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谈录 | 从“心向往之”到“克难成之”——听王华平研究员讲他的化纤研究路

 凡尘过客160 2022-01-15
图片

图片

从“心向往之”到“克难成之”

——听王华平研究员讲他的化纤研究路

图片
图片

王华平

王华平,现任东华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全国纺织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五十余载岁月匆匆,饮冰数年一心为国。作为学科带头人,王华平始终如一地将解决国家发展难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作为科研使命,凭借愈战愈勇的斗志带领团队勇挑重担、步履铿锵,攻破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成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中流砥柱。

您一直以来都在从事化学纤维研究,是化纤领域的杰出专家,请问是什么原因或者动力一直驱动着您开展研究?

在机缘巧合下,我选择了化学纤维专业。中国有一句俗话:干一行,爱一行。我觉得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精益求精、做细做实、做得更好。我觉得人在事业或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尽管进展很慢,但仍然要持之以恒、不忘初心。只要一直沿着一条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或是经济发展需求的道路走下去,我相信你在这个领域中就会取得丰硕的成果,而这些成果又会激励你不断向前。比如,同学们高中学习解析几何时,一旦你解开了别人都不会的难题,你就会有成就感,自然而然就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我们的研究过程也同样如此,我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水平,或者我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它就会激励我全力以赴,从而进入一个正循环。

图片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您的科研工作始终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以废弃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问题为例,您和团队在推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道路上,遇到过哪些印象深刻的阻力或者困难,您和团队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研究中肯定是有困难的,就比如研究方向是否符合发展趋势的问题。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做到了“衣被天下”,产能和规模都是世界第一了,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要思考可持续的问题,面对每个行业中环境资源的减少,如何才能减轻环境资源负担呢?这就要求我们科研工作者要目光长远、心系未来。从我刚开始涉足再生循环领域,到成立再生循环专业委员会,再到成立再生循环技术创新联盟,这个过程始终要求我们做到需求明确、方向明确、目标明确,这也是一大难点。在实践中,我们在使用物理法回收废弃纺织品的时候结果不尽如人意,无法做到长期循环使用,也就是说达不到原生要求,只能降准使用。所以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实现永续发展,第二个问题是再生循环中会产生许多副产物的安全性问题。鉴于此,我们使用了过滤分离、聚酯增链、真空蒸馏和负压蒸馏等技术重构了工艺生产路线。顿时,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不懈的努力之下,我们最终的产品不仅可以实现永续循环,还能完全除去有害物质,保证其更原生。我们还让有色的染化料也参与循环利用,既减少染色的负担,又能节约资源、更加环保,这也是我们的附加效应。

图片

在开展研究的基础上,您是怎样带领团队将这些科研成果接轨产业,从而服务经济社会需求的呢?这项科研成果在当今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我们之前做科研主要是在循环经济角度上谈意义,实际上是要加强资源利用。现在对我们来说,意义更加重大的是国家的“双碳计划”: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如今纺织品的循环回收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包括我们纺织行业的“双碳计划”也被明确了,五大主体技术之一就是再生循环,它主要有两层意义:从社会层面来说,是低碳排放;从产业层面上说,循环再生可以为将来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奠定一定基础,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系列更高端的、可再生循环的、功能化、差别化、专业化的产品,促进消费的同时也能支撑其他领域的发展。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运动品牌,包括李宁、安踏、阿迪达斯、耐克等都在使用再生产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将来的纺织产业,循环经济会占据半壁江山。

图片

作为材料学科的传承者,您认为青年一代大学生在思想建设和学术科研两个层面上,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从思想建设上来说,我就想强调一句话:一个时代做一个时代的事情。比如说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更关注产业的发展。将来进入创新时代,就更加强调科学技术创新。所以我们希望青年一代大学生能够建立创新意识,在科学创新中敢于提出问题,不追求标准答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但实际上真正的创新要敢于质疑,比如说我们穿着舒适性的问题,都是跨专业的人提出质疑。所以我认为创新,一是要以创新为己任,二是要敢于找出问题。

从学术科研上来说,在科研的道路上仍然要强化基础学科的学习。通常,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学习框架的束缚,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主动去学习,将知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希望同学们将来做科研的时候,要学会静下心来虚心求教。同时,还要注重能力体系的培养。我们不仅要能找到问题,还要能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强化学习效果。举个例子,我读大学的时候,相比其他同学5页左右的实验报告,我可能会用到15页到20页纸。同样做一个实验,我做了更多的数据,做了更深入的分析,把原理搞得更清楚,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成就感,我也有了动力做更多的研究。这也是提醒同学们将来接触X光、电镜等高端仪器,一定要敢于亲自动手。因为所有的事情从制备体系到建成体系都要依靠自己,知识和能力都依赖于根植于自己适合的方向和兴趣点。

我建议同学们首先要保持学习的心态,抓住发展的机遇,主动求索、积极探索,这样你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有了兴趣这一动力,学习过程就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其次,希望同学们可以提前进入实验室,和老师、师兄师姐多交流,提前解读、分析某些领域的科技进展进程。最后,用心思考这些对我们的工作能带来什么启发?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能在另外的方面做些什么突破?

图片

塑形铸魂,

听“师者”以初心使命

“传道授业解惑”

文字整理:吕骏、段怡雯、张彬龙、张毅海

排版:王宇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