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和展望”是《物理学报》2022年新开辟的栏目,以刊登短小精悍的物理学前沿评述为主,文章内容是关于物理学某研究领域或新兴方向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的见解和观点,可以围绕某个研究方向一段时间内的几篇相关论文进行点评,也可以是对某个学科发展的思考。 本栏目2022年刊登的第一篇文章是孙昌璞院士的一篇评述,作者根据他在杨振宁先生百岁华诞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改写而成。现将文章内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孙昌璞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文章信息 孙昌璞 物理学报. 2022, 71(1): 010101 | 摘要 | 从物理理论到理论物理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运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1) 在更高的能量标度和更小的时空尺度上,探索物质世界的深层次结构及其演化规律;2) 面对由大量个体组元构成的复杂体系,探索超越个体的、“演生”出来的有序和合作现象。上述两方面的追求体现了两种基本的科学观——还原论(reductionism) 和演生论(emergence)。 围绕着“还原论”和“演生论”,物理学形成了不同的学科分支。前者有粒子物理、核物理和原子分子物理等,而后者包含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和激光物理等。物理的理论基础是“四大力学”,但它们又各自发展出相关的理论,如激光理论、固体理论等。作为物理学的分支学科,理论物理常常被质疑:既然物理学不同的学科分支有各自的物理理论,为什么还需要有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的典型学科特征是什么? 关于发展物理理论还是理论物理在我国曾经有过一些学术争论。 其实,为了基于“还原论”和“演生论”描述物质世界,物理学采取的科学手段是利用实验进行主动的观测。它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或基于哲学思考,提出初步的科学理论假设,然后借助新的实验进行判定性检验,并用严格的数学语言精确、定量地表达其一般的科学规律—物理定律,由此可以进一步预言新的物理效应,并应用到新的领域。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这些内禀特征,决定了理论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它在物质科学中具有核心的地位。虽然物理学各个学科分支都有自己的理论,但贯穿各个分支有共同的规律,从而有普适共通的理论构成了理论物理学科,因此理论物理具有本质交叉的显著特征,它不仅仅是把物理学的各个分支理论集合起来,而是把它们相干地融合成一个理论总体。 理论物理多元价值观基于“美”的统一 理论物理与实验关系“非常谈” 图5 证实“理论”实验的分级(实际物理-模型-实验的“距离”决定了“实验证实”工作的好坏) (a)模型预言覆盖了实际系统的全部物理,实验正好证实了模型预言;(b)虽然模型预言覆盖了实际系统理论结果的全部,但实验只是证实了基于模型预言的一部分;(c)模型预言覆盖了关于实际系统理论结果的一部分,实验也只是证实了“模型预言”;(d)模型预言不能覆盖实际系统物理的全部,实验也只是符合模型部分不准确预言,证实与否甚至与实际系统无关 走向“美而有用”的科学研究——“应用理论物理” 《物理学报》2020—2022年电子期刊,点击下图即可阅读。 |
|
来自: 菌心说 > 《物理(学)、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