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二第一学期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有答案)

 中小学阅读写作 2022-01-16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恩格斯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文学也同样如此。作为“语言的艺术”,话语在最基础的意义上构成了文学的唯一实在,文学史本质上是文学话语建构的历史。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一直致力于构建自己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每一次文学话语的转换都透释出中国文学审美取向的丰富内涵。

②文学话语方式的生成具有深刻复杂的社会文化动因,是社会势能在文学语言层面的体现和共鸣。20世纪中国文学话语的演进,又必然与民族国家的政治想象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文化景观。话语的变革一般被视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生成的先兆。

③客观而言,“五四”一代学者普遍把文学革命看作是思想革命的先导。“五四”文学革命从“白话文”入手,具有一种“策略性”。自“五四”开始,中国文学就肩负起了启蒙、动员的任务,这既是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又深刻影响了新文学的话语方式和美学风貌。这一时期文学审美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④马尔库塞说:“一场革命在何种程度上出现性质上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关系,可以用它是否创造出一种不同的语言来标识,就是说,与控制人的锁链决裂,必须同时与控制人的语汇决裂。”“五四”白话文学运动开启了中国文学话语历史的崭新时代,扭转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学话语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称“五四”白话文运动为中国文学话语的一场“哥白尼式革命”也不为过。

⑤胡适的白话本位开启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门,特别是其“建设一种浅近的,明瞭的,通俗的,平民的,写实的文学”理念,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运动提供了舆论前提和逻辑起点。自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中国文学话语在意识形态的强力介入下,开始与大众化结盟。

⑥无论是瞿秋白的《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还是后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都把语言看作大众文艺的“先决问题”。实际上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文学话语开始整体性向民族化方向转型。例如,《小二黑结婚》等大众通俗小说在解放区迅猛崛起,这是由当时的历史语境所决定的。赵树理明确表示把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看得懂,愿意看”作为创作的根本指向,他也因此被称为“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赵树理显然代表了中国文学话语的“民间传统”,事实上,赵树理之后中国文学迎来了一个“民间传统”逐渐取代“新文艺传统”的过程。

⑦这种以大众化、通俗化为基本取向的文学话语的形成,具有其特定的政治文化语境。事实上,从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开始,一种新的文学话语伦理得以生成,与之相伴而生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上粗糙的语言风格、粗陋的文体形式、粗粝的审美品貌,以及简单、实用的价值取向,这些都与“大众化”这一核心文学话语追求密切相关。

⑧语言意识的觉醒是文学话语重构的前提。大众本位文学话语的一个致命弱点是它的非审美化。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文学的“新时期”又一次从话语变革开始了。率先打破传统文学话语的是王蒙。一般认为,文学话语具有“语义”和“体验”双重品格,而王蒙的新时期小说创作显然更注重体验性、主观化,《夜的眼》开启了新时期文学话语重构的先河,颠覆了传统文学话语的既成规则,割裂或延宕了语言“所指”与“能指”的单一关系,冲破了文学话语个性化、审美化的疆域。

⑨王蒙小说的话语探索,启发了后来的年轻一代作家。随着西方语言学理论的传入,余华、苏童、格非等自觉掀起了一场文学话语的实验,提出了“文学是语言学”的命题:“文学语言不是'意义’的衣服,而是'意义’的皮肤;文学语言不是'意义’歇息打尖的客栈,而是'意义’安居乐业生儿育女的家园;文学语言不是把你摆渡到'意义’对岸去的桥和船,它本身就既是河又是岸”事实上,新时期文学话语的觉醒,并非局限于先锋作家,汪曾祺提出的“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比许多先锋作家来得都更直接、更透彻。

⑩新时期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先锋小说为代表的文学话语的转型,提升了新时期文学的审美性、自足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中国小说的表意系统,打破了小说文本与现实的简单平面关系,丰富了小说的意义旨域,使小说主题意蕴呈现为立体的开放式审美结构。

综上,20世纪中国文学虽然在每一历史时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文学话语的复杂景观,但整体而言,本土化始终是20世纪中国文学话语的主流和内在逻辑,这反映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文化语境和价值取向。

(摘编自温奉桥《话语建构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审美流变》)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某种层面上看,文学领域话语体系的变革与每一门科学的术语的变革具有相似性,每次话语变革都促进文学审美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B.话语作为在最基础的意义上构成文学的唯一实在,其生成受到特定社会文化的影响,话语变革标志着新的价值体系的产生。

C.马尔库塞的话告诉我们,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一场革命的重要参考标准,“五四”白话文运动即可作为明证。

D.新时期以来,我国小说的主旨意蕴呈现开放式结构,得益于小说表意系统的全面重构,文本与现实的关系不再简单平面,小说意义旨域更为丰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胡适白话本位到瞿秋白、毛泽东有关文艺创作问题的思考,再到赵树理的创作主张,无一不在提倡文学话语的大众化。

B.以《小二黑结婚》为代表的一批小说之所以能在解放区迅猛崛起,与作品语言的通俗化、大众化密切相关,文学话语适合了当时的历史语境。

C.王蒙创作的小说《夜的眼》,因为在文学话语重构方面具有多个层面的突破性成就,而成为新时期文学话语重构的先导。

D“大众化”的文学话语创作,虽然能够赢得群众的一致喜爱,但文学话语在不断变革,这种“大众化”的话语最终会被新的话语形式取代。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论述的句式上看,三个分句的句式结构大体相同,形成了排比句,在论述文学语言与意义的联系时,增强了论述的力度。

B.从论证手法上看,此处直接引用青年作家余华、苏童、格非等人提出的命题,论证了文学话语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C.从语言特点来看,“衣服”“皮肤”“客栈”“家园”“桥和船”“河与岸”等具体可感的喻体的使用,使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学气息。

D.从论证结构上看,此处既继承王蒙小说对话语的新探索——文学话语具有“语义”和“体验”双重品格,又引出下文对新时期文学话语的进一步论述。

4.论述文语言具有逻辑性强、准确鲜明的特点,请以第⑥段中的加点词为例简要说明。(4分)

5.请按时间顺序,简要梳理20世纪我国文学话语的转变及其对文学审美取向的影响。(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暖时节

茹志鹃

天还没有亮,第一部出厂的电车发出巨大的声音驶了过去。静兰像给人推了一把,从梦中直坐起来。凡是明发在家吃饭的日子,她总要起个大早,给明发买几样配胃口的小菜。

“静兰!”明发醒了,“这么早,到哪里去?”

“买菜去。“静兰见丈夫醒了,问:“你想吃点什么?”

“随便。”明发翻了一个身又睡了。

静兰心里有点难过。丈夫总说“随便”“随便”,好像家里的一切,都可有可无似的。

静兰叹了一口气走出门来,马路上空荡荡的。这两年来,静兰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和明发中间,好像隔了一道墙。

静兰买了一篮荤素小菜,正想回家,却看见一个鱼摊的木盆里,堆满了指头这么粗的淡水虾,一只只透明发青,活蹦乱跳。

“虾,这么大的虾!”静兰心里亮了一下,毫不犹豫地称了一斤。虾给她带来了回忆……

解放前两年,明发失业,一家四口怎么活呢!于是夫妻俩晚上轮流到河边钓鱼虾卖。一次,静兰钓到许多大虾,尽管孩子饿,哭着要吃,但还是卖了换钱。解放后第三年,明发有了工作,一家人缓过了一口气。一次,静兰买回一斤大虾。“快来看,这么大的虾!”静兰把虾放在脸盆里,虾跳蹦着,爬着。明发和两个孩子围在盆边看,拿草棒去逗,父子三个乐得哈哈大笑。

“静兰,你发痴啦?”抬头一看,原来是朱大姐。朱大姐是生产组长。她郑重地说:“我们组今晚上要开个生产会议,有任务。”

“哦!”静兰应了一声。

静兰走到家门口,看了看篮里的虾,止不住心跳起来。她推门进去,发现屋里肃静,明发披了一件上衣,头发搔得都竖在头上,头也不抬地趴在桌边,在纸上画着什么。

许久,静兰沉不住气了;“明发,我今天买到虾了。”

“哦!”明发没抬头。

“明发,你看……”

这次明发回过头来了:“你又何必麻烦呢,我随便吃什么都行。"随后又回过头去在纸上画开了。

静兰拿着那碗虾悄悄走进厨房,眼泪涌满眼眶。已经是立春时节了,但是她心里却觉得冰凉的。

晚上的会上,朱大姐动员姊妹拿出干劲来,七天完成一万只紧急订货。工厂里来的代表发言了,他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又讲又念,还说了许多数字。开始静兰没听进去,但看到他那种聚精会神的样子,想起了明发。也是这种皱巴巴的纸,也是这种聚精会神的样子。这种事情有什么让人着迷的呢?她开始想了解一下,就认真听下去了。散会以后她发现自己破例地没有做完带来的针线,两双袜子只补了一只半。

静兰回到家,明发和孩子都睡了。她在桌边坐了下来。桌子上放着明发画过的纸,皱巴巴的,却精心画了许多框框圈圈。

“他多认真,哪里是个'随便’的人啊!”静兰心里仿佛塞了许多东西。最后一个数字紧紧地抓住了她:七天,一万。这是今天开会的时候,大家说得最多的,七天,完成一万只订货。

第二天上工,静兰头也不抬地干了起来,脑子里却反复地、固执地出现一个东西:七天,一万只;七天,一万只。她看看朱大姐,一个人蹲在院子里,小心翼翼地摆弄一个旧电风扇。

静兰觉得奇怪,下了班,就问她在干什么。朱大姐悄悄地说:“我在做机器。用机器来剥胶质线的皮就快了。上次我参观展览会的时候,看过这种机器。机器上要用一个圆盘,这么大,木头的也行,你是不是有办法?”

“我?”静兰想了想,胆怯地说:“我家柴堆里有一个圆树墩,可不可以拿来自己削削看?”

“可以,可以,怎么不可以?”朱大姐的嗓门又高了起来。

静兰匆匆跑回家,拿来那块圆木。和朱大姐一起,用刀削,用沙皮磨,手上起了泡,木盘做出来了。但是木盘比较硬,压下去连胶质线里的钢丝也切断了。朱大姐提议木盘轮上装一条有弹性的厚橡皮。于是分工,朱大姐在家修配零件,静兰做橡皮。

夜深了。静兰坐在电灯底下,用刀片小心翼翼地削着橡皮,她要把橡皮削薄,再包上去。但削完一看,橡皮是薄了,不过厚薄不匀,根本不行。“明天是第三天了,任务完不成怎么办?”谁家的自鸣钟当当敲了十二下,“明发该回家了,孩子们踢被子了没有?”多年习惯了的想法,突然闯了进来,但是它们闪现了一下,立即被手里那堆橡皮赶跑了。

“静兰”!

静兰回头一看,见明发站在门口,眼泪再也制止不住,簌簌地掉了下来

明发拿起橡皮和木盘,看了看,比了比,说:“拿这厚橡皮做个滚盘不就行了?”

“对!对!”静兰眼睛都发亮了,但想了想又说:“可怎么把它弄得很圆呢?”

明发说:“到我们厂里的车床上一车,不就行了。”

静兰还想问一问,可明发已连拥带推地拉她出了门。

明发拉静兰走进一家点心店,要了两碗什锦面。

什锦面来了,静兰埋头吃了起来。

“静兰,你辛苦了,多吃一点。”静兰忽然看见伸过来一双筷子,筷上夹着一只鲜红的大虾……

静兰泪水盈眶。那一道墙,已消失得干干净净。

走出店门,两个人紧挨着走着。他们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在同一条路上。他在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高指标,妻子也正在为这个努力。

夜深了,风也大了,忽然隆隆一阵雷响,接着就洒下儿点雨来。

第一声春雷响了,风里虽然还有一丝寒意,但静兰却觉得温暖极了。

作于1959年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题目“春暖时节”语带双关,表层指人物故事发生的环境特征,深层指静兰和明发之间隔阂的消除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B.开会中,静兰总是带上针线,趁机做些针线活;削橡皮时,她想到丈夫该回家了,孩子是否踢被子,从中可见她始终将家庭放在首位。

C.工厂代表发言时拿着皱巴巴稿纸的神情和所念的数字,使静兰不禁联想到明发在家认真写的数字,这使她下定决心要听讲话。

D.结尾对夜深、风大的描写,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隆隆的雷响预示着一场期盼已久的社会大变革的到来,它将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两年来,静兰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和明发中间,好像隔了一道墙”,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夫妻二人在对待家庭的态度、人生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B.作者善用简洁的语言表现人物,朱大姐告诉静兰有生产会议时,静兰回应了“哦”字,既表现了人物还沉浸在回忆中,也可看出她是随口应付,对开会并不关心。

C.文章开头明发的“随便”与后面“聚精会神”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中可见一个对物质生活要求较低,而专注于社会建设事业的实干者形象。

D“七天,一万只;七天,一万只”在强烈的数字对比中,突出了“七”“一万”对静兰心理形成的巨大影响,也表明他们即将面对的巨大压力与挑战。

8.文中画线句写静兰流泪,每次流泪的心情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6分)

9.这篇小说叙述上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刘备在荆州。权遣使谓备曰:“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使曹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次取张鲁,一统南方,虽有十操,无所忧也。”备报曰:“刘璋虽弱,足以自守。且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于左右,备独悚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以示不失信于天下。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权不得已,召瑜还。及备西攻刘璋,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如此!”备已得益州,权令诸葛瑾从备求荆州诸郡,备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相与耳。”权遂置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遣吕蒙督兵二万以取三郡。长沙、桂阳皆望风归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刘备闻之,自蜀亲至公安,遣关羽争三郡。孙权使鲁肃屯益阳以拒羽,飞书召吕蒙。蒙得书,秘之,夜召诸将授以方略。顾谓郝普故人邓玄之曰:“郝子太闻世间有忠义事,亦欲为之,而不知时也。今左将军在汉中,关羽在南郡,彼方岂有余力复营此哉。城破之后,令百岁老母戴白受诛,岂不痛哉!君可见之,为陈祸福。”玄之见普,具宣蒙意,普出降。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语毕出书示之因手大笑普见书知备在公安而羽在益阳惭恨入地鲁肃欲与关羽会语,诸将议不可往。肃曰:“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邀羽相见。肃曰:“始与豫州觐于长阪,主上矜憋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民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羽无以答。会闻魏公将攻汉中,刘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于权。权令诸葛瑾报命,更寻盟好。遂分荆州,以湘水为界。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语毕/出书示之/因手大笑/普见书/知备在公安而羽在益阳/惭恨人地/

B.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语毕/出书示之/因拊手大笑/普见书知备在公安/而羽在益阳/惭恨人地/

C.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语毕/出书示之/因拊手大笑/普见书知备在公安/而羽在益阳/惭恨人地/

D.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语毕/出书示之/因拊手大笑/普见书/知备在公安而羽在益阳/惭恨人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荆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州之一,赤壁之战后刘备、孙权、曹操三家瓜分荆州。

B.宗室,常指对君主父系男性血亲的称呼,即国君或皇帝的宗族,又称皇族、帝宗。

C.太守,古代重要的地方官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D.魏公,东汉末年曹操的爵位名号,“公爵”位于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位,仅次于侯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备占据荆州时,孙权就有取得蜀地的想法,并向刘备陈述取得蜀地的迫切形势和攻取蜀地的步骤及意义。

B.刘备以各种理由劝阻孙权攻取蜀地,并分兵驻扎阻挡吴军人蜀,最终自己却向西进攻刘璋,占领了蜀地,这使孙权极为不满。

C.孙权曾派诸葛瑾向刘备索要荆州各郡,遭到刘备拒绝,盛怒之下孙权发兵夺取了三郡,又任命三郡长官前去上任。

D.鲁肃不顾各位将领的劝说,前去与关羽会谈,指责刘备借而不还,关羽无言以对;后迫于形势,刘、孙再次和好,并以湘水为界分割荆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

2)蒙得书,秘之,夜召诸将授以方略。

14.郝普原本坚守零陵,最终却在故人邓玄之的劝说下投降。请分析郝普出城投降的原因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裴十四

李白

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注】①裴十四:当是裴政,为李白好友,“竹溪六逸”之一。②裴叔则:晋朝裴楷,人称裴令公,仪容俊伟。“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日:'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世说新语·容止》)③《楚辞·九歌·河伯》:“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白鼋,白色的大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使用了关于裴叔则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裴十四仪表堂堂,清朗如玉山,光彩照人。

B.高比南山的金银,也换不来裴十四的一顾,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人物与众不同的风骨。

C.第七句写出了裴十四到处找不到知音,不为世人所知,也透露了诗人不容于世的现实

D.尾句以景结情,诗人借“浮云”写友人西去的状态,表达了对友人前途、人生的深深担忧。

16.本诗第三、四句与《将进酒》开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出一辙,表达了相似的哲理。

2)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秦始皇采取的政策,用以愚民。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生怨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消防,中国骄傲。三年来,108名消防指战员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消防队员的身影。只要国家召唤,人民需要,我们的消防队员就______________,用忠诚信仰和炙热初心,筑起坚实的屏障。他们是和平年代的英雄,他们是人民的依靠,他们是中国骄傲!

我们应当致敬消防“火焰蓝”。(    )。消防安全,关系你我他,用担当致敬消防英雄是公民的使命。人人应该担当,学习消防知识,掌握消防技能,懂得在出现消防隐患时,如何做一个消灭隐患的好公民,人人担当,才能形成维护消防安全的强大力量;时时应该担当,消防隐患总是不期而遇,我们必须时刻绷紧防范之弦,时刻保持警惕;处处应该担当,消防隐患,任何地方都有可能产生,用担当铲除死角,杜绝偶然,______________。消防队员,一个英雄的群体,一面飘扬的旗帜,一顶撑开的安全保护伞。

全国消防日来临之际,让我们致敬消防英雄,感恩消防战士。他们每次______________,都是用生命护卫生命,在危难中创造保障生命的奇迹。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阳光普照,是因为有人________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挺身而出         防患未然             赴汤蹈火             尽忠职守

B.当仁不让         防微杜渐              砥砺前行             尽忠职守

C.挺身而出         防患未然              砥砺前行             恪尽职守

D.当仁不让         防微杜渐              赴汤蹈火              恪尽职守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担当和奋斗才是对消防战士最好的致敬,而不是赞美、崇敬

B.奋斗与担当是对消防战士最好的致敬,不仅仅是赞美和崇敬

C.最好的致敬,应该是担当、奋斗,而不仅是赞美,不仅是崇敬

D.最好的致敬,不仅是赞美,不仅是崇敬,更应该是担当、奋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类发出的所有声音中,没有什么能像尖叫一样瞬间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尖叫是电影恐怖片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人们每次听到尖叫声,瞬间就会觉得周围的恐怖又多了几分,①___________?

一项科学研究表明,尖叫声之所以如此恐怖,是因为②___________。声音的粗糙度越高,大脑的杏仁体就越容易捕捉到这样的声音,而杏仁体就是大脑中负责感受恐惧和危险的区域。这样的声音因为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很少听到的,所以一旦听见这样的声音,大脑就会不由自主地自动启动“警报”:正是因为人类在千百年的进化中已经把尖叫声默认为“警报”和“呼救”一类的声音,尖叫已经被赋予了很强烈的情感,所以每次听到尖叫声,人们就会更加恐惧。作为人类一种宣泄情感的表达方式,尖叫对我们③___________,适当的尖叫能够缓解压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2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四、写作(60分)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选编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这些作品充分诠释了革命志士和广大群众为国家解放、民族新生而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引导当代青年学子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革命,理解革命精神,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021年11月7日,琼剧《椰岛魂》在海南省歌舞剧院公开首演。该剧再现了琼崖革命峥嵘岁月,讲述了“一纸秘方,满门忠烈”的感人故事。千余位观众与台上演员同呼吸、同感受,剧中的每一幕都激荡着中华儿女的情感共鸣、精神共鸣和信仰共鸣。

振华中学团委将在高二年级举办以“走进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论坛活动,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论坛发言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题,6~7题,10~12题,15题,18~19题,每小题3分)

1C  

2D  

3D

4①“无论是……还是……都”从对象上说明无论是瞿秋白还是毛泽东,都把语言作为大众文艺的“先决问题”,使行文富于逻辑性。②“显然”加强了论述的语气,鲜明准确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说明以《小二黑结婚》为代表的小说以及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话语的“民间传统”,有力地证明了观点。(每点2分,合理即可)

5①“五四”时期白话本位与新文学兴起,文学肩负起思想、革命启蒙的任务,文学审美体现出追求自我和自由的审美理想。②30年代开始,文学话语表现出大众化特征,语言粗糙、文体粗陋,体现出审美的粗粝风貌。80年代初,王蒙的新时期小说更注重体验性、主观化,颠覆了传统文学话语的既成规则,冲破了文学话语个性化、审美化的疆域。80年代中期,余华、苏童、格非等提出了“文学是语言学”的命题,以先锋小说为代表的文学话语,提升了新时期文学的审美性、自足性,形成主题意蕴立体的开放式审美结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

7A

8①第一处:因为丈夫明发的“随便”,自己一心扑在家庭上的热情受到打击,这是委屈的泪水。②第二处:经过辛苦努力,发现一切都是白费,在压力、困难最大的时候,丈夫明发的出现,让静兰情感的闸门再也难以控制,这是焦急和无奈的泪水,是努力后孤独无助的泪水,也有自己被丈夫观察和注意到的被关心的感动。③第三处:丈夫的温柔体贴让静兰深受感动,这是夫妻间的嫌隙化解后温暖幸福的泪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顺叙,以静兰的成长历程(从最初心里只有一家人逐步成长为一名投身于社会建设大潮的新女性)展开故事,故事情节集中紧凑。②以第三人称叙事,打破时空限制,客观展示人物、事件。③插叙,在顺叙中插入对以前一家人生活的回忆,丰富了小说内容,叙述张弛有度。④文中大量的心理描写,是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答“对话”“对比”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D    

11D  

12C

13.(1)刘备不允许孙权的军队过境,告诉孙瑜说:“你们若要攻取蜀地,我将披散头发隐退山林之中。”(关键词“不听”“被”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吕蒙接到书信后,秘密把它藏起来,连夜召集部下将领把作战方案传授给他们。(关键词“秘”“方略”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①吕蒙大军压境,想做忠义之士,是不识时势。②郝普受到蒙骗,以为自己处于孤立无援之地。③城破之日,郝普的百岁老母将不免惨死。(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当初,刘备在荆州。孙权派使者对刘备说:“刘璋软弱,自己不能保护自己的地盘,假如曹操得到蜀地,那么荆州就危险了。现在我们计划先攻取刘璋,再击败张鲁,统一南方,这样即使有十个曹操,也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了。”刘备回答说:“刘璋虽然软弱,保护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况且我和刘璋都是刘氏皇族,希望凭借祖上神灵来匡扶汉朝。如今刘璋得罪了您,刘备我独自感到惶恐,不敢听从您的计划,请求宽恕。”孙权不听刘

备的劝告,派孙瑜率水军驻扎在夏口。刘备不允许孙权的军队过境,告诉孙瑜说:“你们若要攻取蜀地,我将披散头发隐退山林之中。”刘备以此来表示不能在天下人面前失信。刘备让关羽驻守江陵,张飞屯兵在秭归。孙权不得已,把孙瑜召回。等到刘备向西进攻刘璋时,孙权说:“这个滑头,竟敢如此搞阴谋诡计!”刘备得到益州后,孙权派诸葛瑾向刘备索求荆州各郡,刘备说:“我正准备夺取凉州,取得凉州以后,才能把荆州全部给你们。”孙权因此任命三郡的地方长官。关羽却全部加以驱逐。孙权大怒,派吕蒙率兵二万人夺取三郡。长沙、桂阳二郡都望风归服,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坚守城池而不投降。刘备得到消息以后,亲自从蜀地抵达公安,派关羽争夺三郡。孙权派鲁肃领兵驻屯益阳对抗关羽,用紧急军书传召吕蒙。吕蒙接到书信后,秘密把它藏起来,连夜召集部下将领把作战方案传授给他们。吕蒙看着郝普的旧友邓玄之说:“郝普听说世间有忠义之事,也想那样做,但他不了解时势。现在左将军刘备在汉中,关羽则在南郡,他们哪里有剩余力量再来救援零陵啊。城破之后,却牵连郝普百岁白发老母遭受诛杀,怎会不让人痛心啊!你应该去见他,为他分析祸福利害。”玄之见到郝普,把吕蒙的意思全都告诉他,郝普出城投降。吕蒙亲自迎接,拉着他的手一起下船。谈话完毕后,吕蒙把孙权的军书拿来给他看,于是拍手大笑。郝普看到军书,才知道刘备已到公安,而关羽在益阳,惭愧悔恨得要钻入地下。鲁肃准备与关羽会谈,将领们劝鲁肃不要去。鲁肃说:“刘备忘恩负义,是非还没有最后结论,关羽又如何敢谋害我的性命!”于是邀请关羽会面。鲁肃说:“开始在长阪与刘豫州会面时,我们主公可怜刘豫州无处安身,不吝惜土地和百姓劳力,使刘备有了落脚之地,帮助他解决困难。现在他已经得到益州,又要兼并荆州土地,这样的事连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做!”关羽无话可说。恰逢听说魏公将要攻打汉中,刘备害怕失去益州,派使者向孙权求和。孙权命令诸葛瑾答复刘备,愿意再度和好。于是双方以湘水为界,分割荆州。

15D

16①本诗写奔腾万里的黄河之水,意在象征裴十四的襟怀,以此表达对友人宽阔宏大胸怀的赞美。(3分)②《将进酒》开篇写黄河奔流到海,以黄河的永恒伟大反衬人类生命的渺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每空1分)

18A   

 19D

20①排比:用“一个”“一面”“一顶”三个词领起三个结构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短句构成排比;增强了表达效果和气势,表达了对消防队员的赞颂。(3分,意思对即可)

②比喻:把“消防队员”比喻为“飘扬的旗帜”和“安全保护伞”,形象生动地写出消防队员高尚的品质和其作为国家忠诚卫士的角色特征,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坚定捍卫者。(3分,意思对即可)

21①为什么尖叫声会有如此效果呢(这是为什么呢/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尖叫声的粗糙度很高

③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好处)(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①关联词语序不当,把“因为”置于句首,两个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放句首;②“不由自主地自动”表意重复,删除“不由自主地”或“自动”。(每处1分。若写出修改后的正确句子,也可给分)

23.写作提示材料第一段主要阐述了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有关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第二段以革命剧《椰岛魂》在海南省歌舞剧院公开首演获得极大反响为主要内容,表明新时期对伟大革命精神

的继承和弘扬。

第三段文字属于写作引导语,为考生提供了具体的写作角度和情境。“走进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既是该次论坛活动的主题,也是考生写作的主要内容;“结合上述材料”表明在写作过程中不能脱离材料行文;“论坛发言稿”要求考生写成发言稿的形式,同时在写作中要有情境意识。

参考立意:①走进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②牢记先烈事迹,继承先烈精神;③传承革命传统,做新时代有为青年;④走进红色艺术,培养家国情怀;⑤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⑥红色文化有助于青年人养成正确的“三观”;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