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大学遗传学家加利·拉夫昆说,在延长人类寿命的诸多因素中,厕所是最大的变量,现代公共卫生设施的设立,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20年。 这说明,厕所在人类历史上的出现,不仅是一个关乎文明大雅的“软”形象问题,其根本上来说,更是一个关乎疾病和健康的“硬”需求。 现代化的卫生设施,将人类和自己排出的粪便和有毒物质隔离开来,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它成为保护人类健康不受威胁的一种屏障。 这,就是公厕的意义。 科学家的研究,自有一番理论逻辑。 但现实的情况是,公厕的出现,还伴随着更现实的需求。甚至是,正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公厕才诞生了。 中国有记录的公厕,大概是墨子的《备城门》,曰:“五十步一井屏,与下同溷(hùn),入厕者不得操。” 井屏,即厕所。溷也是厕所,不过是与猪圈混为一体的厕所。粪便污秽可以养猪。 墨子是说,在守备城门时,要50步设一个厕所,且如厕者不得持兵器,以免发生意外。 为啥要在城墙上建厕所? 原来,古代守城时,粪便也是一种御敌武器——当城池被困,军队就把所有城内人的粪便收集存储起来,当敌人来犯,直接当“臭弹”“毒汁”,朝敌人泼下去。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我们的公厕,原来是源于兵营备战啊。 (东汉带猪圈的厕陶) 到了唐宋时期,城市繁华,街道上便开设了许多公共厕所。既文明卫生,又能收集粪便,做农肥。 而收集粪便、清扫厕所的工人,也出现了,名曰“倾脚头”。 他们收集粪便后,卖给农民当庄稼肥料。 这中间,利益甚大。不少粪夫为多收粪、多卖钱,相互争夺所属的厕所划片范围,甚至为此屡屡酿火拼流血事件。 这,就是利益下的公厕现实。 公厕带来的利益驱使,也反过来影响着公厕本身的发展。 这里有个故事。 (粪夫) 清朝,有人写了一部各色小市民发迹史的小说,在《掘新坑悭鬼成财主》小文中,作者记述了一个靠厕所发家的人—— 三四百年前的明末清初时,在浙江湖州乌程县义乡村,有一个姓穆的老先生,他本在山凹下种田,却因为一次进城,开了眼界。 这个穆老是个精明人,他进城后发现,城里人在人流量多的街道上,都设有公厕。这玩意他没有见过,也没有用过,实在稀罕。 而自己用了一次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不仅方便了路人,还收集了粪汁——这对庄稼人来说,可是比金子还值钱呢。 他觉得这是一门好生意,遂脑中生出一个主意。 (民国粪厂) 回家后,他也请人在自家前建了个大厕所:挖了3个大坑蹲位,每个蹲位都用小墙隔断,又把墙壁粉刷得雪白亮堂,还到城里讨了些文人诗画,贴在厕所墙壁上。 为使厕所有文化,他还请有学问的亲戚给起了个名字,叫“齿爵堂”,制成匾额挂在上面。 这3个字,彻底把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人给唬住了。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个什么高大上的地方呢。 最后,为了吸引客流,穆老先生还请人用红纸条写了100份广告,四处张贴,曰: “穆家喷香新坑,远近君子下顾,本宅愿贴草纸。” 这广告打得高大上,把臭哄哄的公厕,说成了文人雅士喜欢光顾的香饽饽。 来解手还免费送手纸,不但景色好,还有文化。看了这广告的人,都说这厕所值得一用啊。 于是,不少乡邻都闻讯而来,看看这个稀罕物,顺便出恭一把,享受享受,也做点贡献。 穆公用心经营打理下,厕所口碑越来越好。 穆老先生的广告,男的看了心动,女的听说有此奇物,也欣然前往,后来,穆先生不得不又盖了间女厕所,样貌同样华丽不凡。 穆公的生意经在于,以免费的手纸和高雅的环境吸引人流,收集更多的粪便,卖给粪厂和农户。久而久之,收益着实不少,竟以此发迹,成为乡中一财主。 此事堪为传奇,传为佳话。 穆老先生的香坑广告,恐怕也是中国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公厕广告了。 关于女公厕,之前研究者称,是民国才有的,即1928年,国民政府在首都南京制定《首都卫生建设5年计划及概算》,大建公厕,同时设立女公厕,使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女公厕。 现在看来,民国out了。早在三四百年前,浙江湖州的穆公就已成功建造了女公厕,且免费使用,有口皆碑。 应该说,这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女公厕吧。(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