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北佛踪(5)

 龙井问茶土老帽 2022-01-16

五、千佛崖

川北石刻看广元,广元石刻看千佛崖,来到川北的第四日,我终于来到此行的重点——千佛崖,也遇上此行中最大的雨。下雨却是影响了拍照,但不影响我的热情,直接甩开金牛古道和大云寺(柏堂寺),跑去石窟区。千佛岩与我之前去过的石窟都不尽相同,窟龛交错,层层垒叠,密如蜂巢,满布山崖。要看全所有窟龛几乎不可能,我尽可能先走遍所有栈道,再回到下方用长焦镜头去观察无法走近的窟龛。

(金牛古道)

(大云寺)

广元是金牛道入川第一重镇,原属南朝梁,被北魏宣武帝攻占,千佛岩的开窟造像应在此之后,因为现存窟龛中最早的都是北魏风格,而没有多少南梁的影子。726窟大佛窟的一佛二菩萨三座大像是北魏所造,右侧菩萨造像的披帛肘部向外翘起,就是典型特点。佛像和菩萨的身躯比较粗壮,不是秀骨清像,应为北魏晚期。菩萨完全没有身姿,就是简单的上小下大的梯形,属于地方样式,或者说技艺上要略逊于中原地区。窟内满布后世所开小龛,基本都是唐代的,其中一尊舒坐像地藏很具代表性,应是高宗武后时期的造像,此时地藏信仰大兴,与玄奘重译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和实叉难陀翻译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密切相关。226窟是一座小龛,只能从下方遥望,第一眼吸引我的是多彩方格的窟顶,很特别,细看背光中的七佛,悬裳是北魏小型佛像的常见样式,推测此窟为北魏。

(726窟)

(226窟) 

千佛崖的唐代窟龛最多,精品也最多。535窟莲花洞以洞顶的一朵莲花闻名,非常显眼。三壁三龛都是一佛二菩萨的配置,其它空间全被后世佛龛占满,整体看去宛若漫天神佛相聚,很是壮观,如果关注工艺,则可看到唐代不同时期的雕刻。138窟北大佛窟是一佛二弟子,佛相古拙,是嘉陵江畔最早的弥勒像。493窟神龙窟刻于神龙年间,弥勒形象就细腻许多。以上三窟都是盛唐之前的作品,处于技艺和风格不断成熟的过程,千佛岩最鼎盛的时期在玄宗朝,其中韦抗和苏颋都是绕不过去的名字。韦抗在开元三年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实际上是当时剑南道的最高长官,将金牛古栈道整修为石砌路,促进了中原和巴蜀的交流。同时留下513窟韦抗窟和512窟大云古洞。韦抗窟是千佛崖现存题记最多的一窟,窟不大,分内外两层,增加了洞窟的景深,内层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外层为二力士二天王二供养菩萨,雕刻细腻。按照咸丰四年题刻记载:大唐开元三年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陕西万年县韦抗凿石为路并凿千佛功德。这个千佛功德应该就是指韦抗窟隔壁的大云古洞,也是千佛崖最大的一窟,也处于整个崖面的中心。大云古洞正中为一立佛,两侧各开一龛,侧壁刻四排莲台菩萨。窟内布局高低不一,连地平都不在一个平面上,感觉不是一个时期完成,猜测是依据岩层构造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苏颋是玄宗朝的才子和宰相,开元八年(720年)罢相,继韦抗之后成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期间招募戍卒,开掘盐井,冶炼铁器,充实粮库,一改蜀中凋敝局面。211窟苏颋龛为其捐资所建,龛不大却很精美,特别是菩萨手中的柳枝比之别窟更为细腻。韦抗窟、大云古洞和苏颋龛是千佛崖盛唐风格成熟的代表。

(535窟)

(138窟)

(493窟)

(513窟)

(512窟)

(211窟) 

说到千佛崖的特色,应该是佛坛背屏样式,与其它石窟不同,不是依着岩壁开龛,而是在洞窟中央设坛,镂空雕刻佛像和背屏。部分背屏为双树,树中刻天龙八部。佛教进入唐代,对经义的重视日盛,佛教建筑的中心也从佛塔转向佛殿,现存佛光寺东大殿和南禅寺中都是殿中设坛,坛上立像,所以准确地说,广元千佛岩的佛坛背屏样式不是中心塔柱的演变,而是对佛殿的模拟。744窟牟尼阁、746窟睡佛龛、366窟菩提瑞像窟(菩提瑞像是初唐王玄策引入的弥勒造像,在长安流行)、365窟弥勒窟都是佛坛背屏样式的代表窟龛,可惜除菩提瑞像窟外都残损较多,历经千年着实不易。这四窟的背屏都是双树,却各不相同,牟尼阁的双树上有龙王和修罗,睡佛龛的双树上盘着龙,菩提瑞像窟的双树上有飞天和风雷电神,只有弥勒窟是单纯的双树,可见双树题材非常丰富。说到双树,佛祖在菩提双树下悟道,在桫椤双树下涅槃,而双树背屏基本都是桫椤双树,可见这里双树只是装饰,本身的含义已不重要。这四窟位置偏高,没有栈道可到达,只能通过长焦镜头去欣赏,很多细节都看不清,非常遗憾。菩提瑞像窟侧壁有吹奏人物,我只看到一身,是带着襥头的男子。睡佛龛侧壁有涅槃经变故事,我也只看到普贤证果一段。幸运的是栈道上可以近距离看到806窟持莲观音窟、689窟千佛窟、805窟供养人窟,也都是佛坛背屏式洞窟。供养人窟背屏较厚,没有双树,亮点在窟壁的供养人像上。千佛窟的背屏基本都留给天龙八部题材,双树退到窟顶只剩下一点点。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的塑像都很细致,即使是脚下的莲台都刻得极好,侧壁满布千佛,同样刻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持莲观音窟的菩萨号称千佛崖最美,成为景区的名片。持莲观音眉目微垂,身形婀娜,确实柔美。其实此窟整体风格都很静美,是千佛崖中少见的二佛并坐题材,我最喜欢背屏中的天龙八部,甚至有些漫画风。为何只在广元地区出现佛坛背屏样式,是否和盛唐时期长安的佛殿建筑有关,我不知道答案,却引发很多联想。

(744窟)

(746窟)

(366窟)

(365窟)

(806窟)

(689窟)

(805窟) 

相比可供人入内参拜的佛窟,千佛崖的佛龛要多得多,我慢慢浏览,不乏精品。比如213、214、222窟等,其中214窟相对粗糙些,佛祖下身的衣纹用简单的椭圆形线条抽象表达。这在202、216龛的地藏像上也有应用。139窟的佛像也比较有趣,乍一看完全没有衣纹,那就是笈多风格的造像,之前只在青州有见到,时代要追到北齐。可细看之下,下摆处还残留着椭圆形的线条,可见佛装原本是有衣纹的,时代大概与214、216等窟类似,也是唐代作品。400窟是千佛崖唯一的中心塔柱窟,门外二力士,门内中心塔柱只有一层,四面开龛,正龛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侧龛配置应该类似,不及正龛完好,可能是没有造完。223窟藏佛洞是清代道光年间章嘉活佛所建,可能是千佛崖最后的造像,雕刻的是莲花生大师。千佛崖北部建有一个现代建筑,用于试验性保护佛窟,里面的造像大多为单身的观音和地藏,艺术价值不高。

(213窟)

(222窟)

(214窟)

(202窟)

(216窟)

(139窟)

(400窟)

(北区保护范围)

(223窟) 

千佛崖是广元三窟中最盛大的一处,历史上规模更大,在民国修川陕公路时炸毁部分。广元石窟作为中原石窟向四川盆地扩散的起点,其价值主要有二:一是在蜀地延续北魏孝文宣武、唐高宗武后两大开窟造像高峰的余韵,引领四川石窟石刻的潮流,此后石刻逐步向川中、川南传播,终在安岳、大足达到高峰。二是保留盛唐长安样式,自唐武宗灭佛后,长安样式破坏严重,以至于现在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龙门石窟保留下来的洛阳样式。广元所处的金牛道是长安入蜀最重要的通路,受长安影响较深,佛坛背屏风格、天龙八部、菩提瑞像都是长安样式的内容。广元千佛崖和皇泽寺都是第一批国保单位,却至今不为大众所熟知,其价值还远没有被更深入的挖掘出来,希望今后可以看到更丰富的研究材料。一日雨中看窟,有些寒意,晚上吃顿农家菜暖暖,小酥肉汤很鲜美,腰肝合炒很热辣,广元的农家滋味与石窟一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