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不出手,又轮到诸葛亮动兵了。 231年春,经过一番准备的诸葛亮,第四次率领大军,北伐中原。 这一次,诸葛亮还是走的祁山这条路。而且,为了解决运输问题,诸葛亮经过一番苦心琢磨,发明了一种叫“木牛”的工具,来运送粮草。 这次采用的新型运输工具“木牛”,和接下来诸葛亮又研究制作的与之类似的工具“流马”,在历史上是鼎鼎大名,甚至被传的神乎其神。但因为史书中没有留下具体的制作方法和图片等记载,其到底为何物,怎么的巧妙等等,一直颇有争议。 按照当时的情况推论,既然诸葛亮是为解决因道路难行而造成的运输困难,那么这两种物品应该是两种既能装载较多的粮食、物资等,又能较大程度节省运输者体力,同时还能适应崎岖狭窄山路的运输工具。 现在主要的说法为,这是两种不同规格的,类似独轮小车式的运输工具。 至于“木牛”、“流马”的名字,有可能是来自于车上不同的装饰物,例如用木头做的牛头、马头之类。 说到木牛、流马,我们顺便说说诸葛亮的发明创造。 诸葛亮在精通治国、善于用兵之外,还是个天才的发明家。除了木牛、流马外,诸葛亮还曾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另外,诸葛亮还有一项重要的技术革新,那就是诸葛连弩了。史书记载,诸葛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这里,虽然连弩这种武器本身不是诸葛亮发明的,但是经过诸葛亮改进之后,它的威力却是大大提高了。诸葛亮将原来连弩上一些不必要的零件去掉,加入新的、威力更大的零部件,使之能一次性射出十支特制的弩箭,威力大增。改造之后,诸葛亮将之命名为“元戎弩”。元戎,是主将、统帅的意思。这里的意思就是这种武器在战场上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像战场上的统帅一样。后来人们更习惯称呼它为诸葛连弩。 可以设想一下,战场上,一方士卒需要一箭一箭的拉弓射箭,而另一方士卒一抬手就是十支箭,一千人就是一万支箭,那可真的是万箭齐发,火力之猛,估计快赶上现代战争的重机枪扫射了。 当然,威力巨大的同时,诸葛连弩的缺陷也很明显,像射程问题,本身重量问题等等。 另外,据传诸葛亮还有很多发明创造,像什么孔明灯、孔明锁、馒头、地雷、搭桥枪、火兽等等。不过,其中有些可能真的是诸葛亮的发明创造,有些则是后人假托诸葛亮之名了。 总之,有了木牛和流马以后,蜀汉大军粮草辎重的运输困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当然,仅此而已,想要彻底解决是不可能的。诸葛亮本领再高,毕竟不是真的神仙,也没有传说中能装纳万物的乾坤袋。 为了确保粮草辎重的及时供应,诸葛亮又特意派遣当年一同接受刘备托孤的另一位重臣李严,总理汉中所有事务,做好后勤供应等一应事项。 安排好后方所有事务后,诸葛亮率大军再奔祁山方向杀来,寇天水,围祁山。一时间曹魏与蜀汉边境处,再次战火纷飞。 为了强大自己这方的实力,诸葛亮又联系鲜卑族首领柯比能,约定共同进攻曹魏。柯比能同意了,率领大军到达石城,伺机加入战场。 此时,曹魏军中主要负责人之一,大司马曹真病重,无法领军,于是魏明帝曹睿启用司马懿,让他为统帅,都督雍、凉二州所有军事,率领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将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曹魏重将,与诸葛亮对阵。 这里,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二位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终于开始了第一次正面交锋。这时的诸葛亮是51岁,司马懿比诸葛亮大2岁,53岁。 司马懿安排费曜和戴凌率领四千士兵防守上邽,然后带着其余将领士卒,浩浩荡荡,准备前往救援被蜀汉大军围困的祁山。 没等司马懿安排好人马,诸葛亮得知司马懿率曹魏大军到来的消息后,分出部分士兵继续进攻祁山,自己则率领大队人马,主动进军到上邽一带,迎战司马懿。 郭淮、费曜领军和诸葛亮一场大战,被诸葛亮打败,逃回上邽城,闭门再不敢出。 这个时间,恰好是当地麦熟季节。诸葛亮也没客气,趁着曹魏军闭门不出,派出士卒,将上邽一带的麦子全部收割,充作了蜀汉大军的军粮。 虽然改进了运输工具,但蜀汉大军粮草运输依然存在很大程度的困难,送到眼前的粮食,别管多少,能解决一点是一点。 那本来这些麦子的主人呢?麦子被收割之后,那些靠这些麦子生活的当地百姓呢?两国交锋,残酷的战争,再仁慈的将军,也管不了敌方领土上的百姓了。期望这些麦子都是曹魏军屯的土地吧。至少,那样的话,接下来被饿死的人会少一些,或者既然是军人,死了也就死了吧,就当死于两军阵上了。 百姓何辜?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