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村坝变形记

 宣城历史文化 2022-01-16

刘 村 坝 变 形 记

吴云驾

微信版第1077期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事实证明,在农耕文明时代旱涝保收有赖于斯。历史悠久的刘村坝,位于南山街道办事处独山村刘村村民组所处的西津河上(系水阳江上游)。据1936年《宁国县志》卷二《水利志》载:“刘村坝,三十四都,灌田六千余亩。”“刘村坝”之名最早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查《同治四年至光绪九年天主教分堂设置情况表》,地址栏中写道:“西乡三十四都刘村坝”,也就是说刘村坝最迟已存在近150年。

然而,高生元先生最近查证,刘村坝兴建可能要远远早于清代。《全唐诗》卷902载有陈上卿《和宁国吕护少府新开石渠》残句:“波澜晴泛三春色,桃李争开两岸芳。”标题中所指新开石渠,就是刘村坝北干渠凤形山前的水渠,石渠及隧道至今尚存。有渠就一定有坝,由此推测,刘村坝可能在唐代就已修建,如果保存至今,那绝对可以称得上“千年古坝”。

刘村坝旧坝遗迹

又查明嘉靖《宁国县志》“水利”条可知,当时在三十四都(即今青龙乡、南山街道之双龙、独山和西津街道之大村一带)尤家渡所筑前淞坝和下湛坝,均“能灌田二千余亩”。又县志中有“至下湛,受龙潭水(指刘村坝下注入西津河的青龙河),又行五里至西津”。根据上述大坝所处位置以及能自流灌溉如此之大面积的农田,我们完全可以断定,500年前的前淞坝和下湛坝,应该都坐落于今天刘村坝的位置,虽然明朝那会儿还没有“刘村坝”之名,却有“刘村坝”之实。

笔者曾多次亲临刘村坝考察,两岸青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中,如画天成,北岸绿树丛中,安徽省重点项目——真也天境两栋复式别墅滨水而建,若隐若现,令人心向往之。大坝传来潺潺的水声,清脆悦耳,如闻天籁。低首脚下清澈见底,放眼流水蜿蜒东去,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

近日,在南山办事处沈波副书记、前水利电力局杨德寿局长精心组织下,我又走访了大坝附近的原居民和修坝管坝的知情人,获悉了刘村坝建设中的一些细节和口述资料。

光绪年间修筑的是桩石草坝。独山村民程世雄一直在坝口生活,今年81岁。据他回忆:大坝主要由松树桩、连系梁、石笼和柴草组成,有时候去游泳,会看到乌龟趴在坝上晒太阳;当时没水泥,柴草容易被水冲走,所以坝体欠牢实,渗漏多,屡修屡毁,但石缝里经常可以摸到鲶胡子。那时候鱼多也便宜,两毛钱一斤,有时客人来了,再下河抓鱼下锅也来得及。他特别提到,有一次钓上来一条大鲫鱼,身上竟然长满了青苔。

1958年,程大叔18岁。当时借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提前完成的东风,全国上下热情高涨,立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超英赶美,在钢铁煤电粮方面来个“大跃进”,于是掀起兴修水利和农村电气化的高潮,刘村坝终于迎来现代第一次大改建。

那时候,坚信“人定胜天” “苦战三年,面貌大变”,工地上整天红旗招展,喇叭震天,人们干劲冲天……独山村前村支书郑昌裕补充道:后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工程也没停下,凡参加修坝的,既记工分,发补助(每天0.5元,与大队四六分成),还发粮贴(抬石头的每天补助0.8斤,一般工作补0.6斤)。在当时这成了救命粮、活命钱!

作者在刘村坝管委会采访现场(从左至右依次是:马水明、金新吾、杨德寿、周耀楠)

据刘村坝1958年改建工程主要设计者、宁中1954届初中毕业生周耀楠介绍,县里下定决心改建刘村坝,主要是因为1958年6月双龙小型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40千瓦)建成后供水不足。周工说试发电那天,看到灯光闪亮,群众一片欢呼,但好景不长,水轮机只转了一个小时,问题出在桩石草坝拦蓄水量小,水头低。随后,宁国县人民委员会决定,为满足灌溉和发电需要,拆除桩石草坝,在原坝下方不远处重修一座浆砌石坝,并成立刘村坝兴修指挥部,指挥长由河沥溪镇武装部长刘继生(已故)担任,核心力量是基干民兵。

同年8月,刘村坝改建开工。当时县里非常重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胡奎峰(笔者曾采访过他,新四军老战士,今年104岁)任总指挥,他严于律己,经常穿着一双解放鞋深入一线,工作热情高,干练果敢。有一天晚上,他住在刘村指挥部,与技术员周耀楠打通腿,白天民兵排长把一个哑火雷管交给周,结果他忘了送回材料库,晚上睡觉衣服盖在被上,雷管从口袋里滑落,被胡县长压在身下,险些酿成安全事故,周工说至今想起来还害怕。

当时修坝劳动力主要从灌溉受益的独山村、工农村、杨山村、大村村、凤形村、罗溪村、津南村、津北村、嵩合村、潘村村、蔬菜村等11个村抽调,还有10几人是劳改犯,由持枪民警监管。工程突击的时候每天最多300来人,常年施工也就每天30—50人。由于浆砌石坝是用石料和混凝土浆砌而成,需要大量干砌石,为此周工带着干粮步行到皖浙边界的岛石坞(今杭州临安区岛石镇)找石匠,翻山越岭来回4天,请来15个石匠。这些浙江人很能吃苦,经常是穿着草鞋、麻衣下水,一泡就是半天;他们也很有修坝经验,利用旧坝围堰,一半分水,一半施工。但是,那时候机器装备落后,排水砌坝施工中没有电泵,只有4台柴油机抽水泵,但泵头经常被沙石和木柴杂草堵住。记得有一年冬天,硬是派人砸冰潜到河底才排除了渣草,虽然喝了烧酒,还有火堆,上岸后发现排渣人还是冻得红一块紫一块的。在夏天也有困难,雨水多,来水面积大,洪水猛,施工中大坝屡被冲垮。周工特别感叹:那时候人的精神头就是好,敢闯敢干,能吃苦,从不向困难低头,为了集体愿意多流汗。

到了1960年,开采石料才由杨山乡接手,县石工社安排工程队施工。同年8月,主坝合龙竣工,但进水闸、驳岸和溢流堰尚待整修。事实上,因城区后来建造了火电厂,双龙水电站不用再发电,刘村坝的功能遂转为以抗旱防涝为主。1966年,又将大坝延长63米,使坝长达238米,坝高2.5米;修建筏道一处,进水闸两座,有效灌溉面积达1.1万余亩,其间国家补助修坝专用经费22.4万元。同年夏,刘村坝更名为跃进坝,之后大坝时毁时修。1973年底,复称刘村坝,延用至今。

原刘村坝(1987年7月摄)

1965年9月,开始动工修建刘村坝灌区配套工程——南北两条干渠。据刘村坝灌区管委会前主任金新吾介绍:南干渠由大坝右端进水闸流出,全长7公里多,同时修建支渠18条,总投资15万余元,1966年4月完工。主要灌溉南山办事处的独山、双龙、津南三个村、河沥办事处的嵩合村和西津办事处的潘村、津北村,灌溉面积7700多亩。为增加南干渠灌区的水源和解决部分高榜田的灌溉用水,还在灌区内兴建了曹家冲和独山两座小(二)型水库。杨德寿局长补充道:因为路途远,有时水量不够,水库放水加以补水,这样可以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

北干渠1966年10月动工,1967年完工通水,国家投资10万有余。北干渠全长12公里,有支渠10条,主要灌溉西津办事处的大村、凤形和罗溪三个村的3500多亩农田。在灌区配套建设的同时,还续建了小(一)型规模的潘家庄水库(因为库坝渗漏,1992年降为小(二)型水库)。由此建成可灌溉1.5万亩的浆砌石坝和灌渠枢纽,刘村坝成为宁国市唯一的中型自流引水灌溉工程。

前管委会马水明主任接着向我介绍:我是1991年接金主任的班的,一直干到2011年,系统内同事在一起喜欢开玩笑,认为我俩在位的这二十多年开启了“金马时代”。确实,八九十年代宁国人水利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1996年遭受百年一遇的“6.30”洪灾后,水利工程一个接一个上马,先后完成坞村河堤工程、环城西路建设工程、双龙大堤加固工程、港口湾水库(在刘村坝上游9.8km处,2001年下闸蓄水发电)、刘村坝水电站等,所有这些既确保了城关地区安全度汛,有利于宁国城市建设西进北移,形成城北新区、河西新区,又进一步促进宁国水利事业由农业命脉向基础产业的发展,更带来刘村坝灌区新的发展机遇。

刘村坝灌区设有管委会,其前身是南干渠管委会和北干渠管委会。上世纪60年代,为了便于大坝的日常管理,经双龙公社、西津公社、罗溪公社、青龙公社等四个公社会商,由十一个村共同推举人选,成立南干渠管委会和北干渠管委会,由西津公社和罗溪公社分别代管,负责大坝管理维修、管理用水、防汛抗旱和水费征收等事务,每年的维修费用主要按各村受益面积和流量分摊,部分来自上级拨款、辖区内林业收入和综合经营。

1990年罗溪公社撤销,南干渠管委会和北干渠管委会遂合并成立“宁国县刘村坝灌区管理委员会”,各村村委会主任为委员,属自收自支集体管理单位,隶属河沥溪镇政府。2001年划归市水务局对口管理,属二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由于管委会立足实际,勇于创新,重视制度建设,经营理念先进,管理措施得力,实施效果显著,曾是水利管理系统学习的先进典型,多次在宣城地区(市)水利会议上介绍经验,并荣获安徽省水利综合经营一等奖,还为宁国成功争创国家“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先进县、第四批次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3年新建刘村坝自动翻板坝现状

又据当年参与刘村坝第二次改建工作的前水务局局长孙家友介绍:新世纪以来,伴随宁国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展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原因,大量农田被占用,灌溉面积逐年减少,现在已寥寥无几。同时,为发挥港口湾水库的综合效益,充分开发水能资源,实现农村电气化和刘村坝灌区的长治久安,2001年宁国市委、市政府决定兴建刘村坝水电站(还有广通坝、月亮湖水电站),炸掉、铲平原浆砌块石坝,在原坝上方新建拦河坝蓄水发电,由水力自控翻板坝、水电站厂房、变电站和南北灌溉涵(闸)等组成整体拦河枢纽,集抗旱、灌溉、发电和城市供水等功能于一体。工程于2003年10月开工,次年7月竣工。此工程由浙江来宁投资商付京衡、周日寿等实行股份制开发兴建,电站装机6000千瓦,累计投资2400万元。目前已归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所有。从此,刘村坝灌区管委会的工作职能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过去以农业生产灌溉为主的单一管理模式,发展为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利用灌区水源改善城市环境用水,做好协调配合服务工作,更好地发挥刘村坝灌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刘村坝现状全景
笔者还从水务局建管所刘炳林工程师那里了解到:“自然山水在城中,城中自然山水中”是宁国城市布局的美好蓝图。2018年9月竣工的城西湖,引入刘村坝南干渠的水进入湖体,形成了“绿环抱水,一池三岛”的建设格局,这对小南河、星河进行生态补水,满足城市景观用水,提升市民生活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也呼吁整个社会都来关心水环境的治理,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不要随意乱建侵占沟渠,希望看到刘村坝南干渠维修工程早日启动,造福宁国人民,让宁国成为一座山水融通、精美宜居之城。

(作者系宁国中学高级教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