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会宁康家庄的调查报告 || 作者 七十里铺​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2-01-15
关于会宁康家庄的调查报告

作者  ||   七十里铺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登双堡子梁记》《那年父亲送我上师范》《大美袁岸我的家》《初冬时节到福州》《川北漫游记》《车道岭上访御风》《狄道那些年》《华家岭忆旧》《月在2021年的中秋时节》《2021盛夏:青岛日记》《大坑:一个渐行渐远的村庄》《四进青海记》《会宁康庄旧事之“光荣支援农业证明书”》


1. 关于村庄规划。我们老家全局很好,局部有好有不好。村庄的名字叫康家庄,村里贯通南北,长约三里的那条土路叫康庄大道,名字是非常吉祥的!所有人家的庄院都是依山就势建的,全部座北朝南,其实整个庄子的主山是东山。庄里人的院子有的建的很规整,很温暖,有几户人家的庄子已经废了。全部以土木结构四合院为主,有个别的砖木结构,尚有个别的土窑洞。

2“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主席讲的太对了。我们这里主要就是缺水,人畜饮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通过“121”雨水积流工程解决的,种地保水保墒的问题主要是本世纪初开始通过推广地膜覆盖逐步解决的。吃水以窖水为主,吃习惯了也挺好的,有时候有个别庄里人到城里去,吃了一两次自来水还会不习惯拉肚子的,这主要是个体身体差异。

3关于发展战略。是坚持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好还是坚持走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子好,这还是一个需要认真琢磨和研究的问题。有的人家已经搬走了,地已经不种了,人已经城镇化了,但户口还留在村里。有的人家正在努力通过种地和出卖劳务增收致富,想着尽快把土坯房改建成砖瓦房,以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4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衡量,我们老家大概已是脱贫村,没有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现在发展的问题主要是解决好个别户的脱贫问题和怎么样保证和全国全省同步小康?困难主要是这通村通社的土路要硬化,山上还没有绿化,土坯房家家皆是,大多数缺乏抗震措施,沟道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有时候水吹的会无路可走,产业培育上以种包谷种洋芋为主,增收的空间还比较小,去年的冷子下的劲大,弄的户户基本上绝收,今年大家在继续搞好劳务输出这项“铁杆庄稼”的同时,也指望天气好再不要下冷子。

5教育工作全庄人从上世纪七七年恢复高考开始一直都抓的很紧。庄里目前空的这些庄院,有些就是娃娃全部考上大学之后慢慢空下来的。最近经调查,全庄就近上小学的只有两个娃娃,其他的几个娃娃都到乡中心小学或城里念书去了。庄里六七十年代建的完全小学已经废了,全大队七个生产队就保留了一个小学,学校离庄子五里,这两个娃娃就到大队部所在的这个小学念书去了。那个小学一共三个学生,康家庄的学生就占了三分之二,比例还是非常高的,这两个学生娃每天庄里有小汽车接送。

6关于交通,距最近的国家通乡油路还有七里路,路基是几个念书出去的庄里人自筹资金或捐资修的土路基,因筹资困难还没有硬化罩面。道路线型也是庄里人自己弄的,也不是非常科学,但总的来说是已经彻底解决了过去没有汽车路可走的问题。现在庄里小汽车已经发展到有十几辆,轻载货车也可以进庄。

7关于地名及历史文化。现列举几个主要的,如双堡子梁、双堡子湾、圆嘴、前岔湾、塌窑湾、谢家梁、小湾对面子、切刀把、油房沟、大沟里、前头地里、斜路上、麦地沿山、五条岭、丁家窑、庙湾里、上川来等等。从地名分析,就是像啥叫啥,文化积淀不太深,从双堡子梁上的双堡子分析,历史好像应该上溯到秦朝,从六七十年代修梯田时挖出来的很多老坟看,很早以前此地既有人居住,以前也可能不叫康家庄,历史记载中间这就有了很长很长的断代,弄不清楚了!

夜深了,再不能胡谝传太多了,以后再说吧!

作于2018年5月12日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