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分布图的数据主要来自政府报告,部分数据取自《统计月报》、《政治家年鉴》以及邮政统计数据。经过细针密缕的整理,胡焕庸实现了中国大陆人口数据的第一次县级统计单元完整拼合。 这就是“瑷珲—腾冲线” 它将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地理单元 胡焕庸虽然在论文中提出了这条线,但并没有真实划出来。直到1989年,他和伍理重新精绘了中国人口密度图,才将黑河-腾冲线落实到地图上。(本图对1989年版原图人口地理分界线做了加粗处理) 胡焕庸将县级人口密度分为8个等级,并分别对应平原到高原等自然地理属性。他认为人口最密的第1级对应稻作平原,密度在每平方公里500人左右。图为杭嘉湖平原上的稻田景观。摄影丨孟原 在胡焕庸的论文中,青藏高原包括青海、新疆等牧区的人口密度均属于第8级,每平方公里在1人以下。图为新疆阿尔泰山的牧民转场。摄影丨刘新海 制图丨地理公社丨鲸游源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显示,人口呈现出向一线城市、省会城市流动的趋势。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 随着后人一系列的 探索与研究 更多惊人的巧合被不断发现 农牧交错带 400毫米等降水线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人文分界点 甚至在中国夜景灯光地图中 都可以发现这条线的影子 ![]() 人们对胡焕庸线 冠以更多的神秘色彩 甚至用 无法破解的千年魔咒 对之加以形容 ![]() ![]() 明清时期及民国时期 历经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湖广填四川 闯关东 走西口 几次大规模迁徙 中国人口分布格局 经历了多次调整 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 在分析了大量历史文献后认为 胡焕庸线所呈现出的人口密度格局 大致就定型于清朝晚期 重庆湖广会馆。湖广填四川是清朝一次百万级规模的移民,其中湖广行省的移民占当时四川总人口的40%。摄影丨孟原 在划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格局时 胡焕庸强调了两个因素 一是地形 二是气候 ![]() 制图丨地理公社丨鲸游源 通过地形图,可以清晰看到胡焕庸线两侧的不同,西北部分以高原为主,高海拔地区众多;东南部分则以丘陵、平原等低海拔地形为主。 东南 地形多以平原、丘陵为主 青山绿水 田园风光 农耕经济发达 西北 地形多以高原为主 草原牧歌 雪山荒漠 以畜牧业为主 ![]() 第二、三台阶分界线 决定了胡焕庸线天然的稳定性 而气候的变化 制图丨地理公社丨鲸游源 有些地理学家倾向于从气候角度理解胡焕庸线的存在:在北方,中国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与其在许多地方重合,也就是说,这条线的一边是半干旱区,另一边则是湿润区。 他认为胡焕庸线本身也是 气候变化的产物 探索和发现 是许多地理人毕生的使命 胡焕庸线的发现 是前人在跳跃变幻的历史时空中 对人口密码的一次重要破解 这是奋斗的意义 后人得以站在他们的肩膀 看到未来和远方 当端详这张86年前的地图 我们会发现 尽管有明确的描述 尽管在两万点的加持下已经呼之欲出 胡焕庸 当时却并未将这条线画出 对此 后人有很多的猜测 但这或许 正是在历经无数日夜枯燥的演算后 胡焕庸先生凝望着地图 心底涌出的最朴实的理解 这条线 本就是一条看不见的线 先生用智慧 让它于华夏大地上显现 而他坚信 有心人必会用思想 将它相连 ![]() 本文经公众号“地理公社”授权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