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冠之后,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稻香居人 2022-01-16

这几年,新冠肆虐,疫情不断,全球全人类遭遇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最近在网上刷到疫情相关的新闻,上面的数字仍令人震惊:

“截止1月4日下午16时,美国较前一天新增新冠确诊病例113万,死亡2491人。”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在这颗蓝色星球,哪怕是大家阅读文章的这段空档,每秒钟就有13人确诊,每小时有100人因新冠去世。

这还仅仅是一个美国的统计数据。

健康的体魄因疾病凋零,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疫情之后,多少人开始体会到人类在大环境面前的无力与渺小。

但如果我告诉大家,这种生存境况,早就有“人”经历过了呢?

早就有许多生命比人类更早地身处于危机四伏的大环境中,经受着难以抵挡的伤害了呢?

曾看过新华社的一则数据,如今全世界约有3.4万种植物和5千多种动物濒临灭绝。

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以每小时1种的速度消失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邀请1400位专家为地球“会诊”,专家们一致认为人类消耗地球资源的速度,已经将自身的生存置于岌岌可危的境地。

并得出了一个残酷的结论——第6次生物大灭绝,已经开始了。

新冠之后有人猜测,疫情会不会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报复和警醒,让我们珍视自己的生存环境,珍惜宝贵的家园?

这种猜测不无道理。

相信大家还记得那部Apple TV+出品的高分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

在疫情极其肆虐的2020年,30亿人被迫在家隔离,四分之一的商店关门,人们留在家里,不再购物、旅行、甚至出门。

然而就在人类社会时钟停摆的时候,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地球,焕发了新的生机。

全球噪音水平急速下降,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一位印度摄影师在清晨爬上楼顶,人生第一次看到了离家200多公里外的喜马拉雅山,在晴空下屹立。

这座全球最高的山脉曾被雾霾淹没,如今,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

疫情后,很多人为不能出去旅游而伤感。

但因为没有人类涉足,弗罗里达海滩上的海龟们,终于能够做它们几百万年来一直在做的事

——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人类隔离的时间再长一些,座头鲸终于在海洋里过上了没有人类打扰的自由生活。

奈良小鹿不再接受人类的投喂,到青草绿树中去,到它们原本的家园中去。

非洲企鹅朋友们,在我们居住的环境附近筑起了自己的窝。

这一年,猎杀犀牛的人类消失了,全球二氧化碳下降了,地球的工业震动减少了,濒危动物的数量上升了......

新冠肆虐的这段日子,人类的活动减少甚至暂停。

对我们所有人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但对这颗蔚蓝的星球而言,对浩瀚土地上的其他生命而言,却仿佛是一场福音。

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曾感叹:

“大地给予所有人物质与精华,而最后,它们从人类得到的回馈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经历着高速发展。

我们享受着物质的充裕,却忽视了自然为我们背负的沉重负担:

2013年至2021年,平均每年海平面上升4.4毫米,干旱、洪水、飓风等灾害正在破坏着人们的正常生活,或许几个世纪内甚至更久,都无法恢复到从前。

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指出,2030年全球气温升幅可能超出1.5度,极端天气将更加频繁,若全球升温2度,将达到地球农业和健康的临界耐受阈值。

疫情以来,我们后知后觉明白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后知后觉懂得珍惜。

如今,我们对于这颗蓝色星球已经亏欠太多,是时候寻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方式了。

改变的第一步,需要转换视角。

去亲近自然,观察自然,你会发现,人类从来不是自然界的唯一主角。

去年我看过一条很温暖的自然短片。

南京博主@嘉美猫 在家附近一个小树林的水坑旁架了两台红外相机,用一整年的时间观察记录水坑附近的动物邻居。

春天的连续暴雨后,积蓄的雨水形成了一个小水坑,很多鸟儿发现了这一饮水圣地,它们呼朋唤友,场面十分热闹。

夏天的时候,小水坑成为了黄鼠狼的天然微凉澡堂,在南京燥热的初夏,它拥有了自己专属的惬意时刻。

八月,许多动物在这里度过恋爱的季节,寻找心爱的配偶。

其实,不用奔赴深海,也不用踏足森林。

我们只需把视角转移到身边的一个小水坑就会明白:这从来不是我们一个“人”的地球。

我们必须和生命和谐共生,必须对自然加以敬畏,才能让整个生态环境有改变的可能。

改变的第二步,则是用余力去关心、守护身边的环境。

小水坑的故事有一个令人遗憾的结尾。

一年后,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小树林的面积缩减到了原来的1/6,黄鼠狼消失了,鸟儿离开了,很多动物不知何去何从了......

它们在流浪吗?它们的处境如何呢?

我想起之前腾讯发布过的一则公益短片《跟着阿猫去流浪》,短片以流浪猫的视角向所有人展示了流浪动物的生存境况。

它们可能因为误食老鼠药而身亡,可能会遭遇人类的袭击、横穿马路发生危险......

流浪动物的生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存压力和危险,随时可能丧命。

如果有更多的人了解它们的生存状态,更多人献出善意和爱心,这个世界会不会对它们多一点温暖?

相应地,如果我们从小处守护一个又一个生态链条,在每一个细节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那么最后大自然的结局,会不会发生转机?

今年,是世界环境日成立的50周年。

那句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上的口号,依旧闪耀着光辉——

“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我们必须保护好其有限的资源。”

人与自然,不应该是二元对立的。

唯有越来越多人关注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行动起来,才能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越变越好。

面对生态问题,我们身边一直有很多自然工作者在付出努力着。

随着生态的有效保护,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从80年代的180头,增加到了目前的300头左右。

随着环境的持续好转,延安桥山自然保护区内珍稀生动物大量繁衍,延安林场内的女工曾一年两次路遇华北豹。

不过,生态环境保护也不能只依靠自然保护工作者,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努力参与,贡献一份力量。

去年10月,中国昆明召开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

在会上,我们通过了《昆明宣言》,希望在2050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

希望通过我们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增强生态保护的意识,造福社会与地球。让人与自然之间的美好善意不断传递,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愿望变成现实。

未来,希望我们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的家园。

让他们在游览河山时,能明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韵味悠长。

让他们在阅读课本时,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有所想象。

我们今天的点滴努力,是为了未来的风和日丽。

愿你我珍惜自然的馈赠,珍爱这片土地,一步一个脚印,共筑美好明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