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死后的蜀汉国│546

 青禾田讲古 2022-07-26 发布于加拿大

就在曹魏军放弃追击,蜀汉军刚刚到达安全地带后,魏延和杨仪这两位蜀汉重臣,却各自指挥自己麾下的蜀汉军,打起来了。

魏延和杨仪早就不合。

魏延勇猛过人,也颇有韬略,但是为人桀骜,即使是诸葛亮的安排,也常常不服气,时不时的抱怨,认为自己的才能没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魏延职位不低,功劳、资历等也算蜀汉军中前几位,脾气又不怎么好,所以军中无论文武,大家都不愿招惹魏延,一般情况下,不涉及到原则问题,都尽量的避让他三分。

杨仪作为长史,为人也颇有才干,每次出兵,都是杨仪负责调遣部队,筹划粮草等等。因而很多时候,杨仪都是代替诸葛亮,安排军中各种事务,所以魏延、杨仪二人,就要不时的打交道。可杨仪偏偏对魏延不假以辞色,丁是丁卯是卯,即使说不上故意找茬,也是毫不通融。针尖对上麦芒,二人的关系不可能好,并且渐渐的演变成水火不相容了。

诸葛亮对二人都颇为看重,一文一武,都很有才干,又没什么大的过错,因而诸葛亮也不忍心苛责任何一方,发现调解无效后,也就听之任之了。

魏延发现杨仪率领蜀汉军大队人马撤退后,也急忙领军后撤,并先于杨仪的大军南归,而且,怒火满胸的魏延暗恨之中下了狠手,在自己的军队通过之后,放起大火,火烧栈道,断绝了杨仪军的归路。

火烧栈道之后,魏延又来了个恶人先告状,给皇帝刘禅上表,诬告杨仪叛逆。

杨仪也急忙给皇帝上表,述说原由,说魏延叛逆。

刘禅因为诸葛亮的死,心里正烦呢,现在突然同时见到魏延、杨仪告发对方的表章,当时就慌了。这要是处理不好,蜀汉危矣。这时,刘禅也没工夫烦了,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因为前面有诸葛亮的安排,结合平时的表现及现在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后,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等人都认为应该是魏延叛逆,杨仪是执行诸葛丞相的临终安排。

商议停当后,刘禅派蒋琬率领部分驻守在成都的宿卫军,北上赶往汉中,平息这场叛乱。

在各自将表章送往成都之后,魏延所部和杨仪率领的蜀汉军,已经刀兵相见了。

魏延占据先手,率先占据南谷口。杨仪不甘示弱,一边派人以最快速度修复栈道,一边昼夜兼程,随后赶来。

魏延见杨仪兵到,领军杀出,拦住去路。

杨仪派将军何平与魏延交锋。何平怒斥魏延手下蜀汉军士卒:“诸葛丞相刚死,尸骨未寒,你们怎么就敢追随魏延叛逆?”魏延手下士卒本来就不愿意跟着魏延叛逆,现在见大队人马到达,军心更乱,最后一哄而散。 

魏延一见,知道大势已去,带着自己的儿子及几个心腹手下向汉中方向落荒而逃。杨仪派将军马岱随后追赶。

马岱追上魏延后,将魏延斩杀。杨仪下令,诛杀魏延三族。

这时,蒋琬率领宿卫军刚刚离开成都不远,闻听这边叛乱已经平定,也就转回成都,向刘禅汇报。

说起来,魏延死的倒不冤,毕竟他的行为已经等同叛逆了,但诛其三族有点太过了。因为魏延只是单纯的要争权,并没有要背叛蜀汉的想法。如果真有背叛的想法,那就不是直接回来,而是先投降曹魏,然后带着曹魏大军前来进攻了。那样的话,蜀汉真的危矣。

蜀汉大军回到成都之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然后根据诸葛亮临终前留下的遗言,将诸葛亮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下,坟墓依照山势修建,墓穴仅能容纳棺材。而且,诸葛亮就是穿着平常的服装入殓,墓穴中也没有什么陪葬物。

当地百姓纷纷请求为诸葛亮立庙祭祀,但是因为不符合当时的礼制规定,因而,刘禅并没有同意。但是百姓不管你礼制规定不规定,你不给立庙,我们就自己在大路之上祭祀。

到了263年,蜀汉灭亡前夕,刘禅终于命人在靠近诸葛亮墓地的沔阳,给诸葛亮建立了庙宇,供百姓祭祀。 

处理完诸葛亮的丧事后,按照诸葛亮临终前的安排,刘禅以蒋琬为尚书令,总领国家政务,不久拜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为尚书令。刘禅又拜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镇守汉中,代替魏延的职位。姜维也被加封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然后,蜀汉又派使者出使吴国,和孙权再次重申两国盟好之事。

最可怜的要数杨仪了。负责蜀汉大军撤军,尤其是斩杀魏延后,杨仪感觉自己就是诸葛亮的继承人,蜀汉下一任丞相了。可他不知道的是,诸葛亮早就指定蒋琬继任了,因而之后杨仪仅仅被拜为中军师之职。这下,杨仪是满腹怨言,牢骚不断,甚至感叹当初不如率军投降曹魏。这下可是犯了大忌,因而,在235年初,也就是诸葛亮死后仅仅数月,杨仪就被削去官职,流放汉嘉郡。到了如此地步,杨仪还不知收敛,又上书诽谤,而且言辞非常激烈。后被关入监狱之中,不久自杀。

一番操作之下,蜀汉总算渡过了诸葛亮去世后的危险阶段。但此后很长时间内,蜀汉都只能保持防守态势,即使后来姜维掌握蜀汉大权后再次北伐,限于国力,加上刘禅昏庸,宦官弄权,也再不复诸葛亮北伐时的盛况了。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