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公孙度篇(上)——辽东公孙氏的崛起

 金色年华554 2022-01-15

汉末群雄系列之公孙度(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很多人知道在三国时期除了魏蜀吴,其实还长期存在一个第四势力,这就是辽东的公孙氏集团。公孙家族在以辽东为核心的我国东北南部及朝鲜北部统治长达五十余年,历经三代。客观来讲在中央王朝衰落乃至分裂的汉末三国时期,公孙集团对华夏文明在东北地区的存在与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为中原地区起到很强的屏障作用。尽管这种屏障作用并非公孙集团主观有意为之,但客观的积极作用还是值得肯定。

作为公孙家族在辽东崛起的开端,公孙度的知名度并不高,因为《三国演义》干脆没有提及他,反倒是他的儿子公孙康和孙子公孙渊还稍微混个脸熟。这倒不奇怪,毕竟群雄并起的年代公孙度偏居一隅,几乎没跟主线人物发生过交集,作为小说没提他也很正常。

不过既然本系列讲历史,汉末群雄必然有公孙度一席之地,本期开始咱们就来聊聊,公孙度如何割据辽东,并且是如何统治这里的。

文章图片1

公孙度重大事件之一——两个公孙豹

公孙度(150-204),字升济,辽东郡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因为父亲公孙延得罪当地官吏,年少的公孙度跟着父亲逃到玄菟郡居住,不久公孙度便被太守任用为郡吏。

《三国志·公孙度传》载:时玄菟太守公孙琙,子豹,年十八岁,早死。度少时名豹,又与琙子同年,琙见而亲爱之,遣就师学,为取妻。

原来玄菟太守名叫公孙琙,他的儿子公孙豹在十八岁时早亡,而公孙度小时候原名也叫公孙豹,居然还跟太守的儿子公孙豹同年生。天底下竟然有这样巧的事,让公孙琙对公孙度天然产生了喜爱之情,真就把公孙度当做自己儿子一般,不仅资助公孙度上学,还帮他娶了媳妇。

也许公孙度家本就和公孙琙是同宗吧,不然也没法解释从辽东逃难到玄菟的人却被任用为郡吏。至于公孙度到底是不是小时候叫公孙豹,反正只要公孙度父子这么说,别人也很难查证。毕竟公孙这个姓虽然在汉末时期出现的次数不少,但从来也算不上大姓,“王公子孙”么,人口基数不会多。所以笔者对公孙度原名公孙豹一事有些怀疑,到底是不是故意碰瓷呢,史料没这么说,仅代表个人观点。

另外,公孙度为辽东郡人,另一位汉末诸侯公孙瓒则是辽西郡人,史料上并没有两人任何交集的记载,所以基本也可以排除两人系出同宗。

《后汉书·谢弼传》载:建宁二年,诏举有道之士,弼与东海陈敦、玄菟公孙度俱对策,皆除郎中。

建宁二年(169),公孙度被举为有道,担任郎中。这段讲的是公孙度正式步入仕途的起点。官与吏在当时指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官是朝廷任命的正式官员,吏只是被官员自行招募帮助工作的人员。其中“诏举有道之士”中的“有道”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察举制下的一个特设科目,顾名思义指的是某人因为特别有道德,而被举荐为官。相对于“茂才”、“孝廉”这种常设科目,“有道”要少见得多。

然而众所周知,察举制的一大弊端就是裙带关系盘根错节,举荐上去的所谓人才都是熟人与关系户。“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首流汉桓帝时期流行的童谣,便是对察举制腐败现象的讽刺批判。这当中的寒素、清白、高第、良将也都是察举的科目。

那么公孙度到底有没有道?咱们慢慢聊。

文章图片2

公孙度重大事件之二——任辽东太守

按照正常程序,被察举推荐的人要到朝廷锻炼考察一段时间,然后再分配到各地方或中央各部门担任官职。公孙度的尚书郎实习期满,应该表现不错,居然被任命为冀州刺史。这可是号称天下第一大州的地方,在汉末这种动荡时期刺史权力正在不断扩大,绝对是肥缺。相对应地,惦记这个职位的人自然也很多。公孙度一个出身边地的乡巴佬,何德何能占着这个位置?于是公孙度屁股还没坐热,各种对他不利的谣言就传入京城,很快被罢免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到初平元年(190),董卓成为汉朝的实际掌权者,公孙度的好运又来了。原来董卓身边有位大将徐荣正是辽东人,与公孙度是旧相识,向董卓推荐公孙度担任辽东太守。其实这件事是违反汉代官员的任职回避制度的,最基本的一条,官员不得在本人籍贯地担任长官。不过董卓连皇帝都废了,自然也不会在乎规则,加上边境郡县本来都没有人愿意去当官,制度卡得太严更不现实,所以公孙度还是得以衣锦还乡,做了自己家乡的一把手。

既然是董卓任命的公孙度,很明显群雄割据的时代正拉开序幕,辽东这块山高皇帝远的苦寒之地,更加没人注意。公孙度开始当起土皇帝,“有道”完全成了对他的讽刺。

《三国志·公孙度传》载:度起玄菟小吏,为辽东郡所轻。先时,属国公孙昭守襄平令,召度子康为伍长。度到官,收昭,笞杀于襄平市。

开头说过公孙度最初在玄菟郡做郡吏,还是因为避难才从辽东郡搬的家,所以辽东郡不少人看不起他。这当中史书没有明说的另一层原因,恐怕正是借“公孙豹”名字跟玄菟太守攀关系,才被人看不起。

辽东属国人公孙昭就故意羞辱公孙度,公孙昭做襄平县令,把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征召去做了伍长。所谓“五人为伍,伍设伍长”,这是军队中最低级最下层的军官,比大头兵也差不多。要知道公孙度好歹是经过朝廷察举制选拔的官员,这是一种莫大的羞辱。这回公孙度做了辽东太守,反倒成为公孙昭的上司,怎么报复呢?简单粗暴,直接抓起来绑到襄平的集市上公开用鞭子活活抽死。

如果以为公孙度报复公孙昭就算完,那就完全想错了,这只是开头。郡中大族凡是没有主动巴结他的,全部诛杀,史书称“夷灭百余家”,在辽东实行恐怖统治,凡是势力较大又不肯俯首帖耳的家族全部灭掉。

文章图片3

公孙度重大事件之三——称雄海东

不论东南西北哪个方向,凡是能够在边境地区站稳脚跟混出名堂的诸侯,都绝非善类。辽东也好,西凉也罢,包括东南与西南的山区,因为生存条件的恶劣加上受少数民族剽悍作风影响,这里的人天然要比中原行事凶狠。

既然公孙度曾经被许多辽东家乡的人看不起,这就说明至少公孙度家族在当地并不算大族,所以公孙度并不能像袁绍、曹操等人凭借出身来给自己增加威望,那么杀鸡儆猴的强硬手段就是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想在乱世中的辽东苦寒之地立足,公孙度的角度来说理由也很充分。

但如果公孙度只知道一味对内残酷镇压,那也不可能长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还主动向外扩张。公孙瓒和袁绍他当然哪个也打不过,他的目标是东北和朝鲜,当时北方草原上有鲜卑,朝鲜半岛上有高句丽,扶余国夹在中间,势力范围大致以吉林省长春市为中心,包括辽宁北部与黑龙江南部。

《三国志·夫余传》载:汉末,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余王尉仇台更属辽东。时句丽、鲜卑强,度以夫余在二虏之间,妻以宗女。

我们知道幽州本就人口较少,偏远的辽东郡更少。公孙瓒早期在辽西就常年跟胡人作战,辽东的情况也不会好多少。公孙度明智地选择与夹在高句丽与鲜卑两大强敌中间的扶余交好,以便在险恶的地缘形势中生存下来。《三国志》记载“妻以宗女”,《隋书》则称“以女妻之”。到底是宗族之女还是公孙度自己的女儿倒也不重要,关键在于此举展示了公孙度不寻常的意图。

扶余虽然是小国,但一介太守主动跟扶余国王搞和亲,这其实并不正常。毕竟涉及到外交领域事务,公孙度是无权和亲的。这样做就代表着公孙度内心已经对大汉不抱希望,他已经把辽东看做自家基业,并选择远离中原诸侯的争斗,而向北去跟各少数民族政权竞争去了。

《三国志·高句丽传》载:公孙度之雄海东也,伯固遣大加优居、主簿然人等助度击富山贼,破之。

随着公孙度跟扶余国王和亲,高句丽也感觉到了压力,当公孙度征剿山贼时,高句丽国王伯固竟然派部下大加优居、主簿然人带兵助战,可见公孙度在东北各少数民族势力之间游刃有余,相当强势。史书称公孙度“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

文章图片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