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聚奎:55年未授衔,3年后被补授上将,朝鲜战场上搞出大发明

 麦田忠实守望者 2022-01-15

他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上将,在军阀队伍中当过兵,参加过北伐;他救过彭老总的命,活捉过国军师长;他26岁当师长,飞夺泸定桥战斗是他指挥的;他在抗美援朝的时候发明了一种"秘密武器",极大地壮我声威;他在1955年没有得到授衔,1958年单独被补授上将,他是我军优秀将领,他就是李聚奎。

被单独补授的大将

林冲夜奔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对于在战场上南征北战的将军来说,则可以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

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谁不想在胸前别上点勋章,肩膀上多几颗将星?

在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的时候,那些久经沙场的将领没有一个不充满期待,很少人会不在乎这样的荣誉。

但是我军优秀将领实在太多,不可能人人都得偿所愿,所以有人不认同所授的衔也在所难免,为此有好胜的“攀比心理”,实属正常。

然而有一位将军却与众不同,此人便是我军将领李聚奎。

1955年7月,李聚奎突然接到国务院通知,要他去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此刻离我军授衔还有两个月,通知来得有点突然。

李聚奎早就听说举行授衔仪式即将举行,作为一名戎马一生的将军,就像十年寒窗的学子渴望金榜题名一样,谁不渴望受到认可呢?

可是他没有丝毫犹豫,便卷起铺盖去上任。

1955年9月27日,授衔仪式在北京举行,名单上没有李聚奎,没有人知道将军当时的心情,但是那天晚上他一定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1958年建军节前夕,他收到一份意外的惊喜,被补授上将军衔。

李聚奎这个名字,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会单独为他单独授衔,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功劳?

今天,让我们循着将军的足迹,去了解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勇救彭德怀

1904年12月31日,李聚奎出生于湖南安化兰田西坪村一个家境还算不错的农民家庭,他7岁就上过私塾,在开国上将中算得一个能文能武的将军。

1926年9月,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8军工兵营(后编入湖南独立第5师),它属于军阀唐生智的部队。

由于他肚里有墨水,在部队里很受上司赏识,不久就被提拔为班长,连长对他说:"小伙子,你很机灵,也有文化,有勇气。跟着我好好干,前程无限!"

可是,1927年蒋氏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抓捕共产党人,革命处于低潮,全国一片白色恐怖的时候,李聚奎却做出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放弃锦绣前程,跟着湖南独立第5师1团团长彭德怀干革命。

他在1928年7月参加了平江起义,不久就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他参加的党小组会上,他义无反顾地说:"我把一生都交给党了,党叫干啥就干啥!"

但是不久之后,起义军就遭到围剿,当时的形势像那句诗中所说"黑云压城城欲摧",很多人对起义的前途产生动摇,发出了"红旗还能扛多久"的质疑。

当时起义部队撤退至一个叫白沙的地方,彭德怀召开会议,为大家鼓劲打气。

正说着,站在队伍前排的一个人突然飞身而起就夺走了彭德怀警卫员的驳壳枪。

李聚奎看清了,此人名叫雷振球,是一个小队长,那些天一直散布起义没有前途的言论。

现在雷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对前途悲观,要加害彭德怀后投靠国民党,享受富贵荣华。

由于雷是个老兵,身手敏捷,所以警卫员瞬间被他缴械。

雷振球夺枪之后,打开保险就要向彭德怀射击。

说时迟那时快,李聚奎一个箭步冲到了雷的面前,将他扑倒在地,枪也摔了老远。

与此同时,身边的大队长黄云桥掏出手枪,对准叛徒,随着一声枪响,雷倒在了血泊中。

多年之后,彭德怀还说:"当初要是没你那一扑,我就不会站在这里!"

气死敌师长

1928年12月,在彭总的率领下,红5军进军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4军在宁冈会师,他在那里见到了朱德、毛泽东。

朱德问他,当红军要具备哪些条件,他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朱德告诉他:"当红军要有三条,一不要钱,二不要命,三不要家,有这三条才能当好红军。"

李聚奎当时把每一条都牢记心里,在关键时刻总会想起这句话。

1932年12月,蒋介石调兵遣将,集结40万兵力向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

1933年2月,红一方面军约7万人,在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周恩来指挥下决定主动出击,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

身为红7师师长的李聚奎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作战任务,两天没有合眼,指挥全师冒雨进入位于江西宜黄南部大龙坪的伏击阵地。

这里两侧全是大山密林,再加上天气不好细雨连绵,整个战区大雾弥漫,能见度很低,敌军52师没有发现异常,全部进了红军伏击圈。

但听李聚奎一声怒吼,红军像猛虎下山一般扑向敌人,又像一把利剑,将敌人斩为几段,敌人后退的路也被牢牢堵死,所有的敌人都成为瓮中捉鳖,插翅难飞。

陷入包围圈的敌军被打得晕头转向,像没头的苍蝇乱跑乱撞,很快就乱了阵脚,失去了抵抗意志。

战斗进行几个小时就结束了,敌人不是被消灭,就是被俘虏,可谓干净利落、大获全胜。

半个小时后,红一军团指挥部的首长们就接到前线报告,说52师师长李明束手就擒,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不相信是真的。

可是,才过一会儿,李明被几个红军战士押着,送到军团指挥所,后面还跟着红七师师长李聚奎。

等李聚奎走进指挥所的时候,被聂荣臻一把抱了起来,在屋里转了几圈,同时一边高喊"李聚奎好样的,红军万岁!"

保卫局长罗瑞卿在一边直揉眼睛,胜利太突然了,仗打得太完美了,因为我军只有46人伤亡,就干掉了敌人一个师,大大出乎意料。

不但我军指挥员不敢相信,敌师长李明也像做梦一样,堂堂国军师长,稀里糊涂就当了俘虏,叫人情何以堪,他的情绪低落,不吃不喝,钻到被窝生闷气。

此战意义非凡,为粉碎第四次围剿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此李聚奎受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表彰,荣获二等红星奖章

要知道这个奖章可不是随便发的,只发给"在某一战役当中曾经转移战局而获得伟大胜利"的人员。

由此可见,李聚奎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的出现表现,起到了扭转战局的作用。

走在伟人前头

大龙坪之战不久,李聚奎担任了红一师师长,刚上任,蒋介石、陈诚就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

1934年2月,李聚奎指挥杨得志的第一团,连夜冒雨疾奔福建建宁西北的三甲嶂,迅速抢占制高点,他们阻击的是国军王牌陈诚的部队,而且还是三个师。

国民政府军队不但装备精良,还有飞机大炮掩护下,可是面对敌人一轮又一轮的进攻,我军依旧牢牢控制制高点,把陈诚气得发疯,差点枪毙自己的师长。

战后,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红星报》上撰写了一篇题为《把第1团顽强作战的精神发扬光大起来》的社论,号召全军指战员向红1团学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动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伟大长征,李聚奎临危受命,为党中央充当开路先锋,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为中央红军主力保驾护航,为红军北上清除障碍,屡建奇功。

1935年1月,对红军来说,是最严峻的考验,当时中央红军长征向前行进的时候,一道天险横在面前,前面是汹涌澎湃的江水,后面是虎狼一样的追兵,对岸还有敌军以逸待劳狙击,局势可谓是危如累卵。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李聚奎挺身而出,指挥杨得志的红1团冒着枪林弹雨,突破乌江,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让红军再次化险为夷。1935年5月,红军再次濒临险境,被大渡河挡住去路,当年太平军将领石达开就是在这里英雄末路,全军覆没。

蒋介石调集重兵在这里布下天罗地网,叫嚣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红军再次面临生死考验。

毛主席问李聚奎:"蒋介石想让我们当石达开,你看在怎么办?"

李聚奎一拍胸脯说:"有我们红一团在,蒋介石就是白日做梦!"

在此紧要关头,李聚奎指挥下,红军再次创造奇迹,杨得志亲自组织了17勇士驾船突破敌人防线,强渡大渡河,“消灭”红军的美梦再次落空。

对于红一团的表现,毛泽东非常赞赏,他对李聚奎说"红1团在这次大转移中是立了功的,你们一直走在我的前面。"

红军到达陕北,中央曾经对长征做了总结,周恩来夸杨得志的红1团是"天下第一团"。

杨得志回答说"强将手下无弱兵!都是李师长领导有方"。

千里走单骑

1937年,是李聚奎一生最难忘的一年,谁也不会想到一个红军师长成为孤身一人,更没有想到他为了找组织沦落为“乞丐”。

事情的渊源还要回到1936年10月,当时中央军委制定了宁夏战役计划,目的是建立河西根据地和打通通往苏联的道路,这个计划由红四方面军组成的西路军执行。

西路军渡过黄河的时候,遭遇到驻守甘肃、青海的"马家军"等13万余人的包围。

1937年1月,西路军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几乎全军覆亡,李聚奎孤身一人,从尸体堆里站起身来,他跌跌撞撞往前走,用尽浑身力气逃出魔爪,跌倒在一个老百姓家门口。

从里面走出一个大妈,看到他穿的红军军服,马上明白了怎么回事,她让李聚奎换上了自己儿子的衣服,要他在那里暂避一下。但是李聚奎晚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的心情无比沉重,他要找到组织,为失去的战士复仇。

他把红星奖章藏到袜子里,打扮成一个蓬头垢面的叫花子,披星戴月上路了。

白天他躲在山沟里不敢出去,夜幕降临的时候,就专门拣人迹罕至的地方前行。

累了就扑倒在荒郊野外,饿了就向老百姓讨口饭,醒来之后,继续拄着打狗棍,带着干粮袋子向北走。

就这样,经过50多天的逃亡,经过了千难万险,终于到了陕北根据地。

见到毛泽东,他欲言又止,满是愧疚,说不出话来,刚说了一句"主席",就哽咽了。

毛泽东大手一摆,说:"你是千里走单骑的关羽,虽败犹荣!"

发明新“武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跟世界上装备最好的美军开始了一场殊死搏斗,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

美军装备精良,拥有制空权,我军是万国造武器,缺乏机械化部队,前期也没有像样的空军。

不要说打仗,就是补给都成问题。

美军吃香的喝辣的,奶酪、香肠、巧克力,还有可乐、咖啡;我军粗茶淡饭都吃不饱,有时候还会断粮。

就这美军也不甘心,组织飞机对我军运输线进行轰炸,叫嚣要让我军冻死饿死,我军战士面临严峻考验。

消息传到后方,毛主席非常着急,下令后勤部一定要解决吃饭问题。

拿破仑说过,军人是靠胃打仗的。负责后勤供应的李聚奎比谁都清楚,也比谁都着急,前线战士饿肚子,他这个管后勤的寝食难安、如坐针毡、彻夜难眠,开始了苦苦思索。

李聚奎忽然想起当年参加西征,西路军全军覆没,自己千里乞讨,去找组织,在途中好心的老百姓曾经送过自己一些炒面,帮助自己渡过难关,时间过去十多年,他依旧对此记忆犹新。

想到这里,李聚奎翻身下床,打电话让东北军区的同志连夜行动。

经过多次试验,最后研制成功一项“大发明”——新型的炒面。

具体工序是:用一定比例的小麦、小米、大豆、芸豆、玉米、高粱,混合在一起,炒到九成熟,然后磨成面粉,再适量的食盐和调料,就制成了保质期长,营养比较充足,食用方便的食品,解决了将士的后顾之忧,受到了党中央的表彰。

朝鲜战争初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美军将志愿军包围,封锁了运输线,等着志愿军饿死冻死,可是过了好多天,当他们以为志愿军已经饿死,大摇大摆去打扫战场的时候,志愿军战士精神抖擞,向美军开火。他们死也不明白,志愿军都是天兵天将吗,这么多天不吃饭没有饿死?他们哪里知道,我们的战士吃的是炒面,一个月也放不坏,而且没有热水的话,就吃山上的雪。

当时战场上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把雪,一把面,怎么也要打过三八线。一把雪,一把面,一定活捉李承晚。"

时穷节乃见

彭德怀是李聚奎的革命引路人,是他的老首长,二人在革命生涯中结下深厚友谊。

1958年,不争不抢的李聚奎被补授军衔,成为开国上将。彭德怀打电话向他祝贺,还托人捎去了一瓶茅台。

1973年5月12日,李聚奎在301医院住院,一边写回忆录。

他听说彭总也在这里,就辗转反侧,希望能看一眼彭总。

当年决定红一师长人选的时候,彭德怀力排众议,推举李聚奎担任,朱德、周恩来拍手叫好,就连一向挑剔的红一军团团长林彪无话可说。

西路军兵败的时候,有人说要处分李聚奎,彭德怀挺身而出,拍案而起。

当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在井冈山与朱德、毛泽东会师时,临时搭建的一块讲台榻了一个角,有人说李聚奎不负责任,又是彭总出来说话,为李聚奎辩护。

李聚奎有"将圣"美名,一向嫉恶如仇,敢爱敢恨,对党赤胆忠心,对战友推心置腹。

在这最后时刻,李聚奎更不会考虑个人得失和荣辱,他决心看看彭总,哪怕最后一眼。

他装作走错路,在病房门外等啊等,他不敢去吃饭,生怕错过。

等了许久,终于等到彭总被护士推出,李聚奎看到了他,眼眶湿润了。

彭总也看到他,对他轻轻摇头,那意思是两人不可以说话,李聚奎只好目送着彭总远去,在后面深深鞠了一躬,转身回到房中,已经泪流满面。

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李聚奎无愧"将圣"称号。

但是李聚奎一直后悔当时没有能身穿军装,像第一次见到彭总那样,给彭总敬一个军礼。

1995年6月25日,91岁的将圣李聚奎与世长辞,临终时他对自己的子女说:

"你们不要怪我,我没有为了你们留下一分钱,全都捐给了老区人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