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顺治二年(1645年),当时的大学士范文程上了一道奏折,说明统治天下应从士人开始。当时的摄政王多尔滚批准了他的提议,从顺治二年开始,清朝正式开始实行科举考试。 
顺治九年(1652年)满榜状元:麻勒吉 
顺治十八年(1661年):马世俊 
顺治十五年(1658年):孙承恩 
顺治四年(1647年):吕宫 康熙年间 康熙曾对大学士们说过:“今年会试所中,大臣子弟居多,孤寒士子未能入彀。欲令人心服,得乎?”由此可见,他对当时科举考试中徇私舞弊深恶痛绝。也反映了康熙皇帝对于科举选拔的重视。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汪绎 
康熙三十年(1691年):戴有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陆肯堂 
康熙十二年(1673年):韩菼 
康熙六年(1667年):缪彤 
康熙三年(1664年):严我斯 雍正年间凡籍有良贱,四民(即士农工商——看破黄尘注,下同)为良,奴仆及娼优隶卒为贱。山西、陕西之乐户,江南之丐户,浙江之惰民,皆于雍正元年、七年、八年先后豁除。 
雍正十一年(1733年):陈倓江 
雍正八年(1730年):周澍 
雍正二年(1724年):陈德华 乾隆年间乾隆三年,兵部侍郎赫舒德主张“应将考试条款改移更张”。但因当时大学士鄂尔泰当政,竭力反对,科举制度遂无法得到改革。不久,乾隆发现科场论判,千卷雷同,并有临场拟作或强记抄袭之弊,大为不满,这才在乾隆丁丑春季下决心进行了整改。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韫玉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史致光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秦大成 
乾隆十三年(1748年):梁国治 
乾隆七年(1742年):金甡 
乾隆四年(1739年):庄有恭 嘉庆年间
嘉庆十三年(1808年):吴信中 
嘉庆四年(1799年):姚文田 道光年间道光朝穆彰阿柄政时期,科场取舍重楷法而不重实学,考官舞弊、考生作弊案不绝史书,穆彰阿及其势力的腐败统治进一步加速了清中期科举制度的衰败过程。 
道光三十年(1850年):陆增祥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孙毓桂 
道光十六年(1836年):林鸿年 
道光九年(1829年):李振钧 
道光二年(1822年):戴兰芬 咸丰年间
咸丰十年(1860年):钟骏声 
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 
咸丰三年(1853年):孙如仅 
咸丰二年(1852年):章鋆 同治年间
同治七年(1868年):洪钧 
同治四年(1865年):崇绮 
同治二年(1863年):翁曾源 光绪年间清代科举废止于光绪皇帝,说:“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其以前之举贡生员分别量予出路,及其余各条,均着照所请办理。” 
光绪三十年(1904年):刘春霖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寿彭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骆成骧 
光绪九年(1883年):陈冕祖 
光绪六年(1880年):黄思永 
道光二年(1822年):戴兰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