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字

 每天学习一点 2022-01-16

“甲”在《说文解字》中的本义是指种下的种子发芽之后,破土而出的嫩苗所戴的种壳,即“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也是因为它的本义,在五行之中,“甲”属木,而“木”通常代表着“春天”,代表着“新生”和“生命力”。“六甲”为六阳,也就代表着一个全新的生命开始孕育。


,甲骨文(囗,抵御矛枪的方形坚硬盾牌)(十,是“又”的变形,抓握),表示可持握的陆战士兵护身的坚硬盾牌。有的甲骨文省去表示盾牌的方框,字形简化成“十”,像纵横交叉的握柄。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方形的挡牌“囗”写成弧形,表示贴身的弧形护身坚硬盾牌。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弧形的挡牌写成“勹”,误将金文字形中表示抓握的“十”(又)写成写成“丁”造字本义:名词,古代士兵作战时手持的蔽护身体的坚硬盾牌,有握柄,可以抵御矛枪进攻;士兵一手持甲牌抵御防守,一手持戈戟展开进攻。隶书综合两款金文字形。

文言版《説文解字》:,古文甲,始於十,見於千,成於木之象。

白话版《说文解字》:,这是古文写法的“甲”,像始于十,见于千,成于木的样子。



郑灵公煮了一锅甲鱼汤,大臣伸进手指吮了一口,后将郑灵公杀害

趣观历史

2022/8/9 10:40

在古代,封建王朝国家发生内乱的原因有很多,要么是皇位的争夺,要么是当朝统治者昏庸无能,民众举兵起义,还有就是很多的政治斗争所引起的,总之,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你能想象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国仅仅因为一锅甲鱼汤而发生的内乱吗?

据说当时郑灵公得到了一只体型巨大的甲鱼,于是便想熬一锅汤来犒赏大臣,可是在宴会开始之后,有一个大臣直接伸出食指放到郑灵公的汤鼎之中,随后便吮吸了一口,这样的做法实在是让人费解,可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之后,他竟将郑灵公杀害,那其中是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原因呢?

据说当时郑灵公喜得一只体型巨大的甲鱼,于是他便想用这只甲鱼做一锅甲鱼汤来犒赏自己手下的臣子,随后便大摆宴席,宴请自己国家之中那些有名望,有地位的大臣,其中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名为公子宋。

可是在宴会开始之前,公子宋偶然知晓了郑灵公今天为大家准备的甲鱼汤这一惊喜,并且他还与身旁的同伴言说,而这一幕恰好让郑灵公看到,他认为公子宋泄露秘密的这种做法是不尊重他,为了给自己找回面子,他便告诉当时的后厨要少做一份汤,也就是说没有公子宋的那一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做法,让两人起了矛盾冲突。

以至于后来郑灵公想要杀掉公子宋,不过公子宋也不是寻常的鼠辈,他既不想向郑灵公服软,也不想被处死,所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他选择先下手为强,联合自己家族的人以及公子子家直接将郑灵公杀害,在君主死后,郑国马上就陷入了恐慌和混乱之中,这引起了当时郑国国内的内乱。

而公子宋在杀掉郑灵公之后也没能有一个好的下场,因为爆发了内乱,他也难以置身事外,再加上背负着弑君的罪名,所以自然会成为众矢之的,在这一时期,公子宋也惨被杀害,这两人谁都没有落得好下场,而事情的起因竟然只是因为一锅甲鱼汤而已,因为分配不均导致两人有了矛盾和各自的小脾气,才酿成了后来的悲剧,同时也祸害了一个国家,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件奇闻,一锅甲鱼汤竟造成了一场内乱。

而这场内乱爆发的主要原因就在公子宋和郑灵公两人的身上,前面所提到公子宋对郑灵公不满是因为没有赏赐给他甲鱼汤喝,而他为了反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更是做出了一个疯狂的举动,众人都有甲鱼汤,而唯独他没有,不仅如此,郑灵公还出言调侃他品尝美食的能力不灵了,此话一出,更让公子宋挂不住面子了。

为了找回自己的面子,不被众人看低,他站起身来径直走到郑灵公面前,正当郑灵公询问他要做什么时,只见公子宋伸出了自己的食指直接放到了他的汤鼎之中,随后又吮吸了一下自己的食指,称自己已经尝到了今天的美食,随后便甩甩袖子离开了这次宴会。

这样的做法可把郑灵公气坏了,当场就要下令将其处死,但是被左右两边的人拦了下来,毕竟现在正是宴会期间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得等到宴会之后再做处理,否则那这些前来参加的大臣和贵族将会没人招待,所以郑灵公便先忍了下来。

公子宋的举动不仅惹怒了郑灵公,更是让其他的人都看傻了眼,要知道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是有着比较严格的等级尊卑制度的,君主赏赐和邀请哪位大臣来参加宴会是他的荣幸,给什么东西就应该吃什么,如果没给的话自然也不能强求。

而公子宋竟然直接伸手去尝天子的汤,这无疑是逾越了法制,更是当众打了郑灵公的脸,也难怪郑灵公气急败坏要将其杀掉,这才有了后来的矛盾冲突,以及郑灵公被杀掉的结局。

而这个故事也衍生出了一个成语——染指于鼎,这个词表达的含义就是告诉人们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是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就不要去触碰,如果强行夺取或是违背法制的话,那么势必会招来杀身之祸,这两人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案例。

其实酿成这场悲剧的开端就是因为一件小事而已,公子宋完全可以隐忍下来,没有必要去和自己的君主大动干戈,而且他也是聪明人,知道自己这种鲁莽的做法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和影响,那明知山有虎,为何偏向虎山行呢?

其实这还要从古代的礼仪制度说起,表面上郑灵公只是没给他一碗甲鱼汤,但是这背后却是对他的一种嘲讽和贬低,因为盛汤所用的是一种鼎,而在春秋战国时期,鼎又是一种权利和身份的象征,他既没有给公子宋美味的汤食,也没有将这个鼎给他,这也就代表着对他的一种看低,说白了就是想让他在诸位大臣和其他的贵族面前丢进脸面。

这种明摆着的羞辱公子宋怎么能够忍受?更何况他还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臣有着显赫的身世和地位,既然郑灵公想要让他难堪,他自然也不会让郑灵公好过,所以这才会做出这种鲁莽,过激的举动,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以这种方式来反对郑灵公,让两人没想到的是,这件事情愈演愈烈,竟然已经到了无法调和和挽回的地步,也正因如此,才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在看过这个故事之后,不由得有很多的感悟,人生在世要为人低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绝对不能意气用事,哪怕是面对不公平的待遇也要淡然处之,心中一定要牢记冲动是魔鬼。

很多时候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同时也要审时度势,不能做出一些鲁莽无理的行为,即便是在当时挽回了自己的颜面,或者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利益,但是在事后必然会给自己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很有可能会危害自己日后的发展,那样的话岂不是得不偿失。

对于怀孕的妇女,古人经常说的一个词叫“身怀六甲”。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称怀孕为“身怀六甲”,“六甲”是指哪六甲?

首先,六甲指的是古人使用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六个“甲年”,分别是“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和“甲寅”。它们分别领起天干中的新的十年,所以称为“六甲”。

那为什么用干支名称代指怀孕呢?有这么几种说法。

一、神兵神将

道教神话体系中,有“六丁六甲”之说,六甲就是前边提到的那六位,而“六丁”则是指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和丁丑。这十二位是司掌天干地支的神祗,源于古人对天干地支的神格化。

“身怀六甲”就是说肚子里怀有神兵神将,是古人父母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毕竟,在物质匮乏,婴儿容易早夭的时代,神仙投胎的孩子显然会比一般的孩子要福大命大。久之,“身怀六甲”就成了怀孕的泛指。

二、长满皱纹

“六甲”也就是六十岁,在古代指老人。小孩刚出生的头半天,身上脸上也都是皱巴巴的皮肤,就像长满了皱纹的“老人”。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像这样,没人能跳过这个“皱巴巴”的阶段,所以古人管孩子刚出生的时期叫“六甲”。

三、藏五不藏六

“藏五不藏六”的意思是说,怀胎五月的时候不一定每个人都看得出来,但在六个月的时候就一定能够看的出来怀孕了。

四、着六盔甲

怀孕时的种种艰难,只有孕育过孩子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这种说法认为,“甲”作“盔甲”之意。虽是重男轻女的社会,但古人依然能体谅到妇女怀孕过程中的种种不便,这整个过程就像身着六件盔甲一样。

这种说法还有一种延伸:认为怀孕的过程之艰辛,十个月像是度过了六十年。

五、寿命

古人称六十为“花甲”,因为正好回到了出生时的第一个“甲”年。而因为古人的平均寿命不如今天的人长——大概在五、六十岁左右,所以也用“六甲”代表一个人的一生。“身怀六甲”隐喻肚中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

六、初级教育

周朝时,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和“六书”。“六甲”指儿童最初练习写字时,用干支中笔画相对简单的,也就是上边提到的“六甲”来练习;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基本的修辞手法。

这种说法认为,古人是在用儿童接受的初级教育,指代下一代必须掌握的知识,所以称“身怀六甲”。

孕育生命古今都是一件伟大的事。那么,对古人创造的“身怀六甲”一词的解释,你认为是哪一种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