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故事之四十八:碛口古镇

 晨曦深处 2022-01-16

黄河故事之四十八:碛口古镇

碛,意思是浅水中的砂石,那碛口就意味着这里开始有砂石阻挡航道了。不能航行,就要上岸转旱路。因此碛口,是一个码头,也是一个古镇。

碛口位于黄河晋陕峡谷中部,临县城南48公里处,因黄河大同碛而得名。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黑龙庙雄峙河东,山环水抱,阴阳交会,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形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

当年,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碛口古镇也就这样逐渐繁荣发展,鼎盛时,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各类服务型店肆300多家。日复一日,碛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名传遍南北。

我们去的那一趟,因为从张壁古堡出来,路也不太熟,赶到碛口已经是晚上了。古镇的晚上蛮热闹的,灯火辉煌,适逢国庆节旅游高峰,好不容易才找了个地方落脚。

第二天早上起来,第一个目标自然就是碛口古镇的标志建筑。黑龙庙,座落于卧虎山,始建于明代,清雍正年间增建乐楼,属典型的明清建筑。因为是码头,自然要供奉龙王、河伯、风伯、关圣帝,意在保佑往来船只平安,生意兴隆。

沿山坡石板道,盘旋而上。窄窄的石板道坑坑洼洼,印记着昔日的沧桑。不知有多少商人,就是沿着这条石板道爬到黑龙庙去烧香祈祷,祈求生意兴隆、祈求旅行平安。路边高高低低排列着很多居民的房子,人们就在自家门口摆上了摊子,卖各种旅游纪念品、当地特产。小广场上还有一位顶着白羊肚毛巾的老大爷,牵着个小毛驴在逗售着拍照留念。

黑龙庙是标准的传统道教建筑,以中軸线依次排列着山门、乐楼、正殿、东、西钟鼓楼、东西看台、东西厢房和东西耳殿,整体以单进四合院布局。整个庙宇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看上去古朴典雅。山门为三孔清砖券成式窑洞。洞门上书有“神宫宝界”门匾,表示为无劫浊、见浊、烦脑浊、众生浊、命浊等无浊垢染的清洁世界;两边门洞左侧上书“拱秀”门匾,右侧上书“流霞”门匾。两个门洞各悬一副石刻对联。

一副由郡人崔炳文于道光癸卯仲春撰书。

物阜民熙小都会;

河声岳色大文章。

另一副由永宁州知州王继贤乙巳年撰书。

山河碥带人文聚;

风雨祥甘物气和。

乐楼两层,下面开个门洞通行,上面就是个戏台子。河对面就是陕西,离得很近,当地流传着“卧虎笙歌天外声,山西唱戏陕西听。静夜一曲联姻戏,百代千秋亦温馨”。戏台两边挂着一副巧用重字的对联:

章成事理,顺理顺心事顺理;

众韵戏情,传情传意戏传情。

火神殿悬挂的对联是:

心归赤日风行处;

德在苍生饭熟时。

三官殿悬挂的对联是:

帝德及于天地水;

民生源于气形精。

这些对联都能抓住重点体现特色,为这个明清小建筑群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氛围。

黑龙庙建的很靠崖边。站在平台上,远看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也正是这一个大湾子成就了这个昔日繁华的古镇。近瞰古镇,街道狭窄而整齐,房屋错落而有致。

西湾村是这里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古村落,传说是一位陈姓人开发的。靠南面开有象征天、地、人的三个大门,村子依山坡纵向设置了五条巷道,寓意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也代表着陈氏家族的五个支系。每条竖巷里的宅院相互贯通。院院相通,户户相连,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只要进入一座院落,就可以走遍全村。既方便平时沟通,又有利于突发事件下的快速转移和集体防御。这是一个村,也是一座堡垒。真惊叹古人的智慧。

在古镇南面的李家山村也是一个明清古村,可惜当时路不太好,只在外围转了转,留下些许遗憾。

天解船行久,留一镇风情,贾商自梦悠闲月;

泉怜客到迟,泛几回馥郁,诗酒长萦欸乃声。

张项学2021/12/1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