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到这个标题,我估计会引起一些敏感且斯文雅致的人的一些不爽——“怎么能把'人、狗’相提并论,岂不是对我辈堂堂正正之人的侮辱与亵渎?!”且慢,如果仅从题目就判断出我是在不着边际胡言乱语或是有意在吸引别人的眼球,那么恐怕你的判断还为时过早。但我思前想后,又一时找不到其他可以代替的题目。所以,为确切表达卑人本意,我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姑且暂用此题目。也请各位文人雅士不吝赐教,将题目改造成大众能欣然接受的程度,起到画龙点睛的神效,以求得我自己的心安。再或者,各位能够海涵,权将此文字句仅作为茶余饭后消遣之用,且勿较真,更勿对号入座。 童年时,我家住农村,家里也养了一条大黄狗。这种黄狗就是我们原来本地最常见的那种笨狗,俗称“土狗”、“黄狗”等,学名可能叫做“中华田园犬”。说心里话,那时候我对自家养的狗是有真感情的,甚至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就是我最忠实的玩伴。现在我仍然喜欢狗,只是囿于居住条件的限制,没法实现自己的夙愿。那时候每家每户都养狗,陪伴主人、当孩子们的玩伴还不是它的第一要职,主要目的是看家护院,防止生人闯入。就像村民养鸡是为了吃鸡和鸡蛋,而公鸡的司晨报晓则又成了“副业”。当时养狗也毋须花费专门的精力和代价——食物是人吃剩的残羹冷炙,不像现在养宠物狗那么复杂繁琐。现在养狗是现代人的一种时尚、一种心理需求、也是一种傲娇,让主人的无限爱意得以充分的释放。现在狗的主业不再是看家护院,而是专职陪伴主人,听主人发号施令,让主人高兴,向主人表演撒娇。当然给主人带来的麻烦就是洗澡、狗粮、拉屎撒尿……现代人大都居住在城里,不像原来的乡村熟人社会,随之而来的是生活节奏匆忙,竞争力大、生活压力大,而人与人之间又缺乏必要的信任和沟通。因此,在排压解忧方面,成年男人除了需要“杜康”之外,养个小狗、小猫之类的宠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我喜欢狗,但我现在仅怀念当初在老家小时候养的那种我们本地土生土长的笨狗。它不娇贵,不挑食,不怕冷怕热,勇敢担当,不给主人添麻烦。它对主人忠诚,即使你忘记喂它,甚至一时饿得嗷嗷直叫,只好自己到街巷寻找一点可吃的东西。但它不用你专门去街上找,它很快就会自己回来,然后躲在自己的角落,忠诚地履行它护家守院的职责。我认为这一点品质就是其他动物、甚至于我们人类中的一些同类,所无法比拟的。 狗和我们人类,已经是不知多少万年之久的朋友关系了。生活中也有不乏以狗为主要题材的各种影视文学作品。我们也知道,狗是通人性的。这一点还是从我的亲身感受说起。我家的那条大黄狗,它能听懂我们家人的语言,知晓我们的喜怒哀乐。它看到我们高兴,它也会跟着跑前跑后地摇着尾巴,和主人一样兴奋,分享主人的快乐。而当看到主人从外面回来,带着气愤、悲伤或痛苦忧愁时,它也能瞬间捕捉到主人的不如意、不高兴。遇到此种情形,它便自觉地低头垂耳,一动不动地站在或蹲在一边,始终陪在主人身边,随时听候主人的吩咐。这种时候,我猜测,它甚至内心都能产生一种负罪感,好像是在责怪自己做错了什么而得罪了主人,也像是想替主人分忧解愁不能得而坐卧不安。尔后,随着主人的情绪逐渐恢复平稳,黄狗的表情也才回归正常。它的这种主动与主人的情绪、心理相呼应,能够察颜观色、产生共鸣的特质,且在当时我们仅仅是把它当做一种家畜而非宠物,是其他家畜所不能比拟的。可巧今天值得让我欣慰的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一条关于狗的信息:从2020年4月份,我国农业部发布的一份动物分类名单中,计划将狗归为“伴侣动物”,而不再视为畜禽类。“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和公众对动物保护的关注及偏爱,狗已从传统家畜'特化’为伴侣动物”,农业部在文件的备注中专门强调,“国际上普遍不作为畜禽,我国不列入畜禽管理”。现在回忆起来,当我在不高兴却把怨恨发泄在黄狗身上时,它便像犯错的孩子,灰溜溜地呆在一边,大气也不敢喘,头也不敢抬,眼也不敢正面睢我一眼。就这样一直等待着我歇斯底里的发号施令或踢打。但是,黄狗虽然记性不错,但它却不和我记仇,或者根本不敢和我记仇,更别说逃跑或反抗了。这也是人们喜欢它的更深一层的原因吧。 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都喜欢狗。但人类偏偏又是这样的自我矛盾。但凡与狗有关的词语,随便找几个,如“蝇营狗苟”、“狗拿耗子”、“摇尾乞怜”、“狗眼看人低”、“猪狗不如”,似乎一切反面的典型,都能把狗扯进去。这些反面的、消极的词汇,带有极强的贬损成分,而褒奖溢美之辞似乎与狗永远无缘。平心而论,既然我们要把狗当成自己的朋友,又何苦不择手段、不加辨别、不假思索地一概否定它呢。对狗的否定,不也是变相地否定人和狗的朋友关系一说吗,或者说人们对待狗的态度根本就不能自圆其说,是前后矛盾的。当然,这种根植于人们思想深处的观念,是早已有之的,是我们的祖先就已约定俗成的,错也不应该责怪在我们身上。虽然是负面的评价,但也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狗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也就是说,人们是用自己身边最熟悉的动物来形容或比喻同类的不好的一面。反观我们人类自己,我们能做到始终表里如一、对亲人和朋友始终忠诚、可靠吗?!更别说对待陌生的同类了。恐怕我们都很难做出肯定的回答。是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微妙复杂的。如果人人都能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简单易行得多。但人是灵长类动物,属万物之灵,虽与狗同属哺乳动物纲,但比狗的智力、情感发达得多,用现在的话说,能甩狗八条街。因此,人与人相处,也就比人与狗之间的关系不知要复杂多少倍。因而,也衍生出“口是心非”、“口蜜腹剑”、“笑里藏刀”、“勾心斗角”形容或比喻人心复杂的词语,用以揭露人性的阴暗面。同样是动物,人却是比狗高级得多的动物。但就忠诚、诚实度而言,人有时宁可与自己的狗做朋友,却不愿意与自己的同类做朋友。想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点人人自危、心惊肉跳。但仔细琢磨一下,又未尝不是这样。这也是你我无法否认的现实。 总之,我在这里想为狗鸣不平,也为狗正名。这种正名不是为了贬低我们人类自身的地位而无限拔高狗的地位,更不是为了让他人觉得我因一时有点这种想法就成了非主流的另类人士,也恳请别人不要把我这点内心的想法当成奇思怪想、歪理邪说。我只是呼吁用一种不戴有色眼镜、不带既有世俗观念的思想让狗回归它应有的名声和位置。作者简介:赵逢利,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滕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文学,“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变成铅字”一直是他不懈的追求和梦想。虽年过半百,仍奔波于治安工作一线。工作之余,偶有短篇文字见诸《滕州日报》、《抱犊》杂志、《今日头条》、《小警之家》、《铁道警院管理系》等媒体、公众号。《浅议选择》一文曾荣获枣庄市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优秀奖。2020年被推荐为“滕州市十大阅读推广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