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逐渐繁荣富强,诞生了越来越多的行业。 然而在当时那个信息闭塞的环境之下,人们对于“网红”这个名词还是非常陌生的,毕竟当时的电视都是奢侈品,非常少见。 尽管如此,在河南豫东地区却诞生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网红”,这位网红出名的方式不是卖唱,也不是卖跳,更不是靠夸张吃饭的方式博取大家的眼球。 那么这位被称为“流浪大师”的网红,是靠什么样的方式获取流量密码的呐?他的事迹又为何会在2021年又被大家歌颂呢?不妨紧随下文一一看来。 学业蹉跎,无缘大学这位有着“流浪大师”称呼的网红叫王耀军。从流浪大师的真名不难看出他的出身年代,他出生于1945年7月17日。王耀军家庭环境也很普通,甚至贫困。他的老家就在河南省杞县圉镇石店村。 贫困的家庭并没有挡住王耀军勤奋学习的热情。王耀军从小就非常聪明,加上读书非常踏实刻苦,因此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如果按照正常的轨迹发展下去,王耀军不出意外地可以考上当时的杞县第一高中(圉镇高中)。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据说当时有一种说法:“王耀军参加高考后,成绩非常优秀,是当时县城的第一名,以他当时的成绩考上大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却被人顶替了名额,最终无缘大学”。 这个说法其实是错误的。王耀军的真实学历其实是初中毕业,高中都没有念。看到这里大家不禁会发问:王耀军的成绩不是一直都很不错嘛,怎么会连高中都没有考上呢?这里面难得发生了什么隐情? 王耀军出生于1945年,而恢复高考的时间是1977年9月份。此时的王耀军已经33岁了,在这个年龄阶段参加高考的人数非常少,加上王耀军的真实学历是初中,所以王耀军想考大学就必须先考高中。 王耀军的人生轨迹就在他考高中的时候出现了偏差,当时王耀军参加中考的时候,恰好自己身体不舒服,病情严重,耽误了他参加考试,因此王耀军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升学机会。 但是王耀军没有放弃,而是选择来年再战。为了能够取得好成绩,王耀军拼命复习,但是在第二年快要中考的时候,王耀军家中父亲病故。 孝顺的王耀军无奈回家为父亲办理丧事,因此又失去了中考的机会。 王耀军本想继续复习,准备来年的中考,但因为父亲的去世,让原本贫寒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因此王耀军的高中梦破碎了,大学梦更是遥不可及。 外出游历,自学成才虽然没有考上高中,回家务农的王耀军依然没有放弃自己,每天在农忙的闲暇时间都会拿着书本学习,以及不断地练习写字。王耀军的这一举动也被村民戏称为“庄稼地里的大学生”。 后来在20世纪70年代,毛主席的思想争先被大家学习、歌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圉镇要招录两名有文化的人担任毛主席著作辅导员,主要工作就是宣传毛主席的思想。 王耀军对此事非常上心,因为王耀军本身就有初中学历,加上出口成章,很有文采,就主动找上了公社推荐自己。 当时全公社从各个大队里面挑选出来了3位候选者,其中就包括王耀军。王耀军本以为自己板上钉钉了,一定有自己的名额。然而结果却出乎王耀军的意料,公社最终公布的名单没有王耀军。 结果出来后,王耀军一时难以接受,多次找公社领导反映,但最终反映的结果石沉大海。考学失败,加上求职失败对王耀军的打击很大。 此时的王耀军,上有老、下有小。王耀军心想:“自己这辈子考大学无望了,那么自己还有儿女,一定要供他们念书,了却自己没有考上大学的遗憾”。 当时的农村条件落后,继续务农很难有出头之路,因此王耀军决定外出谋生。 王耀军外出谋生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凭借着自己的学识和一手好字仗“笔”走天涯。因为王耀军行走范围广泛,且每到一处,总会在一些墙壁上留下自己的墨宝。 因此,一些广告商就找上了王耀军,想让王耀军为自己打广告,并给予一定的酬劳。 王耀军心想:“既能写字,又能赚钱养家,何乐而不为呢”。就这样王耀军的足迹在短短几年间就遍布河南豫东地区,成为了豫东地区百姓心中的“网红”。 王耀军在游历期间,也写过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比较出名的就有《拾柴》:“拾柴路过学校门,儿子羞颜似红云。子嫌父低人一等,父怕儿学不如人”。这句诗词鼓舞了许多因家庭贫困感到自卑的学子,让这些学子重新燃起斗志。 王耀军游历的地方不仅仅在河南地区,甚至在北京都小有名气。20世纪90年代王耀军流落北京街头,被民警拘留。 民警得知他是“流浪大师”王耀军之后,便开玩笑道:“听说你才比曹植,只要你能现场作诗一首,就放了你”。 王耀军听罢,立刻脱口而出:“大鹏锁囚笼,有翅难飞腾。眼望幽燕地,欲游在梦中”。民警见识了王耀军的厉害之后,居然真的将王耀军给释放了。从此王耀军又开始了他那“周游列国”的生活。 无私奉献,热爱祖国走南闯北的王耀军衣着破烂,打扮不修边幅。时常被河南地区的人当作是一个乞丐或疯子,甚至于将王耀军比作一个坏蛋。 许多家长告诫孩子:“出门遇到王耀军,一定要远离他”。由此可见王耀军在一部分人心中是一个坏蛋、乞丐的形象。 其实真实的王耀军不是一个乞丐或坏蛋,只是形象比较邋遢而已。王耀军有着济公般的打扮,但同时也有着济公般的菩萨心肠。俨然就是行走在河南的“济公”。 比如说王耀军经常会用写广告赚来的钱资助穷困孩子读书。有时候还会到一些学校中去进行义务演讲,王耀军的演讲内容朴素又贴近实际生活,很接地气。因此不少同学在听了王耀军的演讲之后,大受鼓励,从此发愤图强。 王耀军为了能够鼓舞同学好好读书,甚至自掏腰包购买了许多写字本送给学生,并在本子上赋诗一首。 诗词的内容多是积极向上的。王耀军这么做的目的也很单纯,就是想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有一个更美好的将来。王耀军的这一举动,也让他被评为了“校外义务辅导员”。 1995年,在民族英雄吉鸿昌的100周年诞辰中。王耀军为了宣传吉鸿昌的民族精神甚至自掏腰包做了一幅几十米长的横幅,告诫人们不要忘记过去那段屈辱的历史。 除此之外,当王耀军后来来到兰考县的时候,还专门给中共优秀党员焦裕禄立下了一个石碑,用以表达自己对焦裕禄的尊敬和敬仰之情,同时也给世人做榜样,向优秀的人学习。 综上所述,王耀军是一个心系学子,心系国家的爱国之人。在王耀军游历的过程中,又潜移默化地将这种爱国之情传达出来,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诗满天下,后人追悼2004年,有人在公交车上遇到了名满河南的王耀军。于是这人打趣地问道王耀军:“听说你是毛主席的弟子,也想去竞选总理呀”。 王耀军回答道:“有啥不可以,我也是中国的合法公民,如果我要是竞选上了,第一件事就是把首都搬到杞县来”。这句话引起了公交车上的人哈哈大笑,大家都被这个风趣幽默的老头逗笑了。 然而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定数,挣不脱的自然规律。流浪大师王耀军也不例外,2012年3月份,王耀军因肝病去世了。 ![]() 这个行走在豫东大街小巷的活济公就这样离开了人间,从此人们再也看不到那个手提石灰桶和扫帚的老年人了,只能通过王耀军生前留下的墨宝来追忆他。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2021年,时至今日,王耀军留下的诗词依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2021年12月16日在河南省开封市政协四楼会议室举办了一场名为“杞县民间诗人王耀军诗集研讨会”。 这场研讨会上,既有开封市原政协副主席王树强,也有开封市古都学会会长郭书学出席,同时也包括了开封市部分专家和学者。 这些人聚集在会议室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对流浪大师王耀军的案例及其创作的诗词进行讨论分析。 这场研讨会让世人认识了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生动的王耀军。王耀军在当地村民看来是一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抛家弃子的懒汉。 但真实情况却并不这样,只能说王耀军本人的胸怀和志向远大,为了实现自己“周游列国”的梦想,王耀军无奈选择了离家出走,因为在老家他只能做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样的日子并不是王耀军想要的。 ![]() 王耀军留下的诗词多为积极正面的内容,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在王耀军游历期间,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快速发展。因此王耀军的诗词创作来自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历史代表性。 这场会议还分析了王耀军这种现象诞生的条件。杞县自古以来就有“诗乡文国”的称号,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杞县圉镇历史上诞生过中众多有名的文人,如一代文宗蔡邕,还有蔡邕的女儿蔡文姬。 王耀军的老家离蔡文姬的故居只有两公里远,因此王耀军很小就受到了当地历史文化熏陶,开始学习写作诗词。 最终得出结论,王耀军现象的出现离不开杞县,是杞县历史文化传承的必然。王耀军出生在杞县,长在杞县。写的诗词贴近百姓生活,广大人民喜欢这样有趣的人。因此王耀军现象也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 ![]() 结语草根出生的王耀军纵使没有考上大学,但依然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出了自我。艰苦的流浪生活并没有中断王耀军的理想,反而让王耀军的创作更上一层楼,成为了小有名气的“网红”。 纵观现在,出现了一大批靠卖丑、夸张的表演博取眼球的网红,这些人传播的价值观念,散布的信息严重威胁了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这些信息中不乏有暴力、低俗等内容。 流浪大师王耀军这样的网红才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网红,纵然他不修边幅,但他有一个干净爱国的灵魂,并积极的鼓励学生读书,歌颂美好的社会。这种网红才是社会需要的。 ![]() 参考文献李济民《墙上诗人王耀军》东方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