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洱茶“升职记”

 雾霭霾 2022-01-15

明朝洪武十六年,朝廷下令将“普日”改为“普耳”,明朝万历年间,又改“普耳”为“普洱”,而这里产出的茶叶,就称为普洱茶。

此时普洱茶不仅得到正式命名,而且形成了独特的“蒸而成团”紧压工艺,之后得到蓬勃发展,甚至还出现在了诸多历史文献中,成为了云南茶的代表。(“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有车里一头目居之。”《云南通志》)

明朝时期的普洱茶还只是“深闺人未识”的地方茶。到了清朝,才是普洱茶的大时代。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宫廷将普洱茶列为贡茶,视为朝廷进贡珍品。清乾隆六十年,定普洱府上贡茶4种:团茶、芽茶、茶膏和饼茶。其后,清政府又规定,贡茶由思茅厅置办。

图片 

作为饮茶爱好者的乾隆,在位时期,宫廷所用的茶叶数量自然是最多,品类也是最全的。特别到了乾隆晚期,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

龙井多在每年四、五月间赏赐,赏赐的对象多为宗室重臣;而产自福建建安的郑宅茶,大多赏赐给了蒙古王公。这些茶品中要数云南来的普洱茶,赏赐对象最广、数量最多。可见,清代朝廷通过岁贡茶、年节贡茶的渠道,获得品种多样且数量可观的上乘佳茗!

关于贡茶的采办是非常认真的,清朝皇家饮用的贡茶沿用明制。《清会典》当中规定:“礼部照会产茶各省市政司,每年'谷雨’后十日起解,定限日期到部,延缓者参处”。

图片

普洱六大茶山和其他一些产茶区的少数民族,均以茶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和物物相换的对象,所以几乎处处种茶,户户卖茶,马帮塞途,商旅充斥。采制贡茶讲究“五选八弃”,即“选日子、选时辰、选茶山、选茶丛、选茶枝;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食虫、弃色紫”。

每年向清宫进贡普洱茶的定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前后历时近两百年。皇用贡茶储存在清宫内的“茶库”里,此“茶库”据北京王郁风先生考察,在今天北京故宫东面的永和宫东。根据清宫史料记载:宫廷茶库设有多名专职官员进行管理,说明了清皇朝对于贡茶的重视程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