展恰如一面巨大明镜,熠熠闪光;湖中小岛,周围群山,全被翠色浓绿覆盖,充满生机。真是一幅气势开阔,明亮秀丽的画图。

  又前行3分钟,来到了湘堤的第五座桥“望湖桥”。此桥小巧,为石板桥。过桥右转,不远处路左侧有一片青瓦顶古典风格的建筑,其间有一百零八米长的九曲亭廊,前后勾连回廊亭榭,还有曲桥流水,非常漂亮。我站在廊中凭栏观望,只见面前湖水中各色大的观赏鱼特别多,都挤成了块,有红的、黄的、白的、花的等,许多游人在观赏,人鱼相乐,真是美哉。水中立一大石,上书“湘浦观鱼”,真是一个观鱼的好地方,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行。

  

  过曲桥,到堤上,接着便是“拥岚桥”。此桥为三孔拱桥,中间拱大,两侧拱小点,桥侧长有爬山虎,已经占据了很大一片,快把桥变成绿色的了。

  过了拥岚桥,湖边立一大石,上刻“湘堤”两个红字,这里应该是湘堤的起点,我是从另一端走过来的,共经过六座桥,全是仿古石桥,比较形象地反映了宋代萧绍平原的桥梁风格。每座桥都是观湖的好位置,可以尽情欣赏“两岸好山青嶂立,一泓新水绿罗铺”的美景。

  继续前行不远,又有一座凉亭立于湖边,从所挂牌匾上可知这是“忆杨亭”,亭两侧方柱上刻有对联“十里长堤新绿满,一湖春水晓云横”,描述的是湘湖的美丽春景。此亭是为纪念湘湖开筑者宋代的杨时而建造的,杨时任萧山县令时,为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排除万难,始筑湘湖,功在千秋。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人,北宋理学家。他是古代有关尊师重道的典故“程门立雪”的主人公之一。这个故事讲的是杨时40多岁时到洛阳去拜见老师程颐,当他与另一位同学来到程颐家时,天下起了大雪,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就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程门立雪的故事贯穿了对师道的虔诚。他历任徐州、虔州司法和浏阳、余杭、萧山等县知县以及无为军判官、建阳县丞、荆州府学教授、南京敦宗院宗子博士、秘书郎、迩英殿说书、右谏议大夫、国子监祭酒、给事中、徽猷阁直学士、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职。先后就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被后世尊为“闽学鼻祖”,在“二程”和朱熹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闽学及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理学南传及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沿石板路往前走了4分钟,见右前方小土丘那边有好多建筑,我便走了过去。路边的杜鹃开得红艳艳的,煞是好看。湖边一座亭廊上悬挂着“窑里坞船埠”,亭两侧柱上悬有对联“舟中不觉青山转,埠外时看白鹭飞”,意思是说,坐在船上欣赏美景,不觉得船在前行;在船埠外,不时可以看到白鹭在飞翔。在西侧,有一座三开间青瓦房,是售票处。在南边土丘旁绿树下有一匹石马,不知是何年代的,正有一男子和一小儿骑在上面,悠哉悠哉。

  

  又行3分钟,来到一座桥旁,离桥头不远处,有一巨石,其间生长着一棵大香樟树,枝繁叶茂;周围生长着几丛八角金盘等低矮植物,八角金盘伸展着宽大的叶片,极为浓绿。这座石桥叫“梦湖桥”,是越堤的第一座桥,宋代诗人苏泂有诗《湖中》:“湘湖梦不到,今日到湘湖。草木尽春色,山川如画图。”梦湖桥先是一个高耸的大拱,利于登高望远,站于桥上,如立碧波之上,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接着是两个先高后低的小桥洞,平顶。这里是越堤的起点。越堤全长960米,比湘堤稍长一点点,与越王城山相呼应,取名越堤,寄寓了萧山人民缅怀越王勾践功绩,弘扬奋发图强精神的宏图意愿。站在梦湖桥上望去,平展展的湖面向远处铺开,一座五孔大桥将两边青山相连,远近山峦连绵起伏,一幅美丽的湖光山色画面。

  走了不一会儿,又是一座小石桥,叫“越王桥”。越王桥的两侧各有一副楹联,以卧薪尝胆和吴越战争为背景,一边是“半湖烟水鹭鸥眠,一住城山薪胆在”;另一边是“天中曾湧越吴云,水上已铺戈剑影”。

  再走,不多时,踏上了一座石板平桥,叫“定澜桥”,桥两侧湖面波光粼粼,在这里已经能看到对岸了。这是一座亭桥,叫“采莲桥”,亭这端两侧柱上有对联“香淡催荷梦,涟清浣我心”。亭的另一端也有一副对联:“几处清香萦短棹,一天疏雨滴圆荷。”

  

  

  过采莲桥几十米,便是“浣月桥”。接着,又先后跨过了“织翠桥”和“藕芳桥”,越堤上共有七座桥,以传统工艺建造,是萧绍平原桥梁文明的一个形象缩影。堤上绿树成廊,桥连着桥,水连着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将自然与历史、现代与远古连为一体。

  我又转回到了湖的北岸,来到了一片建筑区。这里有“湘湖和茶馆”“别样轩”,还有“起云阁”。“别样轩”为三开间仿古建筑,前后门上方都悬挂着牌匾,同样的行书字体,不同的颜色,一块是绿色,一块是金色,匾下两边柱上都悬挂着楹联,一副是“草尽松间宜步屐,荷香湖上可移舟”,另一副是“云叶初生高树外,雨声已到乱荷中”。这后一副是出自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池上晚雨》,全诗是:鸟纱白葛一枝筇,罨画池边溯晚风。云叶初生高树外,雨声已到乱荷中。凭阑顿觉氛埃远,回首方知暑毒空。阅世万端惟小忍,何人更事似衰翁。“起云阁”是一座二层青瓦飞檐攒尖顶建筑,一层门口两侧柱上有一副对联:“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此句出自宋代苏轼的《宿余杭法喜寺寺后绿野亭望吴兴诸山怀孙莘老学士》,全诗是:徙倚秋原上,凄凉晚照中。水流天不尽,人远思何穷。问谍知秦过,看山识禹功。稻凉初吠蛤,柳老半书虫。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追游慰迟暮,觅句效儿童。北望苕溪转,遥怜震泽通。烹鱼得尺素,好在紫髯翁。

  几幅对联都写到了荷花,这里应该是观荷花的好地方。现在是4月份,荷花还未生长出来,看湖中,倒是有不少去年荷花的残梗。据了解,这里应该是“荷花庄”,荷塘面积约有3460平方米,内有近2000株荷花,有西湖红莲、友谊牡丹莲、雪涛、彩球、二乔、少女等六个品种,花色红、白、紫、彩各色齐备。每到夏季荷花开放之际,看着满湖接天莲叶的荷花,闻着芬芳淡雅的荷香,听着公园播放的悠悠乐曲,真让人心旷神怡!

  沿着水中曲桥行走2分钟,来到了一座凉亭前,看牌匾,上题“敦颐亭”,两侧柱上有对联“水上云霞敛,舟间荷芰香”,亭为六角飞檐攒尖葫芦顶,亭台基立于湖中。

  又行两分钟,看见一座长方形凉亭坐落于湖边,牌匾上题有“风荷亭”,两根柱上悬有对联“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亭旁有一组雕塑,为“西施别越”,西施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萧山苎罗村人。公元前485年,越以其美人计献吴王,越国大夫及乡亲等在固陵港(今湘湖)送行。

  沿湖行走了四分钟,看见一座冲天式四柱三间石牌坊立于湖边,地面用石板铺砌。牌坊临水一面中间额楣处刻有“城山怀古”四个字,中间两根立柱上刻有对联“郁郁固陵一任神驰今古,悠悠越水更容思接瀛寰”。固陵是越王勾践命大夫范蠡修筑的城池,是当年范蠡屯兵、勾践自保的最后据点,现在的越王城郁郁葱葱一派祥和,成为一处令人驻足沉吟、神驰今古的古越遗址;悠悠越水也就是湘湖水源远流长,使人们的思绪延伸与瀛寰(寰球,全球)相连接。外侧两根立柱上的对联是“文种祝犹存岩壑漫寻薪胆迹,范蠡谋既遂鹭鸥闲沐苎萝风”。这一联写了四个历史人物——文种、勾践、范蠡、西施,文种和范蠡是明写,勾践与西施是暗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了吴国;西施是苎萝人,为挽救国家,甘愿献出自己的青春去消磨吴王夫差的斗志,成为越王灭吴计谋的一个环节。

  转到牌坊的另一面,见上面刻有“水流云在”四字,中间两柱刻有“虎洞衔悲方辟就春秋大业,龟山遗爱又展开烟水新图”。上联用越王勾践在老虎洞卧薪尝胆的典故,体现了哀兵必胜的道理;下联讲宋代杨时即龟山先生主持修筑湘湖的典故,颂扬当今开发新湘湖的壮举。外侧两柱对联为“古垒抹斜阳岭树幻成兵甲影,新堤摇细柳棹歌销尽鼓鼙声。”上联描写的是古战场的情景,下联则是当今世界,湘湖棹歌取代了战场的鼓鼙声,一派升平祥和,岁月静好。

  跨过“越王路”,沿台阶走上去是一处较大的平台,左右两边各有4个石雕人像,他们身穿铠甲,肃穆威严,好像当年的将士仍在坚守着岗位。这就是当年的越国王城,2500年前,这里曾是越国的军港——固陵港,越国水师在此屯兵,也是吴越交锋的重要战场。越王勾践率领五千甲士在此处山顶城堡与强大的吴军周旋,将士们为保家卫国,义无反顾。站立于此,似乎还能让人感受到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激烈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的悲壮。

  踏着台阶再上一层,是一个大的广场,地面全用石板铺砌。一直朝前走,有一个用大块条石垒成的方门,门楣处刻有“越王城山”四个红色大字。门顶上及两边石墙上还插着大纛旗,上面应该是一个“越”字,颜色已经退去。城门口左侧是高高的“点将台”,四周爬满青藤,一直耷拉到快要到地面了,碧绿浓密。我登上点将台看了看。据说这“点将台”的用处,应该是在公元前473年,勾践复仇大计即将实行,在“点将台”点兵排将,在固陵港集中了水手两千、水师官兵四万七千人,战船数百艘,一路出海入长江,直扑苏州,灭掉了吴国,一雪前耻。

  越过城门,就是海拔128米的城山,是越王勾践屯兵抗吴的重要军事城堡,比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早200多年,素有“周朝胜迹,越代名山”之称。顺着台阶往上走,右侧是一条涓涓细流,发出哗哗的响声。古道旁有“古越亭”,修建于1991年,水泥结构,仅亭檐为木结构,漆以红色。亭上悬有“古越亭”牌匾,由沙孟海书。两侧方柱上有对联“卧薪尝胆誓雪越耻,立马馈鱼智退吴兵”。四根亭梁上分别刻有“屯兵城山”“卧薪尝胆”“招贤达礼”“复国雪耻”。

  到达山顶,但见中间低四周高,高处就是当时人工夯筑的城垣,周长约1091米。城垣内缓外陡,四角有高隆台地作为了望用,仅有马门一处可以与外界相通。城内有洗马池、佛眼泉,即使旱年也不枯。此处还存有历代建筑遗迹。199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萧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共同对城垣进行试掘,发掘出一批春秋战国时期遗物,确证了其时代及性质。

  从山上下来,我继续顺着湖边走,来到了一座凉亭前。此亭为六角石亭,内立一碑,上刻“临水祖道”四个红色大字,亭入口处两边柱上有对联“黄钺初收酒满难消臣虏恨,鸟鸢乍起风高不断国妃歌”。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打败后,勾践保栖固陵,被迫向吴称臣。公元前492年5月,勾践率夫人、范蠡等三百余人作为人质入吴为奴,以换取越国的继续生存。临行前,群臣在固陵城下临水祖道祭祀路神,祈求皇天佑护。大夫文种致祝词,敬酒饯行,气氛悲壮。临水祖道亭就是为纪念这段历史而建的。

  今天,只游览了湘湖的一半,西半部分还没有去,留待下次游览吧。湘湖如纯洁少女,气若幽兰,楚楚动人。穿行于碧水翠柳之间,欣赏着湘湖那迷人的美景,感受着湘湖的平静与柔和,如同在欣赏一位温婉而娴静的绝佳少女。宋时,杨时筑堤,围塘成湖,造福百姓,“邑人谓境之胜若潇湘然”,名曰“潇湘湖”,简称湘湖。湘湖是神女化身,美若天仙,魅力无穷,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