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西镇是老青岛市井生活的一个缩影,那一条条老街、一座座老里院,是众多老青岛人平凡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凝练了无数岁月沧桑。2007年,随着铲车的阵阵轰鸣,人们熟悉的老西镇在我们的视野中慢慢消失,最终成为城市记忆的一段过往...... 时光流逝,如今的西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高楼林立。然而,令许多人难忘的,除了这片浓浓故土之情,还有那些随之消逝的的市井风情。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令人感觉遗憾的是,老街老巷作出了巨大的让步与牺牲,诸如老西镇,现在那些曾经熟悉的街巷、里院、商铺等等都已消失不见了,老西镇的那些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终走向了消逝。 本篇图文是纪实摄影家王挺老师拍摄于2007年的一组照片,为大拆迁前的老西镇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留影。精选部分照片,纪念消失的老西镇,感怀那些难忘的西镇市井风情...... 这里装载着无数人的童年,也有无数人的梦想在这里启程。或许留恋的不是老街、里院里那些陈旧杂乱的生活环境,而是留恋曾经那段无忧无虑的年少时光,以及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深的故土情节。 十四、五年前,西镇还是一片充满喧嚣繁闹的景象。云南路、滋阳路、费县路、汶上路等街道充满着温馨的市井气息。 曾经的西镇,老街纵横、里院交错,汇集了青岛特有的街区、民居形式,也是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名片之一,沉淀了这一片区域的百年岁月。 大院里拉呱的人们,街里街坊亲如一家的景象越来越少见了。也许正是因为陈旧,回忆才显得深厚,而且琐碎又漫长......改造前的西镇有着大量地二层里院式建筑。
天井里是住户们晾晒的好去处,衣服被褥、甜晒鱼、灌肠等等,虽显凌乱但处处和谐。 楼道里的栏杆与这一户的大门,显示出这里的岁月沧桑。
不断增加的人口,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不断加盖的临时房,使原本敞亮的院落逐渐变得杂乱不堪。 这些多为临街而建的里院,有两进、三进、套院等型形式结构。共用一个水龙、一处厕所,接水难、入厕难的现象,会让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难以理解。这里有岛城最朴素市井的生存空间和状态,几代人挤在一个逼仄狭小、没有独立卫生间、厨房的房间里,让人记忆犹新。因此,老西镇的集中拆迁改造,也是顺应时代,理所当然。只是没想到拆的那么彻底......高楼林立遍地起,老街小巷、市井文化、人情风俗也在慢慢地消逝,只剩下一份无处可依的情怀。曾经的老西镇商铺林立,副食店、理发店、杂货店、澡堂子、粮店、煤店、菜店......那些熟悉的店铺随着2007年的大拆迁也悄无声息地消失定格。 狭小的房屋、拥挤的大杂院,交错的街巷,这就是老西镇记忆深处心灵的港湾。云南路土产店其实是在汶上路,之前也被混淆误导过。
汶上路、滋阳路等街道临街的市场,方便了很多人的日常生活。
服装百货、针头线脑几乎样样齐全,每一条老街都能感受到老西镇的风土人情。 老街的市场、早市,人头攒动,远近市民都会赶来,遇到高峰点更是难以挪动脚步了。喧嚣的人声,拥挤的人群,照片中一切仿佛都是记忆中熟悉的味道。冒着热气的早餐铺,飘着香气的炸货,卖新鲜蔬果的小贩,各种商铺......老西镇的那种亲切感扑面而来,令人难以忘怀。2007年,西镇开始了大范围的拆迁改造。曾经热闹的老街早已没了人声鼎沸,崭新的楼盘不断拔地而起。对于老西镇过往的回忆,也正在渐渐消失。那些消逝的老街,它们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诠释着老西镇这一方热土的市井风情。 沉淀着悠久历史文化气息的老街,在动与静中展现沧桑却又温馨的画面。 在西镇的老街巷里,处处体现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的生活环境,这种非常纯朴的民风、民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曾经的岁月与老街一并成为回忆,曾经走过千百遍的路回想起来仍是无法改变的故土温情。随着西镇老街一同消失的,还有这座城市的底蕴以及每一个老西镇人内心深处的温馨记忆。那些随城市发展而消失的市井生活虽已消逝,但还好,还可以在摄影家的照片中被永久保留,感谢他们,记录下了老西镇最后鲜活明媚的时光。王挺主要摄影履历 1985年买第一架相机开始摄影;1985—1995年拍摄青岛街头;1986年徒步黄河晋陕峡谷,后又进行多次徒步黄河考察摄影;1989年独自骑车进藏考察摄影7000多幅;1990年在青岛栈桥回澜阁举办《高原魂——王挺西藏行摄影展》;1993年8月被评为首届青岛摄影十佳新人;2000—2004年期间多次赴西藏考察摄影;2006年开始继续拍摄青岛街头;2011年第五次去可可西里;2016年开始,每年外出两次到全国各地城市拍摄。2020年9月6日—10月2日由青岛文学馆、青岛当代艺术文献中心策划的“异见——王挺街拍文献展”在良友书坊展出。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