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这标志着历时七年的蜀汉北伐至此结束,由于失去了诸葛亮这个主心骨,蜀军随即撤退。与此同时,蜀军内部发生内讧,大将魏延死在了杨仪手中,起因是因为争夺兵权。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蜀汉由于诸葛亮的死和高级将领的夺权,使其处在了极为危险的境地。如果这个时候,司马懿一鼓作气,率领大军追击蜀军的话,就有极大可能会将其一举击溃,甚至,还有机会杀进成都也说不定。但事实上,自打诸葛亮病逝之后,司马懿在余生里,始终没有再对蜀汉发动过攻击,难道司马懿不想消灭蜀汉吗?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之所以不打,一来是他不敢,二来则是他不能打。 实际上,在诸葛亮刚去世的时候,司马懿曾提出过乘胜追击的计划。当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紧接着魏延被马岱所杀,蜀军上下一片混乱,这个时候,司马懿果断提出乘机攻打蜀汉。只不过,司马懿的这个提议,被魏明帝曹叡给驳回了。 所以,这才让蜀军得以撤回,而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当时曹魏的决策权,尚且掌握在曹叡的手里,并非是司马懿完全说了算。换而言之,当时伐蜀与否,不在司马懿的主观意志所决定,而是要看曹叡同不同意。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司马懿有心乘胜追击,也意识到当时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因为决策权不在他的手里,只能是望”蜀“兴叹。 那么,魏明帝曹叡因何不同意司马懿的提议呢?他难道没有意识到这个灭蜀的好机会吗?曹叡当然意识到了这个机会,但是在他心里,灭蜀是可以的,但是让司马懿灭蜀,则是万万不可以的。为什么呢?这就要说一说曹叡的”平衡之术“了。 曹叡这个人,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有天分地成为一代明主的领袖,在他继位初期,勤政、睿智都是他当时给别人的印象。但在后期,准确说是在诸葛亮死后,曹叡就开始自我“放纵”了。比如大兴宫殿、犬马声色。总之,曹叡如同是换了一个人一样,从励精图治开始变得堕落起来。 但不管他如何堕落,有一点他十分清楚,那就是不能让司马懿继续做大。司马懿一家,在当时已经占据了朝堂上的诸多席位。而且,由于司马懿成功抵抗了诸葛亮的北伐,因此更让司马懿家族的地位再次有所提升。要是让司马懿继续攻打蜀汉,并成功灭蜀的话,势必会让司马懿一家在曹魏的朝堂上,拥有更加超然的地位,甚至直接威胁到曹叡的统治。所以,无论如何,曹叡都不会同意司马懿的提议,他不想也不愿看到司马懿威胁到自己。 以至于,在蜀将马岱侵扰曹魏边境时,曹叡虽说依然安排了司马懿调兵遣将应对,但实际上真正和马岱对阵的,是忠心于曹魏的大将牛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遏制司马懿的实力继续上升。说完了曹叡的小心思,就可以明白,至少在曹叡活着的时候,司马懿是没有机会,更不可能继续攻打蜀汉的。曹魏皇帝不同意他攻打蜀汉,作为臣子的司马懿只能放弃。除此之外,在曹叡去世之前,司马懿”很忙“,也是他不能攻打的原因之一。 让司马懿忙碌的,主要是因为辽东。当时,辽东的公孙渊继仗着地势和实力,对曹魏十分不敬,并且还自立为燕王,这就让魏明帝曹叡很是恼火。因此,在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叡命大军前去讨伐辽东的公孙渊。而此次讨伐辽东的主帅,正是司马懿。平定辽东一战,前后持续了大约有一年有余。在此期间,司马懿不管情不情愿,都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辽东战事上。所以,他也就没有时间去考虑继续攻打蜀汉。 也就是魏明帝曹叡在世的日子里,司马懿是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攻打蜀汉的。那么,在曹叡去世,曹芳继位后,司马懿为什么仍然不攻蜀呢?很简单,他同样很忙,忙着打东吴,忙着”诈病赚曹爽“。 曹叡临终前,曾将司马懿和大将曹爽定为托孤大臣,让这两人共同辅佐继任的曹芳。就在曹芳登基两年后,东吴的孙权就开始”不消停“起来。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孙权兵分四路大举攻魏,司马懿再次作为主帅迎战,而这次与东吴开战,一打就又打了将近三年。直到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吴将诸葛恪丢弃舒城,司马懿征讨东吴才算是告一段落。与征讨辽东相似,在这期间,司马懿同样得全身心地对付东吴。 而在东吴的事情告一段落后,司马懿也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从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开始,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就展开了夺权之战。前期司马懿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毕竟曹爽的地位和实力更加强大。为此,司马懿不得不开始装病,以骗过曹爽。既然都开始装病了,那么这个时候攻打蜀汉也成了不现实和不可能的事情。当然,之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夺取了曹魏的大权。 除了迎战东吴和除掉曹爽之外,当时司马懿不攻打蜀汉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前车之鉴。在正始五年春,曹爽提出攻打蜀汉,当时司马懿极力阻止,但曹爽一心要建功立业,根本不听劝阻,最终执意出兵。出兵的结果,是大败而归,据史料记载。曹爽此战死伤甚多,不仅令关中大受虚耗,就连羌、胡等地也对曹魏怨声载道。 这里需要说下司马懿为何要阻止曹爽伐蜀,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司马懿的小心思,他不想让这个不世之功被曹爽夺了去;二是司马懿清楚,伐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当时蜀汉还占据着汉中等军事要地,并且蜀汉方面仍然在沿用着诸葛亮留下的防守政策,就是利用天险和地势来据守,再加上当时的蜀汉朝堂上尚且清明,这几项因素综合起来,就让伐蜀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其次,伐蜀对于曹魏而言,是一个消耗巨大的拉锯战,尤其是粮草供应方面,如果强行伐蜀,至少在当时会引起极大的负面连锁反应。总之就是,当时伐蜀不是合适的时机,这也是司马懿不同意伐蜀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此前司马懿在伐蜀的问题上不能自己做主。那么,等他彻底掌权后,为何还是按兵不动呢?很简单,这个时候,留给司马懿的时间不多了。 司马懿真正架空曹魏和彻底掌权,是在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也就是在“高平陵之变”发生之后。此时,司马懿所面临的局面,相较于曹爽被除掉之前虽说轻松了点,但同样不敢掉以轻心。 因为当时他刚夺权成功,朝堂上的形势并不算铁板一块,各种暗流涌动,他同样有失去权力的可能。所以,这个时候,司马懿最需要做的,是巩固手中的权力,而不是带着大军远行。 毕竟他知道当年曹操是怎样”挟天子令诸侯“的,更清楚自己的”高平陵之变“是如何成功的。如果他在这个时候带着大军攻打蜀汉,那么无疑就会让自己远离皇帝。到时候,保不齐自己就会是第二个曹爽,能不能回来都是未知数。 因此,他只能在这个时候稳定局势,坐镇朝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也更稳妥地将权力交接给司马家的下一代人。同样,伐蜀这样的功绩,也只能留给后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