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袁绍虽然惨败,但毕竟占据四州之地,实力雄厚,并没有就此彻底败亡,而是继续组织人马,还要与曹操再争个高低上下。 曹操当然不会手软,乘胜追击。201年夏天,曹军和袁军再次在仓亭发生激战,曹军再次胜利,袁军又败一场。 这时,刘备在汝南小动作不断,引起曹操的注意。曹操亲领大军征讨刘备。刘备再次兵败,投奔了荆州的刘表。 刘表对刘备还算不错,远接高迎,以上宾之礼待之。但是刘备这人名声并不怎么好,这些年四处投奔,但是在哪里也没待时间长过,所以,刘表对其也有戒心,因而在给刘备补充了一点人马后,将刘备安排在了新野县驻扎。 袁绍也是个心高气傲的主儿,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一败再败在曹操,这个昔日小弟的手下,又羞又愧又恨又无奈,气得卧床不起,大口吐血,在202年的五月,病死了。 袁绍虽然刚愎自用,昏庸糊涂,好歹还有一些威望,活着的时候,这一方势力至少还算是较为齐心协力,起码算是完整的一股势力。可是等袁绍一死,袁氏集团内部为了继承权的问题,立刻开始大规模内斗,迅速分崩离析。 实际上,在袁绍死前,为了争夺继承人的位置,袁绍的三个儿子,尤其是老大和老三之间,已经闹得不可开交。 事情的起因非常老套,袁绍的后妻刘氏喜欢小儿子袁尚,就不停的在袁绍耳朵边念叨。 袁绍也喜欢这个看起来英俊潇洒、乖巧可爱的小儿子,又经不住妻子的唠叨,就打算立小儿子袁尚做自己的继承人,但是又拿不定主意。毕竟,长子袁谭也还不错,而且也没犯过什么严重的错误,直接立小儿子,似乎对袁谭又太不公平。 犹豫之下,袁绍索性将长子袁谭和次子袁熙都打发出去,自己先清净清净,慢慢再说。 于是袁绍派长子袁谭做青州刺史,次子袁熙做幽州刺史,连外甥高干都打发出去做并州刺史。美其名曰,让他们各自主持一州事务,来考察一下他们的能力。当然,小儿子袁尚得留在身边,陪伴自己。 袁绍的几个儿子勾心斗角,他手下的谋士们也是拉帮结派。逢纪和审配,与袁谭之间矛盾很大,因而暗中支持袁尚;而辛评、郭图则和袁谭交情深厚,是铁杆的袁谭一派。当然,这几位谋士之间也是矛盾重重,暗中给对方使绊子。 袁绍活着的时候,好歹还能镇住这些人,他们只能在暗中动点小手段,对大局的危害有限,可是当袁绍一死,这些矛盾立刻爆发出来,并引起大乱。 袁绍至死,都没能明确指定继承人,因而,袁绍死后,袁绍手下大多数文武认为袁谭是长子,就准备扶立袁谭为主。但是审配等人担心袁谭掌权后,一定放不过自己,于是就假传袁绍的遗命,尊奉袁尚为君主,继承袁绍的势力。 袁谭从青州赶来,一来为父奔丧,二来也是要继承父亲留下的这庞大的势力,毕竟他是长子,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继承人必然是自己。可没想到,等袁谭到达邺城才知道,三弟袁尚已经继任,并将他这个大哥打发到黎阳驻守,且只给了很少一点士卒,还派逢纪跟随在身边,名为辅助,实为监视。 袁谭请求增加兵力,被审配以袁尚的名义驳回。袁谭也是个暴脾气,他父亲活着的时候,都没受过这种窝囊气,现在更是怒不可遏,顺势宰了那个监视的逢纪。 袁氏兄弟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曹操见袁绍病故,他的几个儿子不合,感觉机会难得,于是率军前来攻打。 袁谭首当其冲,不是曹操的对手,急忙向袁尚告急。袁尚也害怕了,知道必须救援,于是领兵前来。 当然,这兄弟二人哪里是曹操的对手,连战连败,只得固守营寨。袁尚派自己任命的河东太守郭援,联合并州刺史高干、南匈奴单于和马腾等人,从侧面进攻曹操。 可惜,这些人又怎么可能替袁尚效死。如果机会好,打打顺风仗,也许还能出点力,但是在曹操任命的司隶校尉钟繇的软硬兼施下,这些人很快就败的败,逃的逃,马腾更是直接转身投入曹操的阵营,派自己的儿子马超率军与钟繇汇合,共同攻击袁军。 到了203年春天,曹操兵围黎阳,打跑了袁谭和袁尚。 袁谭和袁尚败回邺城,曹操也领军追到邺城之下。 曹操就准备乘胜直接攻取邺城。这时郭嘉给曹操出主意:“袁绍的这两个儿子,因为袁绍没有明确指明继承人,因而他们之间,矛盾重重。这两个人权力相仿佛,各有党羽辅助。现在之所以能团结在一起,只因为情况危急,不得不如此。只要局势缓和,他们一定会争权夺利,互相之间就能打起来。咱们不如暂且退兵,寻机进攻荆州。等袁氏兄弟内讧之后,再来进攻,那样一来,可以轻松消灭他们。” 曹操称赞不已,当即班师回许都。 果不出郭嘉所料,曹军撤走不久,袁氏兄弟就打起来了。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