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失和斩,空去哪了?│533

 青禾田讲古 2022-07-26 发布于加拿大

开始,诸葛亮并不愿意派马谡前往镇守街亭。

在诸葛亮眼中,马谡才气过人,心怀锦绣,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刘备当年临死前,却曾经郑重告诫过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对于刘备看人的眼光,诸葛亮还是非常佩服的,因而,对马谡存有几分疑虑。

现在,如此关键的一个任务,能不能交给马谡,诸葛亮颇为犹豫。

不过最终,诸葛亮还是选择了信任马谡。毕竟,长时间的相处,多次的出谋划策,让诸葛亮认为,自己对马谡的了解,要超过刘备。马谡就是一个大才,没问题。

于是,诸葛亮正式将驻守街亭这一事关蜀汉大军生死存亡的重任,交给了擅长参谋的马谡。

不过,诸葛亮还是有点不放心,于是派颇有谋略、行事稳重的将军王平做马谡的副手,协助马谡。并且,在马谡临出发前,诸葛亮又千叮咛万嘱咐,再三提醒马谡街亭的重要性,并要求马谡一定要据守街亭所在之处的城池。

之后,诸葛亮还是觉得不太踏实,又派将军高翔,率领部分兵马,驻守距离街亭不远的列柳城,和街亭互为支援,万一街亭有危险的话,高翔还可以带兵接应一下。

可惜,纸上谈兵的马谡根本没理解诸葛亮的苦心,到达街亭之后,彻底更改了临行前,诸葛亮给他制定的计划,放弃占据要道碍口的街亭城池不守,而是一眼就看中了旁边的一座小山。

王平极力反对。王平认为,这座小山虽然险要,易守难攻,但是山上并没有足够大军使用的水源。如果被敌人包围,切断山下取水的道路,大军陷入缺水的状态,必然不攻自破。

马谡却不这样认为。马谡认为,这正是自己屯兵山上的高明之处。被敌人切断水源,好啊,这叫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时的大军,必然爆发出超强的战斗力,一鼓作气,打败敌人。

马谡没有听取王平的建议,坚持将大队人马,屯驻在了山上。

王平无奈,只得率领自己麾下的千余人马,在山下要地,安营扎寨。

就在此时,张郃率领曹魏军杀到。

眼见蜀汉军有所防备,张郃本来已经感觉攻占街亭无望了,可是等见到蜀汉军将大队人马屯扎在小山之上的安排后,张郃大喜过望。

简直是天助我也。

张郃迅速安排曹魏大军,将蜀汉人马驻守的小山,团团包围。第一时间,就掐断了蜀汉军取水的道路。

至于另外那一支人马,就那么一小堆堆,无足轻重,掀不起什么大浪来,派少量人马防备即可。

水源被切断,蜀汉军立刻陷入缺水的境地,惊慌失措,军心浮动。

张郃当即派人向蜀汉军队发动进攻。

此时的蜀汉军,并没有像马谡期望的那样,置之死地而后生,因为陷入危险的境地而爆发出超强的战斗力,而是因为将军的胡乱指挥而陷入混乱,兵无战心,四散溃逃,因而,很快被曹魏军队杀得大败。

马谡眼见形势根本不像自己在书中看到的那样发展,而是彻底乱成一团,慌了手脚,无力扭转战局,又没有勇气死战到底,心慌意乱之下,弃军而逃。

张郃占据街亭。

好在王平率领的千余人马并没有随之溃败,而是在王平的指挥下,敲响战鼓,据守自己所在的营地。

一瞬间,蜀汉营地中,鼓声隆隆,震人心魄。

张郃见这么点蜀汉人马居然敢弄出如此大的动静,担心有埋伏,没敢直接进攻。利用这个机会,王平收拢残兵败将,有条不紊的缓缓后撤。

当然,让王平反攻街亭是不可能的了,能将这支军队安全的带回去,已经是王平能做到的极限了。

好在张郃将主要心思放在了街亭上,王平总算平安率军返回。

那列柳城高翔的那支人马怎么不来接应呢?因为就在街亭的马谡被张郃攻击的同时,退守上邽的雍州刺史郭淮见曹魏大军到达,也已经抓住战机出击,攻取了列柳城。高翔自身难保,被郭淮击败,率领残兵败将逃回蜀汉大军所在处,又怎么还有能力支援街亭呢?

诸葛亮听到街亭失守的消息,大惊失色,知道这次北伐彻底失败了。没时间后悔,诸葛亮立刻安排大军后撤事宜。迟缓一步的话,如果被曹魏大军切断退路,蜀汉军队不说全军覆没,也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才能打通归路。

反应足够敏锐的诸葛亮,率领蜀汉大军平安返回汉中。临走前,还将西县一千多户百姓,迁徙到汉中。在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人口是最重要的一种资源。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因为关键处的一点失误,占据优势的局面被毁于一旦,只得这么草草收场。

回到汉中后,诸葛亮将马谡关进监狱,随后忍痛将他斩首示众。毕竟,做为自己最看重的参谋之一,诸葛亮一直将马谡当做子侄辈看待,现在要亲手杀掉他,怎么会不痛心?但是,军法无情,必须严苛又公允,马谡罪不容赦,不杀如何服众?因而,“戮谡以谢众”。

需要说明的是,演义中著名的“失空斩”的故事,在正史中,只有“失”和“斩”,没有最精彩的“空城计”桥段。另外,此一战,司马懿根本就没有参战,也就更不存在诸葛亮一曲琴音吓得司马懿扭头就跑的离奇故事了。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