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故事之四:砥柱山

 晨曦深处 2022-01-16

黄河故事之四:砥柱山

很多人知道砥柱,但很少人知道砥柱山。当年大禹治水时,看到砥柱山横贯南北,挡住了黄河水路,于是就斧劈大山,开出三门,使黄河水东流入海。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载,“砥柱者,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于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禹劈三门后,砥柱山变成了砥柱岛。三门峡大坝修起后,昔日泥沙滚滚的黄河变成了几十里清澈的高峡平湖,砥柱岛仍在,无论暴风骤雨、惊涛骇浪,它巍然屹立在黄河中央,因此,又被人们称为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见证了黄河巨变。它看到过黄河水泛滥,一片汪洋的洪荒时代;它经历了大禹挥斧劈山、三门齐开的波澜壮阔;它目睹了顺流而下,在汹涌波涛中漂浮的白帆;它听到过峭壁栈道上曾经传出的拉纤号子声;而今它看到的是春日一湖碧水,十里桃花;冬季万只天鹅,一城诗韵。它成了治黄治水的见证者,它成了社会发展的见证者。

中流砥柱,作为一个地标,它属于三门峡,是大禹治水等历史事件的发源地;作为一个成语,它属于文学,用来形容不屈不挠、独立自强,尤其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其支柱作用;作为一种精神,它属于全中国,它代表着敢于担当、勇立潮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任风高浪大我自岿然不动的民族精神。

唐太宗李世民曾来到过黄河砥柱,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并命大臣魏征勒石于砥柱之阴。一个皇帝来到砥柱前,写下诗篇,他主要是冲着砥柱精神而来的。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徐渭在《季先生入祠祭文》中写道,“当其仕也,为砥柱於风波之中,有举世所难言者而独言之,举世所难行者而独行之”。他已经把砥柱比喻为能肩负重任、支撑危局的一种精神。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赞颂砥柱的诗文层出不穷。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写过一首《砥柱》,不仅描写了砥柱的伟岸,而且很好地诠释了砥柱精神。“禹凿锋鈚后,巍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范祖禹曾写了四首《砥柱》,其三为:“禹开砥柱放河奔,浊浪轩轩日月昏。唯有三门君不见,惊波一起动乾坤”。元末王翰的《三门砥柱》“中流一表立,千古独崔巍。水激扬澜里,船危滟滪堆。隋书伤覆溺,唐史记崩摧。独觉神功大,光芒日月垂”。

人们赞美砥柱,敬仰砥柱。北宋书法家黄庭坚抄录唐代贤相魏征的《砥柱铭》,全文六百多字,其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独特,是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在2010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以4.368亿元的天价成交。

近现代,人们赞美砥柱的诗文更是枚不胜数。砥柱,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江城子·砥柱

大河激浪数千年。接长天,立人间。曾叹禹功,更见坝横滩。截断中流成镜泊,流翡翠,滚云烟。

太宗过此赋诗篇。石犹坚,意朝前。虽有暗流,风雨落双肩。不负词人长砥砺,收今古,镇波澜。

悠雲作于上阳古城

2021/08/30

相关链接:

黄河故事之一:羊角山

黄河故事之二:望仙台

讲不完的黄河故事

秋行大禹公园

湖泊草甸一瞬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