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泪痕春雨漫评两晋(十六)司马师平定淮南叛乱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2-01-16

(十六)司马师平定淮南叛乱

权臣废立皇帝,这可是震惊天下的大事!
司马师刚刚废掉魏帝曹芳,扬州刺吏文钦、镇东大将军毌丘俭就以此为由,在东南的寿春,公开打出了反对司马师的大旗。

当年,王凌就是以寿春为基地挑战司马懿的;后来,诸葛诞也是以寿春为基地挑战司马昭的;现在。文钦、毌丘俭也是以寿春为基地挑战司马师的。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叛乱,反复出现在淮南这个地方呢?显然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这里是紧靠吴国的边防重地,所以自然是曹魏重兵云集的地方。一个人坐镇地方,本身就容易控制更多的军事力量。
第二个原因,这里紧靠吴国,所以更容易从吴国那里申请救援,而且行动不利,还可以退到吴国。

类似的玩法,其实是双刃剑。
因为这种玩法,安全系数高了一点,但是在国内的号召力,自然会很低。因为这种玩法,显然会危害曹魏帝国的整体利益。
毕竟在此过程中,吴国太容易混水摸鱼了;后来的诸葛诞,在挑战司马昭时,更是赤裸裸的向吴国借兵,而吴国的军队也是大举进入曹魏境内。
因为类似的原因,相关叛乱注定不会在曹魏帝国获得普遍响应。毕竟,这只是曹魏帝国内部的矛盾,你们反对司马家族没有毛病,但是一个劲和敌国哥俩好,这就有毛病了。因为这样折腾下去,就算打败了司马家族,也会让敌国从中渔利的。

淮南叛乱连续出现三次,而且每次都有标准的大佬级人物领衔,所以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高平陵之变时,曹爽领着皇帝到许昌有机会翻盘的。
其实呢?只要我们明白,淮南之乱的性质、背景,就会知道,这是缺乏基本可行性的。因为淮南叛乱的性质,就是一种试图依靠敌国力量,挑战中央政府的行为,不管它挑战中央政府的的理由,说起来多冠冕堂皇,但是领衔叛乱的人,恐怕都做好了,随时投靠敌国的准备。
曹爽指望这种力量翻盘,恐怕只会死得更惨一些。

第一、且不说,这些力量未必会站在曹爽一边。因为这些力量与司马家族的关系,那是非常微妙的。
最经典的就是,文钦、毌丘俭起兵叛乱时,曾派人策反镇南大将军诸葛诞,但是诸葛诞直接斩杀了策反自己的人,然后旗帜鲜明的站在了司马师一边。我们必须得知道,诸葛诞后来也曾领衔挑战司马家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虽然大家都有挑战司马家族的想法,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实现联合。

第二、就算这种力量愿意站在曹爽一边。你说会增加曹爽翻盘的机会吗?估计不会的。
大家支持司马家族,曹魏帝国就很容易实现和平、稳定、统一;支持曹爽,很容易引得兵祸连结、并且让敌国获利。你说大家会支持谁?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还从司马师平定淮南叛乱说起。
因为在淮南发动叛乱的人,本身就极尽投机性;所以他们的叛乱,在曹魏帝国并不是多得人心的。是的,对于曹魏帝国而言,司马懿父子不是东西;但是在淮南发动叛乱的大佬,对曹魏帝国而言,它更不是东西啊。因为他们在叛乱的时候,就想着里通外国,甚至做好了出逃外国的准备。

因为类似的原因。1月1日,文钦、毌丘俭起兵;1月5日,司马师率军出征;闰1月19日,文钦败逃到东吴,闰1月21日,毌丘俭就被杀了。
这场叛乱满打满算,都不到两个月时间,就以彻底失败告终了。

七天之后,也就是闰1月28日,司马师就死了!
事实上,在出征之前,司马师的眼病就很重了;在战争后期,司马师的病情就恶化了。但是考虑到事关重大,司马师只能抱病坚持。

如果司马师早死十天半个月,会是什么结果呢?
如果文钦多支撑十天半个月,会是什么结果?
这个实在难说的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以司马家族的人丁兴旺,以及两代人的努力,应该是可以渡过这个坎的,只是过程可能会比较复杂一些。

司马师之所以要抱病出征,绝不是因为没有他,就无法打败文钦、毌丘俭。而是因为,司马家族的胜利,和司马师的胜利,那就是两个概念。
说得通俗点,你爷爷很有钱、你叔叔很有钱、你哥哥很有钱,和你很有钱,那永远是两个概论。甚至你爹很有钱,你儿子很有钱,和你很钱,也不是一个概念。
政治舞台上的斗争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具体,它都也不是符号;每一个人都是有感情、有欲望、有思想的,它不可能单纯的隶属于某个群体、某个集团。

因为类似的原因,司马师有病在身,人们就劝司马师,应该让太尉司马孚率军出征。但是权衡再三,司马师还是决定自己抱病出征。

司马孚是司马懿的三弟,他的子孙众多,而且在曹丕上位前,就在曹丕一系拥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关键是,他的才能、勇气、智谋都不输于司马懿。
在这种关键时候,司马孚率军平叛,肯定也可以成功。问题是,这样一番操作之后,司马家族的领衔人物,没准就会流出司马懿一系,而进入司马孚一系。
更主要的是,文钦在起兵反对司马师时,就曾大肆吹捧司马孚。总而言之,太尉司马孚忠君爱国,司马师欺君罔上;我们应该把司马师清理出局,让司马孚坐在最前排。
甚至而言,司马师还担心他弟弟司马昭,取代了自己的地位呢。
所以在关键时候,司马师绝不敢以病重为由,就拒绝到最危险的前线去。因为让他叔叔率军去平叛乱,家族的领衔人物,就有可能变成他叔叔;而让他弟弟率军去平叛,家族的领衔人物,就有可能变成他弟弟。
幸好司马师写在历史书中,就不是什么完人。否则,在帝国发生叛乱之时,他病的都快死呀,依然不辞辛苦的奔赴千里之外的战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不就是传说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吗!

总的来说,历史发展到此时,司马家族夺取最后的胜利,并没有太大的悬念了。但是夺取最后胜利的人是谁呢?这个就比较难说了。
所以,司马师必须得努力,不要说小病了,就是大病,司马师也得坚持工作。但是争来争去,终于还是没有争过老天爷,所以两个月后,司马师就死了;于是他努力奋斗来的一切,都归他弟弟司马昭继承了。

司马师的死了,他弟弟司马昭继承了他的一切,这有什么遗憾的呢?当然有了。
这就好像,一个人死后,他的家产让他弟弟继承了,你说他有遗憾吗?肯定有啊。因为按正理,这家产不是应该让他的老婆儿子继承吗?

司马师当时没有亲儿子,只有一养子。
你说,从正理上,这个养子,与他弟弟,谁更有继承权呢?当然是他的养子啊。
不要说在极重宗法制度的古代了。就是在现代,某人的弟弟,和自己哥哥的养子争夺继承权,也会让人骂死的,因为人家收养一个儿子,不就是为今天准备的吗?你一个当弟弟的算老几,就敢和人家养子争夺继承权?

司马师死了!48岁时就死了。
如果司马懿在这个年龄死了,放在当时自然也算个人物,但是后世的读史者,有几个人会知道他的名字呢?
如果刘备在这个年龄死了,放在当时自然也算个人物,但是后世的读史者,有几个人会知道他的名字呢?

后世的读史者,之所以大多知道司马师,主要是因为他的弟弟司马昭够争气,在此基础上,不但封公、封王,还取得了九锡之位。而他的侄子,在此基础上,更开创了晋帝国。
于是司马师先被追封为景王、后被追封为景帝。在这种背景下,二十四史中的《晋书》,开篇写的是司马懿,第二篇写的就是司马师。

如果司马师死后,司马家族就被满门抄斩了。那司马懿、司马师的历史形象,肯定会比现在差一百倍。
虽然说,司马家族得国不正,所以《三国志》《晋书》也好,《三国演义》也好,对司马懿、司马师都各种贬低;但是整体而言,他们的形象还是一世之雄,虽然不是英雄,但也称得上枭雄、奸雄;退一万步说,他们也都有着过人的才能和勇气,只是不学好罢了。毕竟说一千道一万,他们也是宣祖高皇帝、景帝文皇帝。
如果他们在关键时候失败了,那可就比较惨了;因为大概率上,他们在史书上、小说上的形象,就会变成阴险邪恶的跳梁小丑;总而言之,啥本事也没有,就是靠偷鸡摸狗的手段,爬上了时代的顶峰。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权倾朝野 常常只是换来满门抄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