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陆逊篇(上)——江东大族与孙策的恩怨

 金色年华554 2022-01-15

三国良将系列之陆逊(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三国良将系列文章从第一篇(于禁篇)开始至今,马上就两周年了。这么长时间过去,笔者计划中会写到的吴国武将也已经所剩不多,大概还有四分之一。承蒙大家厚爱,一些朋友留言或私信表示希望我讲讲陆逊。那么本期开始,咱们就聊聊陆逊。

把陆逊放在现在讲,第一是按照笔者创作习惯,文章的推出顺序大致按照各将领活跃时间的先后,陆逊作为后起之秀自然要后期讲。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在于陆逊地位特殊,这么重要的人物应该放在后面压压轴,也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来做准备。

陆逊的历史地位有多特殊呢?我们当今了解三国历史的主要渠道就是《三国志》,而在这部史书中,非帝王、诸侯的人当中仅有两人获得陈寿单独立传的待遇,一是诸葛亮,二是陆逊。

通常人们说某某在《三国志》拥有个人传记,这么说倒也没错,只是绝大多数人的传记要与若干其他有共同点的人合并立传,三五个人组成一章,然后作者陈寿在章节末尾对这几个人进行统一的总结概括。帝王、诸侯之外只有诸葛亮与陆逊单独成章,当然他们子嗣的传附在其后不算,可见两人在三国这段历史时期的特殊地位。

顺带一提,这也能给许多认为太史慈算是诸侯的人解释一下,太史慈不是诸侯,他只是跟东吴其他武将放一起不太适合,只好凑合跟刘繇士燮放一起。不然陈登难道也算诸侯?显然不是,只是太史慈、陈登比较特殊,历史地位又显然不够单独成章,只能跟同地区的刘繇、吕布合传。合传的原因只是有共同点,至于到底什么共同点并没有强制规定。

言归正传,咱们来讲陆逊。

文章图片1

陆逊重大事件之一——江东大族

陆逊(183-245),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江东事实上的大族很多,代表性的有吴郡四姓:顾陆朱张,会稽四姓:虞魏孔谢。不过这些大族大多数都是在东吴时期开始发迹,再延续到两晋南北朝逐渐壮大。而陆家在东汉就已经是江东顶级大族,陈寿称其“世江东大族”,这就更厉害了。接下来简单说说陆逊的家族。

陆逊祖父陆纡曾担任城门校尉,掌管京城的城门守卫部队,父亲陆骏官至九江都尉,即掌管九江郡的军队。由此可见陆逊是正经的将门之后,祖父与父亲的军中履历想必对陆逊后来的人生有不小的影响。

这里先埋个坑,很多朋友提到陆逊就会用“出将入相”来形容,这个倒没有错。但有人进一步把陆逊归到偏文官的类型,这就属于望文生义,没有真正了解陆逊。陆逊文武双全、文韬武略不假,但归根结底他还是明显更偏重于武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假如您觉得邓艾是武将,那么陆逊的武将“纯度”比邓艾只高不低。对这个观点的解释将贯穿在接下来陆逊篇全部文章,咱们慢慢聊。

陆逊父亲去世很早,于是陆逊投奔在从祖父,即祖父陆纡的兄弟庐江太守陆康处生活,这个时间大概在汉献帝即位(189)后不久。很有意思的是,庐江郡治所在舒县,周瑜家就在舒县,而且孙策也是在这期间搬到舒县。作为俗称“东吴四大都督”的第一位与最后一位,年少时竟然在一座城内生活,考虑到周瑜也是当地大族,这两人也许早就认识,想想也蛮有趣的。

因为周瑜和陆逊活跃的历史时期不同,看起来似乎有点时光交错的感觉。然而这只是错觉,其实两人只差了八岁。假如陆逊与周瑜、孙策之间此时就有所交集,并不令人意外。

然而,即便陆逊后来成为东吴的社稷之臣,追根溯源起来,陆家跟孙家竟还有极深的恩怨。

文章图片2

孙策

陆逊重大事件之二——避难吴郡

孙策年少时因为父亲孙坚常年在外征战,孙策一家暂居于寿春。后来与周瑜结识,搬到舒县跟周瑜做邻居。孙策喜欢结交当地名流,逐渐也小有名气,偏偏这个庐江太守陆康对孙策不太感兴趣,当孙策拜访时没有亲自接见,而是让自己的主簿代为见面。

其实公平地讲,人家堂堂一郡太守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之间,本就地位悬殊,即便是主簿接见也算给了面子,不能说瞧不起孙策。至于这当中是否还有史书未载的隐情不知道,仅以现有记载来看,孙策不应该对陆康耿耿于怀。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孙策或者后世为孙策找的借口,因为实在没有其他更像样的借口,就拿这个充数。

什么借口呢?即与陆康及陆家结仇的合理动机。

《三国志·陆逊传》载: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

这段记载特别有意思,称陆康跟袁术有矛盾,袁术派人攻打陆康,于是陆康把陆逊等亲属送回吴郡老家避难。袁术派的谁去攻打陆康?战争结局如何?《陆逊传》完全没提,直接跳过这段。

为什么没提,因为太尴尬了。在不久前的孙策篇系列文章中笔者就讲过,攻打陆康的人正是孙策,袁术许孙策以庐江太守位置,让孙策包围庐江足足两年,城中粮草断绝才被攻破。

陆康视袁术为乱臣贼子,不肯提供粮草给袁术,并且陆康作为太守非常得民心,孙策进攻的消息传来,城外正在休假的将士与官吏不仅没有逃跑,反而纷纷往回赶。因为城门紧闭,这些人爬墙也要进城御敌,可见民心向背。

上面提到陆逊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将领,他的从祖父陆康也非等闲之辈,这个庐江太守位置其实是陆康击败号称十万人的黄穰叛乱,凭借军功得到的,又加拜忠义将军,军事能力不容小觑。因为陆康能力不俗才抵抗孙策两年,然而也由此导致双方矛盾不可化解,结局必然是你死我活。

《后汉书·陆康列传》载: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

庐江终究被孙策打了下来,七十岁的陆康在城破一个月后去世。遭围两年导致的饥荒与战乱,城中陆氏宗族百余人死亡近半数。虽说孙策没有直接下手屠杀,但陆家对孙家已经结下血海深仇了。

文章图片3

陆绩

陆逊重大事件之三——效力孙权

陆家遭遇横祸,躲在江东的陆逊逃过一劫。虽然陆康是陆逊的从祖父,但陆康的幼子陆绩却比陆逊还小六岁,于是陆逊便帮助年幼的陆绩支撑家族门户,代其处理家族事务。

后来孙策打过江东回到吴郡,年少的陆绩却没有敌视孙策,反而加入麾下成为孙策的谋士。与其他反对孙策的士人形成鲜明对比,论仇怨陆绩比许贡、盛宪等人更有发言权,但陆绩却选择放下仇恨,接受现实。这倒也不难理解,毕竟陆家是吴郡大族人丁众多,跟孙策作对会使整个家族陷入更大的危机,而且孙策攻打庐江是受袁术命令,双方战争的爆发并非因为私人恩怨。简单来说,出于家族整体利益的考虑,陆绩选择为孙策效力。

至于陆逊,有点奇怪。因为几年前当陆绩年幼时是陆逊维持家族事务,加上陆逊年纪更大,按常理陆逊应该也有很大几率在孙策麾下效力。但是并没有。孙策在世时,始终没有任何陆逊的记载。或多或少能表明,孙策招揽陆绩是为了安抚当地大族,有给自己装点门面、显示胸怀的意思,而面对更加成熟年龄更大的陆逊,孙策还是有所提防。

建安八年(203),事情有了转机。孙策去世后江东内忧外患,孙权求贤若渴,大力招贤纳士。二十一岁的陆逊在这年进入孙权幕府,在东西曹做了一阵文秘,然后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因为海昌县是孙策自行设置未经朝廷正式批准,所以陆逊“领县事”,实际行使县长职权。

正逢连年干旱,陆逊开放官仓赈济百姓,并引导百姓努力发展生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时江东各地有许多人因为躲避战乱、迫害等各种原因藏进深山中,陆逊大力向这些人宣传宽大政策,借此招募到一支部队。显然陆逊继承了家族军事传统,不满足于为政一方,而希望在乱世中建立军功。

江东最不缺的就是各路山贼,陆逊盯上的是会稽山贼潘临。这伙山贼已经举事多年,祸害乡里而当地对其无能为力。陆逊带领自己招募的士兵前去征讨,深入险境,彻底击败了潘临,部曲也增加到两千多人。

《三国志·陆逊传》载: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余人。

通过这件事陆逊的军事才能初步显露,但,也仅限于此。一般将领立下军功等待他的自然是升官发财,陆逊却没了下文。

直到建安二十一年(216),陆逊跟随贺齐征讨鄱阳郡山贼尤突,这次战果极大:斩杀数千人,其余贼寇投降,贺齐又从中挑选出足足八千精兵,可见这次战役规模之大。贺齐因功拜为安东将军,封山阴侯。至于陆逊,被拜为定威校尉。

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混到校尉,跟陆逊的才能与表现都不成正比。以至于在《三国演义》中给人感觉陆逊是突然冒出来的人物,突然被吕蒙推荐给孙权,突然就担当大任,突然成为一时风云人物。其实不是,陆逊在孙权继位初期就已经在麾下,但因为家族的原因始终未得重用。退一万步,吕蒙偷袭荆州之前推荐陆逊统领荆州军务,这么重要的职位,孙权会在不了解陆逊的前提下,仅凭吕蒙推荐就交给他吗?当然不可能,孙权一直就很熟悉陆逊,只是没有重用或不想重用而已。

文章图片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